唐诗解读——上官仪之《入朝洛堤步月》
入朝洛堤步月
脉脉广川流,驱马历长洲。
鹊飞山月曙,蝉噪野风秋。
解读:
这是一首咏怀诗。高宗时期,上官仪独持国政,经常凌晨入朝,路过洛水堤,即兴呤咏了这首《入朝洛堤步月》。这首诗风格清新、音节明快,与上官仪的其他作品所呈现的出来的“上官体”文风,有着完全不同的风格。
在说这首诗之前,有必要介绍一下上官仪。他是太宗、高宗时期著名的宫廷诗人,常参加宫中的宴集酬唱,其诗歌内容无非歌功颂德,未脱齐梁诗风,因为其影响甚大,一时效仿者甚众,时人将其诗风称之为“上官体”。换个角度来说,上官司体对于之后唐诗特别是律诗的形成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此是后话。
初唐之时,百官上朝必须在破晓前等候在皇城外。东都洛阳的皇城,近傍洛水,其城门之外就是天津桥。这首诗的前两句——“脉脉广川流,驱马历长洲”用的是起兴的手法,长洲指洛堤,广川指洛水,化用了《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中的“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之意,不过此处不指男女之情,而喻君臣之义,这也是古时诗人常用的手法。此时的上官仪可谓人生位极人臣、志得意满、踌躇满志之时,一个“历”字,可以看出上官大人的气定神闲之态。
诗的后两句——“鹊飞山月曙,蝉噪野风秋”,前句化用了曹操的《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甫,天下归心”。诗人的眼前是洛水洛堤,穿过这个视线,一个更加广阔的天地扑入诗人的眼帘,意在表现自己也要象曹操一样礼贤下士、招览人才。后句暗示失意之人的不平之鸣,表达诗人要整顿朝纲之意,体现了作者在写景与用事上的精思巧心。
全句二十个字,没有任何铺陈,通篇以写景为主,简约的背后隐藏着多少精致的情感与悠闲的气度。
上官仪(607—664),字游绍,河南陕县人,后迁江苏扬州。曾出家为僧。太宗贞观年间初举进士,授弘文馆直学士,历官秘书郞、起居郞,并参与《晋书》的修撰。高宗时,升任为秘书少监。龙朔二年,公元662年,位居宰相。后因建议高宗废黜皇后武氏,于公元664年,被诬参与梁王李忠谋反,下狱死。上官仪诗作绮错婉媚,人多效之,谓之为上官体。曾提出“六对”“八对”之说,对律诗形成起了推动作用。《全唐诗》编诗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