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木渎镇,难忘怡泉亭
眼前的石亭普通极了,能够注意到它的存在,多因需要遮阳挡雨时。炎热把人“逼进”了亭子,亭子里便有了“高朋满座”。天南地北的游人,南腔北调的喧哗,仪态随意的坐靠,恰成一派闲情市井。石亭叫“怡泉亭”,座落在与亭子一街之隔的“虹饮山房”门前的香溪河畔。
“虹饮山房”是清初木渎镇文人徐士元的私家花园。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每次游木渎都会在此登岸入园,随侍的刘墉、和珅、纪晓岚等臣僚也曾数次下榻于此。于是在木渎民间,“虹饮山房”又被称为“乾隆行宫”。私家花园加上“皇帝行宫”,以及众位大臣的青睐,“虹饮山房”自然有了与众不同的“佳话”。遥想当年,皇帝莅临的景象该是何等的盛况空前,我猜想“怡泉亭”当是昔时盛况的“见证者”。说不定,乾隆帝和大臣们兴许还到过此亭闲坐过。这样想来,怡泉亭还真是个“人物”耶。
遐想归遐想,怡泉亭的来历确实有一个让人敬畏的故事。相传明崇祯初年,木渎镇上有一对叫冯怡泉和殷心揖好朋友。一天,冯怡泉有事外出,把一百两银子交给殷心揖保管。谁曾想到冯怡泉一去不归,竟在外暴病身亡,没有留下只言片语。殷心揖为怀念好友冯怡泉,就用那一百两银子在香溪河边建造了一座井亭,取名“怡泉亭”。这样过往行人走累了可以在石亭里歇脚、遮阳,渴了还可以汲水而饮。殷心揖没有将好友的遗金据为已有的善举,得到了乡邻们的赞扬。殷心揖的弟子冯翼因老师与好友的这段纯真友情所感动,欣然写了一首《井亭》诗,歌咏老师的这种重义轻利、高风亮节的君子风范。诗曰:"遗金昔日有怡泉,泉下埋名亦有年。今日翼然谁肯构,怡泉亭畔说怡泉。
传颂了几百年的怡泉亭故事给木渎镇增光添彩,也让木渎人自豪不已。怡泉亭全部用花岗石砌成,粗壮坚实、朴实无华,并没有过多的装饰,恰如怡泉朴实的性格。它粗糙质朴的存在了600多年。单纯以它的“相貌”而言,按现代审美观点来讲,它确实有些“丑”了。毕竟,它没有汉白玉质地的细腻,也不像大理石那样的光滑,精雕细琢且俊秀造型也与它“无缘”,以至于惹得有些人并不会去多看它一眼,不能多喜欢他一点,不肯多赞美他一句。但我以为,今天我们依然可以欣赏他,正在于它他犷的花岗石身躯经得起岁月的“蹉跎”,让木渎人世世代代受用至今。感谢木渎人富有远见目光,感恩木渎人对古建筑的博大厚爱。让我们领略到“怡泉亭”不同寻常的风彩呀!我坚信,怡泉亭的“君子典范”将千古流传,“工匠精神”将载入史册,“盛世荣耀”将依稀可见。怡泉亭虽“丑”尤荣!
木渎镇有皇帝的足迹,怡泉亭更有君子的侠肠。难忘木渎的匆匆行色,难忘怡泉的殷殷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