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训》纵横谈60 | 恨铁不成钢

恨铁不成钢

“恨铁不成钢”这句话,多是父母、教师或者是长辈讲的话,讲这句话必定是生气了,不过至少能说明长辈是关心我们。大多数人都有这样的体会,与熟悉的人相处,最难接受的是“冷暴力”,也就是不理不睬,一幅无所谓的样子。所以当我们遇到有人对自己说这句话的时候,也就意味着有人在关心我们。不过,当我们自己和孩子、学生或者熟悉的晚辈讲这句话的时候,就一定要小心谨慎,因为这句话有问题

第一、恨什么呢?一般来说,都是父母恨子女或者教师恨学生,但恨什么呢?恨他们不争气或者恨他们不够努力,恨的对象可以是人可以是事。按照正常推理,子女是父母生的,子女好或者不好都是自己的,但为什么要恨呢。如果回到起点,父母对子女所有的“恨”的本质是恨自己。其实父母没有必要恨子女,自己有自己的年代,子女有子女的青春,父母感觉子女没有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认为子女没有达成自己的愿望,固然有子女不够努力或天分不够的原因,但更多的问题还是父母。父母恨子女是自己不能面对问题,这是缺乏担当的表现;而且假如做父母的常常有恨,做子女的如何能够优秀呢?何况所谓优秀是一种相对性的评价,优秀的表现方式有很多,不必简单通过成绩、金钱或者地位来体现。做父母只需要做好自己,树立好榜样,至于子女能走得多高多远,自然有答案。假如需要父母为自己做什么,我建议是多积一些阴德,这对子女非常有利。另外,我相信大部分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优秀,可惜学校教育多是用相对单一的衡量方式来评价学生,成绩好就是好学生,成绩差就是不好的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常常会遇到一些脑子没那么灵光的学生,甚至有无论教师怎么讲学生都不能明白的情况。但这也不是恨的理由,因为教师永远是学生的过客,教师一定会有无可奈何的事情,教师能够做的是把自己教书育人的本分工作做好。恨的背后有付出与回报没有成正比的原因,也可能有利益的原因,但无论如何教师不应该恨学生。

第二、为什么要恨?李白在《怨情》一诗中写到“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欧阳修也在一诗中说“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恨是情绪的表达方式,恨的理由有各种各样。但恨是“力量”的转移,是把不良情绪甚至是怨气转移,觉得所有的不对或者不幸都是别人或者是其他物的过错。苏东坡建议我们“不应有恨”,因为“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也就是说,一个人要懂得接受生命中诸多的不如意和不圆满,这里并不是简单说要学会接受命运的安排,而是要懂得接纳自己。了凡年少的时候,可以恨父母,恨家庭,恨自己的命运,但他并没有这么做,他一直在努力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与其有恨,不如改变,所谓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第三、恨能解决问题吗?当然不能。有人说恨可以转化为奋斗的力量,恨当然可以转化为改变自己的力量,但这种力量容易把一个人毁掉,理由也是因为恨。恨的力量非常大,的确可以改变一个人,但要成就自己或他人的一定不是恨而是爱的力量。恨不能解决的问题,爱基本上都可以。不过爱的力量也不应该泛滥,过多的爱是假爱,不是真爱。当然我们也知道,有一些人的“恨”不容易化解,古人也有“恨之入骨”的说法,还有一种恨被称为“不共戴天”,要解除这种恨,需要遇上合适的“缘”,遇上有大爱的人。

铁就是铁,铁能否成钢,问题并不大,当然这不是偷懒或放纵的理由。从铁到钢是一个自我修炼的过程,铁不能经过“百炼”是很难成钢的。如果明白了,努力了,尽力了,无论是铁还是钢,都是好样的,不必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