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瓷器鉴别应知
元朝瓷器鉴别应知
元代是我国瓷器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这是因为在景德镇用瓷土和粘土合成烧出了白色亮釉瓷,也叫二元法烧制的瓷。这种瓷器在胎面上画钴料青花后再罩釉为釉下青花瓷。
在胎面上画铜红釉再罩釉叫釉里红瓷,也称釉下红彩瓷,这种瓷的制作成功给在瓷器上绘画创造了条件,瓷的工艺发展使瓷器成为能够永远存在于人们生活中。而元代景德镇的瓷业发展使得其他窑口也是得到了发展。如:磁州窑、龙泉、钧窑等都能够相互学习,所以元代虽然制瓷粗糙,但各窑口的互学、互造对方的瓷器是存在的,这是在鉴别瓷器中特别要注意的。
因为由唐宋到元是瓷器行业的发展和交流过程,官民都阻挡不了瓷器在社会中的应用流通,在鉴别中要鉴别瓷类型,也要鉴别是哪个地域窑口出的。
1.元朝瓷器
元器修长腹胸大,
纹饰画在口内外。
足圈滑润如玉带。
注解:
元朝瓷器立件修长、腹胸大、曲线性强,如:梅瓶胸大,玉壶春瓶腹大,纹饰在口内外都有,留出灯草边,足圈削的不太规范,但润滑如玉石感。一般来说瓶类底足比较小。而且梅瓶底边向外闪。
卵白瓷枢府瓷器考
2.卵白瓷枢府瓷器考
枢府瓷器假的少,色属卵白透光少。
底足露胎白泛青,胎厚釉白青色少。
底有乳突带旋纹,足圈壁厚削工好。
釉色混浊微闪青,元代枢府官方保。
枢府两字相对应,多密小泡大件宝。
元明两代都制造,断代定要把色考。
元代粗足显拙大,唯独卵白足圈小。
注解:
枢府瓷元明两代都有,但在民国以前假的少,属单色釉,显卵白色很特别,白中闪青,釉光不太亮,偏白,像鹅蛋色,胎厚重底无釉,圈足小而厚,胎色白中微青,本来元代削足粗糙,底有旋纹乳凸,但枢府瓷确实比较精细,这恰恰是证明枢府瓷是官办民烧的官器,枢府二字的写法是对称于器物的肩上,底有乳钉和旋纹,泡多密而小,如果釉好而青是明代的,青而色浊是影青演变卵白的早期产品,枢府瓷的足修得好而且小,露胎的足色像晒成的青萝卜干色,白中微泛绿青。枢府瓷是元代军务部指定烧的一种瓷器,但后来在明代早期也烧了一段时间,其釉亮度高,足比元代的足圈大,枢府二字规正。
元瓷基本鉴
3.元瓷基本鉴
元胎白中又泛灰,麻仓瓷土二元煨。
含铁又含微元素,苏料泛出褐斑灰。
坯胎修下不修上,口圆收身不僵披。
注解:
元朝的胎白中泛灰,是最早用麻仓土和瓷土烧成瓷器的,被称为二元烧法,含铁又含微量元素,这是和当时的工艺及料产出情况有关。当时,已开始用苏料,但有不少国产料。器件常常是修足底,不修上,口圆、器形中部收身不僵硬,在釉面的作用下显得器身秀美。
元足
4.元足(1)
元底无釉有旋纹,个别刷釉跳刀痕。
粘砂削足手抓印,接底弯曲褐红浑。
注解:
元朝瓷器器底一般无釉但有用粗釉浆稍微刷一下的,有旋刀纹痕,有粘沙这是烧前垫沙造成的,削足刀痕明显不精细,刀法不好,足为斜削,有手抓坯的痕迹,接底弯曲,有褐红色的火石红、火烧红(民间叫法)。
5.元足(2)
上身大来足小沉,铁红褐斑中有突。
斜削圈足不整齐,足浅宽厚不修粗。
注解:
上身大、足小是立件的特点,厚沉。大部分底有乳凸,有铁红斑,足浅,不深。用斜刀削圈足,而且不连续用刀给人不整齐的感觉。足修的粗糙。元底特点,看起来粗糙,摸起来滑润。
元代纹饰
6.元代纹饰
元代纹饰层满器,口嘴内外纹饰细。
六七八层不算多,线条流畅古画气。
写意画写韵都足,成对器件难同的。
焦叶独梗莲瓣分,仰莲瓣散花蕊立。
注解:
元代的纹饰层多有八、九、十层,有些器件口内也有纹饰,写意写实的画法都有,成对的器件,纹饰及形体都有差异,达不到一致,这是由于当时的工艺水平达不到很一致造成的。
7.元代纹饰工法
蕉叶独梗莲瓣分,如有双梗填色样。
元代纹饰特点多,浓艳泛黑各料分。
画工工匠古朴风,画工流畅一笔真。
涛浪势猛浪头粗,写意带实画工深。
浪珠纹饰向蝌蚪,独梗浪猛粗纯真。
注解:
元蕉叶独梗,莲瓣分开,料浓艳有铁斑,画工古朴,无重复笔,一笔点画多,涛浪头线画的粗,涛头的圆形水浪珠像蝌蚪,浪头显得猛,线画的是独股单线,不画双框浪,总结起来应是:独梗、浪猛、线粗。
元龙八长
8.元龙八长
元龙脖细伸的长,下发少粗立发长。
元龙蛇身爪轮型,三四爪儿腿须长。
元龙要以一腿定,纹粗发长脖也长。
角长腿长腿毛长,云火纹饰身体长。
看准纹粗和八长,九长相比立发长。
注解:
身、脖、角、腿、发、毛、云、火的纹饰都比较长、比较粗,飘。这是元代龙、云、火的特点。
元代瓷器看泡胎专论
9.元代瓷器看泡胎专论
元泡比明干涩硬,多见胎泡黄污重。
元泡型像小米粒,元泡多密不群聚。
大泡零星亮晶晶,单个三两不群遇。
注解:
元代瓷比明的泡干涩,瓷胎不如明代滑润,元泡像小米粒,元泡多密但不成群,大泡零星单个和三两出现,一般大泡不成群,胎面略发黄。
10.元泡简句
元泡干涩密无光,青釉偶亮大微光。
注解:
元泡比较干涩或干涩的泡多,无光,偶尔有亮泡时光泽也不太亮。
11.釉里红用料及温度产生的变化
釉里红来色灰红, 釉下绘画用的铜。
铜烧红绿用温控, 红色釉器多用铜。
低温烧绿高温红,不知温度难烧成。
注解:
釉里红瓷器是用氧化铜着色后烧制而成的。用三十倍数放大镜可以看出问题,特别是老瓷的浓重线画,涂绘部位是可以看出绿色或深绿色,老瓷釉里红的白色釉的部位元代及明初是虾青色,由于用铜做色釉的原料,在过去对釉的厚薄和温度掌握不标准(那时没有测温的温度计),对釉里红的处理不均,又因用铜做釉时在红和绿时烧制温度只差6度左右,所以常出现泛绿的斑点。那时的技术釉里红非常均匀是不可能的。
12.釉里红瓷出现年代与绘画方法
釉里红用铜烧造,釉下彩瓷要知道。
唐代出现元烧成,高温还原铜红造。
装饰方法有三种,线绘拔白涂绘到。
有款多写至正款,元代明初图同套。
仔细可分元明器,断代器形纹饰靠。
纹饰认证同青花,足粗地青底釉要。
清代仿品确很多,元明清朝断代妙。
注解:
釉里红在长沙窑发现,是唐代产品,到元代才成功,属釉下彩高温烧成,绘法有三种:线绘、拔白、涂绘。有款的在元代多书至正,1330~1339年元末顺命帝的年号为至正。明代早期的产品和纹饰是以元代延续而成,不易区别,要靠器形、纹饰区别。元明的釉里红纹饰和元明的青花是一样的,可以借鉴,如:元代足粗而滑润,有滴釉。清代也造了很多,但足修得好,要仔细辨别才行,润度也好。
13.釉里红纹饰的窑变
瓷窑出彩常用铜,低温出绿高温红。
釉厚釉薄影响色,红釉底色米汤情。
注解:
釉里红用铜在千度以内可以出红绿色等色,高温出红色,过去不易控制,因没有测温设备,如:没有温度计ˇ。足有火石红,有多数产品红中泛灰。有的釉厚泛黑绿。常有红釉器足口显绿,也有米汤底的器件。釉里红非常均匀的要注意,假的多。
14.明代元代纹饰辨认
明代纹饰少于元,莲瓣联体环连环。
蕉叶梗空浪头变,永宣苏料器值钱。
元画似莲瓣涂分,永宣莲瓣多相连。
宣德双圈款遍身,永乐篆款无款传。
注解:
明代纹饰不像元代画那么多层,莲瓣不是一瓣一画,而是一瓣连一瓣,蕉叶也多画空心梗,浪头不那么波涛凶猛线条画的比较均,蝌蚪型水涛珠不明显,元代的水珠画的像蝌蚪,但苏料在永宣时期比元代提的纯,用绘涂工艺也比元成熟得多。永乐器多篆款,其他写法很少。
【合作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