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 唐诗解读——李白之《秋日鲁郡尧祠亭上宴别杜补阙范侍御》

我觉秋兴逸,谁云秋兴悲?

山将落日去,水与晴空宜。

鲁酒白玉壶,送行驻金羁。

歇鞍憩古木,解带挂横枝。

歌鼓川上亭,曲度神飙吹。

云归碧海夕,雁没青天时。

相失各万里,茫然空尔思。

注:

鲁郡:即兖州。天宝初改州为郡,在今山东曲阜、兖州一带。

尧祠:在山东兖州县东北。

补阙:官名。掌管供奉、讽谏。杜补阙、范侍御二人均为李白友人,名字、生平不详。

秋兴:因赏秋而引起的感怀兴致。

将:带。

金羁:指马。

横生:横生的树枝。

歌鼓:唱歌打鼓。

曲度:歌曲的节奏。

神飙:疾风。

相失:离散的意思。

解读:

据资料显示,这首诗作于天宝五载,公元746年,彼时李白寄居东鲁,从诗题来看,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别的是诗人的两位好友——杜补阙和范侍御。

宋玉曾在其作品《九辩》中以“悲哉秋之为气也”开篇,在这之后许多文人的作品中,悲秋成了常常表现的主题,但在李白的笔下,这一主题却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秋天不再显得悲凉,而融入了飘逸、旷达的内涵——“我觉秋兴逸,谁云秋先悲”。诗人先用自我感觉“逸”来冲淡别人“悲”的色彩,将秋日高昂的色调层层深入,自然而不做作,鲜明而不粗糙,即使在宴别之际,诗人依旧与友人谈笑风生。

接下来诗人从宏观去把握送别场面,叙事写景相结合,碧海青天,水天一色,雁翔长空,景色如画。宴席上美酒玉壶,驻马畅饮,宾主们或唱歌、或奏曲,丝毫没有离别之悲,末两句流露出清凉悲壮的意味,表达与友人依依惜别的惆怅心情。读者亦为诗人乐观、洒脱的生活境界所打动。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排行十二,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人,其先隋末窜于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李白即出生于此。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随家迁居绵州昌隆县(四川江油)。陈寅恪先生曾认为李白其先为西域胡人,陇西李氏乃伪托。其出生地亦多异说,或谓生于条支(今阿富汗加兹尼),或谓生于焉耆碎叶(今新疆库尔勒与焉耆回族自治县),或谓武后神功年间迁蜀而生于蜀中者。曾官翰林供奉,故称“李翰林”。贺知章誉为“天上谪仙人”,后世称“李谪仙”。在蜀中度过青少年时代,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李白出川漫游,先后隐居安陆(今属湖北)和徂徕山(在今山东)。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奉诏入京,供奉翰林。因得罪权贵,三年后,即744年赐金还山。此后漫游梁宋、齐鲁,南游吴越,北上幽燕。天宝末期,安史乱起,李白应召入永王李璘幕府,后王室内讧,李璘兵败被杀,李白受累入狱,获释后又被定罪流放夜郞,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三月于途中白帝城遇赦,返回江夏,重游洞庭、皖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闻李光弼出镇临淮,时已届暮年,仍欲从军,半道病还,次年卒于当涂(今安徽马鞍山)。代宗即位后,曾以左拾遗召,然李白已经去世。旧《唐书》有本传。李白一生以大鹏自喻,以“安社稷”“济苍生”为己任,欲以布衣取卿相,不愿从科举入仕,然始终未能得志。其作品散失甚多,今存近千首。《全唐诗》存诗25卷,《全唐诗外编》《全唐诗续拾》补诗36首、断句10。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