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兴 | 咏秋
咏秋
文/全兴
岁月有序,四季轮替,秋承春夏,后继有冬。四季放彩,各有所爱。
有人喜欢春之浪漫,夏之灿烂,秋之充实,冬之萧瑟;有人喜爱春之希望,夏之热烈,秋之幽香,冬之孤寂。而我则醉美于春之诗意,夏之热情,秋之风韵,冬之空灵。
四季之中,我钟爱秋。相比于春之生机,夏之生长,冬之收藏,秋是收获;相比于春之烂漫,夏之炽热,冬之冷艳,秋更朴实;相比于春之繁花,夏之清荷,冬之寒梅,秋恋金菊,故有金秋之说;相比于冬夏反差,秋与春挽,故有春秋一词。
风,春风习习,夏风猎猎,秋风萧萧,冬风凛凛。风“能开二月花”,她从春天一路走来,与秋相爱,不仅能“解落三秋叶”,还能“秋风起兮木叶飞,吴江水兮鲈正肥”。
秋风遇到了白云,便是“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在河边是“秋风夜渡河,吹却雁门桑”;在山谷,则是“秋风起函谷,劲气动河山” 在古都,则是“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同样是秋风,在诗仙笔下是“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在诗圣眼里是“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难怪唐初四杰之一的卢照邻感慨道“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而我心中的秋风,不冷也不热,最念的是她的清爽。
对于雨,秋雨不象春雨那样无声无息绵绵潇潇,“润物细无声”,不象春雨如绢丝般地柔软细腻,如南方少女燕语莺声般的珠圆玉润、娓娓动听;秋雨也不象伴随着闪闪电光、隆隆雷声和呼呼狂风的夏雨那样倾盆如注,酣畅淋漓,尽管能欣赏到风雨之后的彩虹;秋雨更不像冬雨那般,携着随心所欲的风,变成霜,变成冰、变成雪,带着彻骨的冷,透着料峭的寒,让人“潇潇一晌残梅雨,独立无情绪,”使人感慨“人生多少春秋里,留住一冬季”。秋雨更多是的缠绵悱恻,是春雨情和夏雨爱的结晶,往往具有萧瑟、凄冷的意境,有绵雨、寒而不冷的特质,她最易引起人们的思绪,她最能激发文人们的灵感,更是诗人抒怀的季节。秋雨在白居易的《秋雨夜眠》是“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秋雨在李商隐的无限感概中是“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在诗佛的心中,秋雨却是“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的清爽和空灵;而在白衣卿相柳永的眼中,秋雨却是“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我心中的秋雨,更多的是“相逢不语,一朵芙蓉着秋雨”。
同样的一天,在春天叫春日,朱熹有诗云:“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在夏天叫夏日,在杨万里的笔下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在冬天叫冬日,在刘长卿的眼里是“日暮苍山远”“风雨夜归人”。对于秋日,我更爱刘禹锡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和杜牧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当然秋日难免会有惆怅,“无边落木萧萧下”自然会是“万里悲秋常作客”,甚至会有“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秋,能寄托思念的更多的是月,最能表达思念的是中秋明月,无论生离还是死别。
我们有过“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我们有过“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我们更有过“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我们最敬爱的秋月当是“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和“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要说明月,最让我们念念不忘是苏轼所期盼的明月了:“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可总是“此事古难全”。
秋,接过风,送过雨,一天又一天地迎接旭日送走夕阳,一日又一日地拥抱满月告别弯月,我们有过思愁,有过思恋,但最让我们充满激情的,仍是独立寒秋时,吟咏一代伟人的《沁园春·长沙》。
今年的秋很特别,在中州大地上,“烟花”给我们留下了悲伤,德尔塔又想给我们留下创伤,,不须“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秋立时必将是“丹枫万叶碧云边,黄花千点幽岩下。”“秋水共天长一色”。
值此立秋之际,应朋友之邀咏秋,并填词一首以咏之。
一七令·秋
秋。
如酒,添愁。
绵绵雨,思悠悠。
风月有意,云花含羞。
叶黄枝渐疏,蝉去破声啾。
岁月匆匆难挽,青春一去不留。
尽把心语付诗句,随它平仄任沉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