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37.原穴的“前世”与“今生”
昨天讲气海穴出处时,《灵枢·九针十二原》有这样一段话:
五脏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关,四关主治五脏。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十二原者,五脏之所以禀三百六十五节气味也。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阳中之少阴,肺也,其原出于太渊,太渊二。阳中之太阳,心也,其原出于大陵,大陵二。阴中之少阳,肝也,其原出于太冲,太冲二。阴中之至阴,脾也,其原出于太白,太白二。阴中之太阴,肾也,其原出于太溪,太溪二。膏之原,出于鸠尾,鸠尾一。肓之原,出于脖胦,脖胦一。凡此十二原者,主治五脏六腑之有疾者也。
翻译一下大概意思(有不同意见的可以保留):
五脏与六腑相通,共有12个原穴,都是在腕踝关节附近的部位,这些穴位可主治五脏六腑的病变。其中,膏指上腹部,肓指下腹部。十二原穴是五脏聚集经气的地方。五脏有疾,就会反应在十二原穴上,比如你按着它会很痛。然后列举了一下十二原穴,见下表。
《灵枢》版共12个穴位
再后来,《难经》又提出:
经言、肺之原,出于太渊;心之原,出于大陵;肝之原,出于太冲;脾之原,出于太白;肾之原,出于太溪;少阴之原,出于兑骨;胆之原,出于丘墟;胃之原,出于冲阳;三焦之原,出于阳池;膀胱之原,出于京骨;大肠之原,出于合谷;小肠之原,出于腕骨。十二经皆以俞为原者,何也? 然:五脏俞者,三焦之所行,气之所留止也。三焦所行之俞为原者,何也?然: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故名曰原。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原者、三焦之尊号也,故所止辄为原。五脏六腑之有病者,皆取其原也。
此后,历代医家均以《难经》的版本为主。此版提出:原穴为十二经脉的根本,所以可用作脏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体穴位如下:
每经左右各一穴,共12对
一般来说,五脏六腑之病在该经原穴处会出现压痛点,如肝经在太冲,心经在神门,脾经在太白,肺经在太渊,肾经在太溪,心包经在大陵,大肠经在合谷,小肠经在腕骨,胆经在丘墟,胃经在冲阳,膀胱经在京骨,三焦经在阳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