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原本本学《伤寒论》,这些要点不可不知
小编导读
冯友兰说“中国哲学都是旧瓶子装新酒”,同样是儒家哲学,汉儒有汉儒的解法,是汉儒的思想,宋儒有宋儒的解法,是宋儒的思想。所以,一部中国哲学史,都装进了儒释道三家,然后被我们品尝。在中医界也是如此。注解《伤寒论》者不下三百家,但是每一家都有自己的思想。那么,我们学习《伤寒论》,如何融汇各家所长,努力还原仲景的学术思想呢?庆余阁这样说……
我们讲解时认为“伤寒一日”,这里的一日、二日,只是一个概指,不是说就是明确的第一天、第二天。“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这里的“静”是什么意思呢?《说文解字》曰:“静者,审也。”审是什么意思?就是仔细的意思,非常清楚的意思。
杜甫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里有一句诗叫“丈人请静听”。他说,老丈人,你听我仔细地给你娓娓道来。这个静就是仔细的意思,清清楚楚地给你道来。所以,静者,审也。审就是很清晰地给你说来。那么我们用“静”字来表达脉的时候,脉就是很清晰的。那这又是什么情况?我们可以把它和太素脉法里的清脉放在一起来理解。太素脉的清浊,用来分辨人的清浊贵贱,一个人的生活状态好不好,健康情况如何,就看脉的清浊。清就是血气清,而脉来也清。
“清则脉形圆净,至数分明,吾诊乎此。脉若静者,静为明白可辩,故而不传也”。这里为什么说脉是很清晰的,这一条辨别的是什么?其实是在辨温病,因为很多温病的脉是不静的。温病的脉不静,就是你辨别不清楚。所以,《难经》里面有一难云:“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温病之脉,行在诸经,不知何经之动也,各随其经所在而取之。”他说温病之脉,要各随经而取之。说白了,就是不知道温病的脉是什么样的,其实就是“脉不静”。
而且在吴又可的《温疫论》里说温病的脉象,是不浮不沉、中取还缓,这是什么病?其实就是一个脾胃病,中焦有问题,或者说是一个全身性的疾病,这样问题是很大的。那怎样来辨别这个病传了呢?太阳病一日,就是刚受邪的时候,如果脉是躁的,脉不是清晰可辨的,是模模糊糊不可分辨的,这个时候,其实就是温病。温病是很善变,很多变的。
对于这个条文的解释,历来的注家都是从脉的至数来说的,而我们根据文字的意思以及临床的证据解答,这样就很明白了。
又如: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既然都是太阳病,你还传什么传?所以前面那个条文,“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这个其实就是在辨别温病。如果是温病的话,脉是不静的,前面我们已经说了。静是什么意思呢?静是清晰的意思。如果说是温病,脉就不是很清晰。那如果说是伤寒、中风,脉就很清晰了,要么是浮缓,要么是浮紧,对不对?切脉就知道了。所以温病为什么难治?本来温病就就让人感觉不清晰,人的这个神情也不清晰,治疗上也不好判断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了辨别温病,所以说一日没有传。那二三日呢?也没有传,二三日怎么就不传呢,阳明少阳证不见者,就是不传。
那么阳明证是什么?阳明病一般来说就是胃家实,有的医家说是胃中有燥屎,这叫胃家实。另外孙思邈的《千金翼方》里有一个版本,胃家实是什么?是胃中有邪气。所以阳明病的这个胃家实,其实是胃家有邪气,这个实未必就是有燥屎,这是阳明病。那少阳病呢?少阳病我们知道颇欲吐,对不对?还有就是往来寒热、心烦喜呕,这些都是少阳证。如果说外感之后,太阳病得了两三天。当然,这里的两三日,它是一个概数,也是一个时数。
那我们下面接着讲真正的温病,温病是什么?“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看到没有,首先说太阳病,这里就有问题了,这个太阳病本来是什么?“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太阳病必定是有恶寒的,但是这里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没有恶寒,其实说白了,这里的太阳病其实就不是太阳病。因为太阳病有三要素啊,一个是脉浮,一个是怕冷恶寒,还有一个是头项强痛,对不对?这三个里面有一个出现了逆反,恶寒这个情况没有了,那这种是什么?就是温病。所以,我给出的结论是,温病就不是太阳病,温病是太阳、少阳,太阳、少阴这些都病了,这个才叫温病。
因为是温病啊,不是太阳病,所以治法呢,就不能按照太阳病的方法来。太阳在表的病,需要发汗,但如果是温病,发汗会怎样呢?就是身灼热。一般来说伤寒也好,中风也罢,服汗药之后,都会漐漐微似汗。漐漐微似汗之后,全身会变暖,有的时候还会感觉有虫行皮中。这样发出汗,人就特别舒服,整个人都非常轻松。
又如: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这个有两种解法,为什么七日以上自愈呢?第一种就是行其经尽。另外一种就是我前面说的五行解法,七天是一个确切的数字,是观察到的。比如说从甲日开始,到了第七天庚金的时候,是甲木之气最弱的时候,因为生病时候的气跟痊愈的时候是相反的,所以这个时候解。
用行其经尽来解也是可以的,但是我们要联系后面的两个条文。前面“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某些专家,把从巳至未上,解释成月。就是说一个感冒,你要用几个月来痊愈,那这种医生绝对是令人绝倒了。因为一个感冒要用几个月才能痊愈,是不符合常理的,对不对?那么解为时辰,每一天的巳时至未时,一天中阳气最旺盛的时候,对不对呢?这个也是不合适的。
从条文前后的相关性来说,这几个条文都是以日为单位,所以“从巳至未上”也应该是日,从巳日到未日。
又如解厥阴病: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还有一个版本是这个是下利不止,而不是下之利不止,我根据咱们这个厥阴病,总共是有三分之二的条文都是有下利这个症状的,所以我觉得这条跟纲领性的条文应该是这个“食则吐蛔,下利不止”。就是它其实是有一个下利不止这个症状。那么咱们看到这个条件啊,里面有这个消渴对不对,还有有气上撞心。然后呢,心中还疼热,饥不欲食,食则吐蛔啊。下利不止这里面呢,有好几个症状,一个是消渴,为什么会消渴啊?还为什么会这个气上撞心呢?还有就是为什么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啊?下利不止,其实我的感觉,厥阴病应该就是疾病到了这个最严重的时候,我们肠道的菌群,或者是胃肠道的平衡彻底被打破了。打破了之后呢,人吃下去的东西它消化不了、吸收不了,就会有下利不止。然后因为消化不了,你吃进东西去之后很有可能会吐蛔虫。另外一个就是虽然人体其实非常饥饿,因为营养不够,太阴脾的和阳明胃的运化不足,使得我们对水谷精微的利用不充分,这个时候人就是感觉很饥饿,但是又不欲食。
为啥不欲食呢?因为肠道的消化能力已经很弱了,你吃下去之后他也不消化,而这个时候的关键是什么?下虚上热,下寒上热。这个阴阳之间啊,本来是阳往下走阴往上走,这样的话就是水火交融、水火既济。但是到了厥阴病的时候,这个水往下走、火往上炎,所以这个时候就会有什么?气上撞心。这个上面上火,下面冰冷,寒气很重。这个时候下焦的肠胃,这不管是大肠还是小肠,大肠是主津生成者,小肠是主液所生成者,所以小肠大肠其实是津液的来源。津液既然上不去了之后就会出现什么?就会出现消渴,所以我们在治疗消渴的时候呢,很多时候我们需要考虑的是这个肠胃。
这个就是我们所知道的厥阴病主要的一些特征。那我们知道现代社会来说很多慢性疾病,或者说很多人,比如说上热下寒的这种阴阳人啊,他其实就是厥阴病。还有肿瘤其实也是因为长期人体不平衡,特别是肠胃的不平衡,导致上热下寒、虚实不均,局部的实证和整体的虚证就会导致肿瘤。痰饮和瘀血、瘀毒之邪结于人体脏腑,就形成了所谓的肿瘤。
其实以上是庆余阁伤寒论经典班的部分内容,庆余阁伤寒论经典班的讲解是全本讲解,从平脉法、辨脉法开始讲解,一直讲到厥阴病。想提高临床疗效的朋友们可以报班,报名相关信息如下。
1.伤寒气化相关内容,包括治疗疾病的步骤,疾病所处阶段,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种疾病的不同之法与表现。
2.《伤寒论》经典条文397条,每条皆讲解。最好使用林亿版《伤寒论》,重点讲解伤寒例、平脉、辨脉法。
3.梳理成无己、窦材、张志聪、陈修园、黄元御、郑钦安、彭子益及现代扶阳派的学术脉络。
4.课程以语音结合文字开展,适当配合PPT。因每个条文解讲解,不割裂《伤寒论》内容,原汁原味呈现。
5.对《伤寒论》中的方给出运气学条件,譬如桂枝汤变化的桂枝法不适合阳明燥金主气及金太过的主运气候条件;麻杏石甘汤、麻杏薏甘汤、麻杏竹甘汤适合阳明燥金主气及金太过主运及客运条件,降低用方难度,简化临床辩证;
6.演绎其中的相关名方,如桂枝汤到桂枝法,麻黄汤到麻黄法,四逆汤到四逆法,理中丸到理中法、半夏法。立足原汁原味中医理论及易道原理,呈现《伤寒论》内容。
为期半年,总共25次课,每次课1~1.5小时;2020年11月中旬开班。
致力于中医临床及临床研究者,中医爱好者、基层医生、往届易道春秋学员优先。
名额上限不超过100人;报名前20名赠送签名版《经方串解》一本,留作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