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取穴
明代医家汪机指出:“既不识脉,又不察形,但问何病,便针何穴。以致误针成痼疾者有矣。间有获效,亦偶中耳”。告诫针家要重视辨证取穴。不能简单地头痛针头,腹痛针腹。
针灸临证建立在理、法、方、穴、辨证施针的基础上,才能奏效。笔者根据《内经》有关论述,参照近代常用取穴规律,结合病症的虚实、新久、动静、缓急,总结了“虚则补上,实则泻下;新则取末,久则取本;动则求远,静则求近;急则用根,缓则用结”的辨证取穴针治法,本法用于临床,可起到掌握重点,执简驭繁,防止事故,提高疗效的作用。现简介于下,供同道参考。
1 辨证取穴针治八法的学术渊源
众所周知,临证治病,由于病人的病机、病情、病势、病程等不同,其证候有虚实、新久、动静、缓急的复杂表现,而人体数百个腧穴星罗棋布,腧穴性能作用各有差异,如何辨证取穴针治,成为针灸临床面对的重要学术问题。辨证取穴针治八法是以阴阳、脏腑、经络、气血、形神、根结、标本、病因、病机、治则等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结合腧穴分布特点,分类属性、功能作用的相对特异性,归纳综合而成。
2 八法的临床应用
虚则补上,实则泻下
补虚泻实是针灸治疗的大法,但临证时虚证应用何穴,实证应用何穴,则需探索取穴针治的规律。《灵枢?阴阳二十五人》云:“气有余于上者,导而下之,气不足于上者,推而休之”之治则,特拟定了“虚侧补上,实则泻下”的取穴针治法以补虚和泻实。
本法“虚实”指邪气盛衰的病机而言。正气不足谓虚,邪气方盛谓实,这里“上下”是指应取腧穴的部位,在病位之上取穴者谓上,在病位之下取穴者谓下。一般虚证,以取病位上方穴为主,此法可收到推而上之,升阳举陷,扶正补虚的治疗作用。如针灸浮白穴治腿膝无力,针灸神庭穴治四肢瘫痪不用等。一般实证,则取病位下方穴为主。此法可获导而下之,引气泄邪,祛病泻实的治疗作用。如针用行间、涌泉治肝阳头痛,取内庭、陷谷治齿痛龈肿,用梁丘、丰隆治胃脘疼痛。针足三里、上巨虚治肠结便秘等。本法对清阳不升、浊阴不降之证,具有升清降浊的作用。
新则取末,久则取本
病症有暴疾宿恙,新感久病之分。治疗当以急治缓治,先治后治之别。就临床一般情况而论,新病多实、多急,久病多虚、多缓。诚然,临床也有新病不一定多实、急,久病也不一定多虚、缓,针治时需随证施法。本法所指的“新久”,当是病程,病变的时间长短,病程病变时间短暂者谓新病,病程病变时间长远者谓久病。“本末”是指应取针治腧穴的部位。本,指头面、躯干腧穴;末,指手足肘膝以下腧穴。起病短暂的新病,此时邪气初犯,尚未根深,元气未伤,形神无损,只须选用四关、四末的五输、原络等穴为主。可获行气活血、清热解毒、通经舒络、宣泄外邪的功效。如风寒感冒用列缺,高温中暑用中渚,落枕项强用后溪等。但对病程缠绵之久病,邪气留恋、阴阳失调、气血亏耗、形神损伤者,可用胸腹、腰背部的俞、募、门、海、八会穴为主,以求调气益血,协调阴阳,补虚泻实。扶正祛邪的作用,如寒哮痰喘用肺俞、膻中,胃寒诸证用中脘、脾俞、胃俞,心痹胸闷用巨阙、厥阴俞等。
本法用于新病、久病,具有起阴通阳,行卫引营的作用。
动则求远,静则求近
病有阴病、阳病之分,证有躁动、沉静之别,治当制动,启静之法。经言:“动则为阳,静则为阴”。针治必须:“听其动静、知其邪正”,辨证用穴,应用“动则求远,静则求近”的方法,以治阳躁阴静之证。
本法的“动静”指病情病机之意,动者即病情尚在发展、演变,病势正在鸱张,活动之谓也;静者即病情病势基本稳定。而远近”指取用腧穴与病位之间的距离,远者泛指远隔患病部位的远道穴,近者统指病变局部或邻近部的局部穴。一般来说,属于气实、气郁、风盛等引起的经络、脏腑暴病,传变未定的证候,多见走而不守,躁动不定,时轻时重,乍隐乍现等征象。针治时以取四肢远端穴,可获止痛、解痉、疏风、行气、开郁、逐痹之效。如脏腑气痛、暴病晕厥、风邪行痹、抽搐痉挛等症,按动则求远、急则治标、可行远道取穴针治之。而属气虚、血滞、寒凝、痰阻等引起的脏腑、经络之候,邪气留恋、静而不动、沉着滞涩、缠绵经久者,针治时宜取病变部位的局部穴、邻近穴、阿是穴,可调补气血、化痰行滞、祛寒逐湿、软坚消积,如寒湿着痹,肘劳肩痹,痰核肿块等症。按静则求近,久则治本,可在病部以痛为腧针治之。
本法对阳躁好动之候,具有镇逆宁神之功,对阴寒痼静之证,具有助阳振奋的作用。
急则用根,缓则用结
病有缓急、治分标本,此乃人所皆知之法。遵《内经》“根结”学说以指导针治急病缓病的用穴规律,采取“急则用根,缓则用结”之法。病势暴骤凶险者为急,病势徐稳延绵者为缓。“根结”是指病证所属脏腑经络的根部或结部腧穴。根者,源也,是经络之根,阴阳之本,在四肢末端的井穴;结者,归也,是经络气血结于头面、胸腹的相应部位。一般说来,急骤凶险之证,多取十二经根部之井穴为主,根穴具有开窍清神,泻邪启闭的功能。诸如热邪阳盛之中暑、惊厥、中风、气闭之证,均可用三阴三阳经之商阳、中冲、少冲、厉兑、涌泉等穴;又如崩漏之用至阴,狂妄之用厉兑等。而一些病势久缓缠绵之候,则取头身十二经结部的相关穴位,按“腧穴所在,主治所及”“以痛为输”选用头身结部腧穴。例如;鼻衄用迎香,耳鸣用听会,流涎用承浆,喘咳用天突等。
3 典型病例
陈某,女,38岁,弥勒县弥阳镇农民。1991年4月20日晚22:30到我院门诊就医,经急诊值班西医医生处理效果不佳,值班护士速到我家中求助诊治。刻诊:患者面色微红,脉浮数,体温39.6度,呼吸急促,双上肢十指麻木不能伸屈,双拳紧握,来回抽动,神志清醒,言语对答如常,胃脘部自觉麻木等。
治法:疏风泻热、通经活血,针宜泻法。
处方:曲池、太冲、八邪、十宣、少商、涌泉。
方义:少商、十宣、涌泉具有宣散风热之邪,调理气血的作用,太冲为足厥阴经输穴、原穴,有疏肝理气,抗惊厥,通经活血之效;曲池退热有奇功,八邪可扶正祛邪,治手指伸屈不利。
本例患者在针治八法中既属新病、急病,又是实证,故采用“新则取末,急则用根、实则泻下”之法。三法并施,20分钟后十指能自然伸屈,体温降至37.8度,呼吸正常,胃脘部麻木同时消除,病家表示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