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冒”出一把金剪子

赤峰记忆

赤峰记忆,专为您讲述赤峰的另一半。

关注

“冒铰”,听起来很陌生,甚至还有些古怪,其实离我们很近,很近,在很多人的童年记忆里……

扫天婆儿

若想搞明白这“冒铰”到底是咋回事儿,还得从“剪纸”这门传统技艺说起。

在唐时,崔道融有过这样的词句:“欲剪宜春字,春寒人剪刀。”这里所讲的“宜春帖子”,也就是现在人们所熟悉的“剪纸艺术作品”;李商隐在其《人曰》诗中则有这样的句子:“镂金作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而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则记述道:“立春日,士大夫之家,剪纸为小蟠,或悬于佳人之首,或缀于花下,又剪为春蝶,春胜以戏之。”

由此可见,剪纸艺术在我国由来久矣!

剪纸,又称刻纸,是一种镂空艺术,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它是以纸为加工对象,以剪刀(或刻刀)为工具进行创作的古老艺术。因此,专家们认为,在纸发明之前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剪纸,但有在其它薄片材料上剪刻镂花的可能,应当有3000多年的演变历史了。比如在河南辉县固围村战国遗址的发掘中,发现了用银箔镂空刻花的弧形装饰物:在湖南长沙黄泥圹出土的晋代金片装饰物。这些用银箔镂空而成的装饰物,虽然不能说就是剪纸,但在刻制技术和艺术风格上,可以说是已经形成了剪纸艺术的前身。

传统上,民间剪纸往往通过谐音、象征、寓意等手法提炼、概括自然形态,构成美丽的图案,在民俗活动中占有重要位置。南宋时,已出现了专业的民间剪纸艺人。在新疆吐鲁番火焰山附近曾先后出土过5幅团花剪纸:南北朝对马团花、南北朝对猴团花、南北朝金银团花、南北朝菊花团花、南北朝八用形团花。这也是截至目前,能够看到且有据可查的最早的用纸剪成的图案花纹了。

剪纸艺术因其历史悠久,风格独特,深受人们的喜爱。从具体用途看,剪纸大致可分四类:一、张贴用,即直接张贴于门窗、墙壁、灯彩、彩扎之上以为装饰。如窗花、墙花、顶棚花、烟格子、灯笼花、纸扎花、门笺;二、摆衬用,即用于点缀礼品、嫁妆、祭品、供品。如喜花、供花、礼花、烛台花、斗香花、重阳旗;三、刺绣底样,用于衣饰、鞋帽、枕头。如鞋花、枕头花、帽花、围涎花、衣袖花、背带花;四、印染用,即作为蓝印花布的印版,用于衣料,被面、门帘、包袱、围兜、头巾等。

“自幼见大人在多雨的季节里铰一个‘扫天婆儿’,春节到来的时候铰几个大窗花,他们都是直接铰,我就跟着学,那就是我剪纸的启蒙。长大以后,我才知道这种无样无稿的脱稿剪纸是剪纸最传统的技法之一,所以我坚持用这一剪纸技法至今。我们当地人戏称我这种事先没有构思,也不做任何勾画,一气呵成的脱稿剪纸技法为‘冒蒙的铰’,即‘冒铰’!”

以上这段话来自伍永娟在上海剪纸大赛上的发言稿。

伍永娟, 现为内蒙古工艺美术大师,自治区优秀巾帼志愿者,赤峰市“三八红旗手”,赤峰市剪纸协会副主席。她自幼酷爱剪纸,历经20余载的苦练,练成“冒铰”这一传统剪纸绝技,其创作的大型剪纸作品,如《冒铰系列之额吉的草原》、《冒铰系列之土城子镇舞龙》、《抓鱼娃子》等多次在全国比赛中获奖。

原来,所谓的“冒铰”即安塞方言(脱稿剪纸),用带有调侃语气的赤峰话来说就是“冒蒙”的铰。是一种不用事先构思描画,拿起剪刀信手即成的剪纸技法,是剪纸中最原始的创作技法,也是基本失传的剪纸绝技,用冒铰技法创作的剪纸,造型拙笨,风格质朴,乡土气息浓郁,深受艺术大家民俗学者的推崇。随时随地的表达,各类题材的即兴表演也是这种绝技的重要特点。

“内蒙古青年剪纸艺术家伍永娟的《草原上的生命树》,以克什克腾大草原上繁衍生息的蒙古族牧民生活为原型而创作。敖包是神圣的生命树之根,是蒙古族祭祀的圣地,每年农历五月十三,牧民齐聚敖包,祈福纳祥。生命树在草原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牧民琴声悠扬、载舞欢歌、牧马放羊,牧童欢乐地嬉戏,吉祥鸟在天空中飞翔,草原一派生机盎然、生生不息的景象。作品传递了作者对草原的热爱、敬仰和对草原人民的祝福,生活气息浓厚,主题明确,寓意深刻。作者不仅将不同时空的物象组合在一起,处理得当,均衡丰满,而且采用夸张、象征等造型方法表现主题,造型稚拙、风格纯朴。”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的一位专家对伍永娟的作品给予极高的评价。

木格窗儿

在赤峰城乡,最常见的剪纸就是“窗花”了。尤其是在四、五十年前,门和窗还多是木格窗,有横竖方格、或带有几何形花格,再在上面糊一层大白纸,既亮堂又温暖。逢年过节时,家家户户还都要在更换窗纸时贴上新窗花,以示除旧迎新。窗花的形式有装饰窗格四角的角花,也有折枝团花,更有自由的各式适合花样,如动物、花草、人物,还有连续成套的戏文或传说故事等有内容和情节的窗花。

现在,那种传统的木格子门和窗早已淡出人们的生活,那些漂亮的窗花和斑斓的色彩一同化作美好的回忆,留在几代人的记忆里。现在过年时,人们顶多买几张流水线上下来的机制“挂钱儿”应应景儿,看着虽一样的红火,却流走了其原有的内涵。至于喜花、礼花、鞋花、门笺、斗香花、团花、旗幡等传统剪纸花样就更少了,好多年轻人见都没见过的。

在伍永娟的记忆的童年里,村里的女人们都是剪纸高手,每一个妇女都能做一手好剪纸,这甚至成为评判一个媳妇是否能干的重要标准之一。每逢农闲时,她们会三三两两地坐在一起,各自施展绝活,随着纸屑纷飞,一个个充满着灵气的美丽图案便在那一双双粗糙的巧手里诞生了。坐在炕头上,看着母亲剪鞋样儿、剪花样儿,在春节到来的时候铰几个大窗花……这就是剪纸艺术对伍永娟最早的熏陶与启蒙吧!在接受采访时,伍永娟曾很动情地告诉记者,她的剪纸源于母亲,母亲是她在剪纸艺术之路上的第一位老师。

伍永娟出生在克什克腾旗宇宙地永隆村,2005年毕业于内蒙古科技大学美术学院。在读大学期间,阅读到了大量与民间艺术有关的书籍,有幸得到了民间艺术大师们的指导并深受启发。闲余时间伍永娟更是行走于村野乡间,寻访民间传统剪纸艺人。在她的眼里,这些老艺人的剪纸作品虽然形式简单,题材单一,但却都有独到之处。有的老艺人被伍永娟的诚心和恒心所感动,一起切磋技艺,并将他们珍藏的作品赠送给她。通过这些大量接地气的调查走访,伍永娟得到的不仅是技艺的提高,还多了一份责任,她要把这些传下来的好东西再传承下去 。伍永娟的剪纸作品摒弃了设计味道,将剪纸的质拙在无意识间体现出来,并且逐渐放大,使剪纸更接近生活!因此,她的创作题材多以本地蒙古族文化为主,偶尔也会出现农耕文化,萨满文化的印记。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在伍永娟读大三那年,父亲却因“肝硬化”加重而住进了医院,而她的弟弟还在上学。这让正在艺术道路上执拗前行的伍永娟面临十分艰难的抉择:毕业后,是找一个舒适的工作养家,还是将剪纸艺术进行到底。“因为,靠剪纸是挣不来一分钱的!”伍永娟告诉记者,最终,为了剪纸艺术,她选择了一条充满挑战的道路,自主创业,自谋生路。

金剪子儿

2016年,在山东举办的“中国第四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之“中国传统工艺(剪纸)大赛”中,来自赤峰市克什克腾旗青年剪纸艺术家伍永娟的剪纸作品《草原上的生命树》力压群雄,获得“金剪子”最高奖。

敖包是蒙古族祭祀的圣地,是神圣的生命树之根,生命树在草原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牧民载歌载舞,牧童欢歌戏耍,吉祥鸟自由飞翔,一派生机盎然。

《草原上的生命树》的创作灵感,即源于此!

伍永娟运用娴熟的剪纸技艺,以整体对称,局部非对称的折剪的方法,将不同时空的物象组合在一起,画面均衡而丰满,采用夸张、象征等造型方法表现主题,风格雅拙而质朴,充满了她对草原的热爱、敬仰和对草原人们的祝福。

在那次颁奖大典上,伍永娟感慨万千,回想起这么多年的努力,真的没有白费!

大学毕业后,为了病重的父亲,为了还未成年的弟弟,为了剪纸艺术,伍永娟回到了家乡。她没有像很多同龄人那样,大学毕业后考一考这个“编”或是那个“员”的,而是到一个私立的培训班做了一个代课老师。第二年,她便创办了一所属于自己的美术学校。

学校创办之初,伍永娟就本着叫每个学生都能学得起画的初衷,为很多贫困的孩子减免了学费。有一个得喜欢画画的孩子的母亲得了癌症,在北京住院,父亲也有病。伍永娟得知情况后,不但把学费退给了这个孩子,还尽力帮助她,给她买一些学习用品;还有一个孩子是孤儿,性格很孤僻。伍永娟便多次找到这个孩子的姥姥和姥爷了解情况,老人哭着告诉她,这个孩子在3岁时母亲因癌症去世,8岁的时候父亲也因癌症去世了,爷爷奶奶都不在了,只有60多岁的姥姥和姥爷靠着极其微薄收入抚养着这个孩子。了解到这个孩子的困境后,伍永娟也哭了。她告诉这个孩子,只要喜欢画画,学校的大门永远免费向她敞开。过年的时候,伍永娟还给孩子买了衣服。

每当有新生入学的时候,伍永娟会仔细观察家长的衣着,孩子的言行,从中发现他们除了画画,还需要她为他们做些什么。伍永娟是从农村走出来的,她能体会到,贫困父母的无助,能体会到孩子对学画的渴望。每当有人问伍永娟为什么要这么做时,她的回答只是因孩子喊了她一声老师。

现如今,在克旗经棚镇,伍永娟的这所美术学校已经很有名气了,学生多达一两百名。

“刚刚办学时挺难吗?”记者。

“我刚刚办学时只招来了一个学生,还是从我代课的那个学校跟过来的。”伍永娟笑着回答道。

显然,对于那段艰难的时光,她不想多说。她只是告诉记者,在那段时间里,她认识了她的丈夫并于2008年结婚;她只是告诉记者,无论生活多难,她都没有放弃对“冒铰”艺术的追求,以至于磨秃了几把钢剪,手指上全是伤疤,虎口结起厚厚的老茧。有时候,伍永娟的母亲见女儿天天坐在那里不停地剪呀,铰呀,心里急呀!便埋怨说干这个能当饭吃吗?不如出去找一份轻省的活计吧。对此,伍永娟一笑而过,继续将成捆的各色彩纸往家里扛,继续沉浸在那只有她懂的喜悦里。

“为了剪纸,我的女儿现在才36个月大。”说到这里,伍永娟又笑了,因为属于她的那份“冒铰”艺术终于开花结果了。

“学生包曙光给我发来了内蒙古一所私立美术学校女教师伍永娟的几十幅民间剪纸作品,我非常震惊!被这些精彩的作品震撼!据说作者才30多岁,己脱稿剪了几百幅这样的作品。从立意、选材、取象、构图、造型、技法、功力、风格上考察,相当成熟、出色。我可以说,这是内蒙古也是全国民间剪纸大师级的水平。作品既传统,又现代,具有浓厚的民族生活气息和强烈的个性风格,是个天才的民间剪纸传承人。”说这段话的人叫陈竟。

陈竟,教授,国家高级美术师,民俗文化艺术专家、学者、社会活动家。1940年4月生,江苏泰州市人。1963年大学毕业。曾在政府机关、文联、大学等单位工作,担任中国民间剪纸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剪纸报》主编、南京东方艺术院副院长等职。现在南京大学海外教育学院从事教学和研究、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副所长、中国(香港)国际剪纸协会主席。

“今年,我要创作一部历史剪纸长卷《东归图》,讲述渥巴锡汗率部东归的故事,向历史上人类最后一次大迁徙致敬,呼唤美丽的台湾岛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我觉得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儿!”在本次采访即将结束的时候,伍永娟说。

席慕蓉曾给伍永娟写过这样一句话:“创作的热情就是天赐的才情!”

果然如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