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吕景山对穴:清热利湿退黄类 阳陵泉—足三里
【单穴功用】
阳陵泉,又名阳陵、阳之陵泉。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为足少阳胆经腧穴,乃本经脉气所入,为合土穴。腿之外侧属阳,腓骨小头隆起比拟如陵,其穴又在隆之前下,故曰阳陵。因其善治筋病,故为筋之会穴。本穴具有和解少阳、疏泄肝胆、清泻湿热、祛除风邪、舒筋活络、缓急止痛之功。用于治疗口苦咽干、头晕目眩、呕吐吞酸、寒热头痛、胁肋疼痛、经筋受损、肩关节及膝关节疼痛、半身不遂、下肢冷痹不仁、足冷无血色、坐骨神经痛、癫证、痫证、急惊风、失眠。
足三里,又名下三里、下陵、下陵三里、下虚三里、鬼邪。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1英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为足阳明胃经腧穴、下合穴。因穴在膝下3寸,胫骨外侧,两筋之间宛宛中,故名足三里。该穴乃本经脉气所入,为合土穴,又是四总穴、回阳九针穴之一。它既能调理胃肠,理气消胀,化积导滞,行气止痛,利水消肿,用于治疗胃脘疼痛(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内伤食积、消化不良、恶心呕吐、嗳腐食臭、胸膈胀饱、大便不调、小便不畅、水肿、泻泄、痢疾;又能健脾和胃、化痰止咳、降气平喘,用于治疗咳嗽痰喘诸症;还能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和胃安眠、强体健身,用于治疗下肢痿痹、五劳羸瘦,七伤虚乏、胃气不足、脏气虚惫、小儿疳积、胃不和则卧不安诸症。
【伍用功能】
阳陵泉为足少阳胆经腧穴,为本经脉气所入,为合土穴,八会穴之一——筋之会穴,具有和解少阳、疏泄肝胆、清利湿热、舒筋活络、缓急止痛之功;
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腧穴,为本经脉气所入,为合土穴,具有健脾和胃、化积导滞、理气消胀、行气止痛、利水消肿、化痰止咳、降气平喘、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和胃安眠、强体健身之力。
二穴均为合土之穴,按'合治内腑'之理,合而用之,同气相求,疏调腑气,疏土补中,舒肝和胃之功益彰。阳陵泉突出一个'泻'字;足三里侧重一个'补'字。二穴伍用,一补一泻,相互制约,相互为用,培土抑木,疏泄肝胆之力增强。
【主治】
1.阴黄诸症。
2.慢性肝炎,证属肝胃不和者。
【操作法】
阳陵泉:正坐屈膝垂足,于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取穴。直刺1~1.5寸。
足三里:①正坐屈膝,于外膝眼(犊鼻)直下一夫(3寸),距离胫骨前缘1横指处取穴;②正坐屈膝,用手从膝盖正中往下摸取胫骨粗隆,在胫骨粗隆外下缘直下1寸处是穴;③正坐屈膝,以本人之手按在膝盖,示指抚于膝下胫骨,当中指尖着处是穴。直刺1~1.2寸;灸5~10分钟。
【经验】
阳陵泉—足三里伍用,善治各种慢性肝炎,证属肝胃不和者均宜使用。二穴伍用的机制:阳陵泉为胆经之关键,足三里为胃腑之枢纽,二穴相合,泻阳陵泉以肃清净之府,平肝火之横,降上逆之势,输胆汁入胃,从木疏土,而完成其中精之府之职能也;再泻足三里以导胃中之浊,通胃之阳,于是清阳得升,浊阴得降,凡木土不和之病,如中焦停痰、吞酸口苦、泄泻、呕吐等症,得之自然烟消瓦解,而饮食亦因之畅和矣,且阳陵泉为筋之所会,大有舒筋利节、搜风祛湿之特效,足三里亦有通阳活血、渗湿散寒之功能,更进而治诸痹、膝痛、筋挛、历节、痿躄、脚气等症,亦未始非针法之妙用也。
1964年秋,曾治一女氏,系文艺工作者,罹肝炎后,服药治疗年余未能治愈,嗣后易为针灸治疗,前后调治3个多月,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