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的高级练法:隔三差五,回到基础
但是这些人还都说过一个表述不同但意思非常接近的话:就是当她们搞清楚细节之后,而且只有在这个之后,当她们把前面的理解和知识都忘掉了,而不是仍然纠结在这些探寻之中,这时候她们会感觉体位法练习不再费力,这时候她们才找到了练习的自由。在这样的练习中,不再有复杂的身体运动机制,而只是单纯的觉知几个非常简单的基础中的基础:比如居中,呼吸,和大脑的专注。我们通常会假设这样的基础是每个练习者都知道并且在练习中都会建立的, 这样老师和练习的同学们一般都会把重点放在其他的事情上。但是,其实只有专注更多地回到基础上,我们才能让体式练习变得更深入,并且把体式练习从大脑的各种算计带出来到回到练习的此时此刻。我也喜欢学习和琢磨不同的体式技巧,发现力学怎么应用到身体的运动上,了解生理运动机制对于练习的影响,和解剖学的结构是怎样地支持我们的练习以及练习对于解剖学结构的影响和开发是怎样的,等等等等...而这些知识也充斥着各种热卖的工作坊,微信公众号(包括这个号);工作坊最好卖的主题无外乎就是倒立,高级手臂平衡体式,后弯,如何穿越... 这些工作坊热卖也是有道理的,因为人们可以带回家很多“知识”; 而且有可能的话,人们在这些工作坊中学到的东西和看到演示的激励下可以继续练习。而那些资深瑜伽练习者(大多数本身就是瑜伽老师)告诉我:对于她们的练习影响最深的并不是那些有很多新的技巧和练习细节的,而是专注在非常基础的简单的几个练习基本原则上的工作坊和练习的场合 (用市场的话说就是看不出有卖点的工作坊和课)。这让我想到阿斯汤加瑜伽练习实际上也可以非常简单,简单到只是在练习中关注几个原则就可以了:不论是什么体式,练习者总是可以回到3个最基础的东西 - 不论是练习者是在学习和练习拜日式,还是在做马里奇D,还是睡龟还是进入了更高级的序列:
轻柔地启动核心 - Bandhas
均匀稳定地呼吸 - Breath
凝视点注视一个固定位置 - Drishti
不论你在体式那个位置感觉身体紧张 - Bandha! Breath! Drishti!每当你感觉身体到了一个不舒服的位置 - Bandha! Breath!Drishti!每当你感觉你要放弃 - Bandha!Breath!Drishti!听上去很简单吧? 而且你可以假设大家都知道,但是现实的状况是;每个人都知道并不代表每个人都会去做,去做的人也不是说每次练习的每一刻都会去做....我回顾了一下,我自己上过最好的课也是老师没有讲太多的内容,就是非常简单,非常基础的类似这样的最基本元素,没有bla bla的一大堆。我发现在这类课中我的练习总是能够更加向内,课后我总是会对老师心生感激,而且我也会非常仰慕老师能够省去那么多云山雾罩神乎其神的细节而只是给化几千块来参加的人几个她们多半已经知道的的东西,类似bandha, breath, drishti...... 我知道在现在这个市场上这样做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于此相反,现在市场上最讨巧的工作坊或者大课多半是那些有很多很多的talking和很新,很复杂,很有料的解释的;这类学习场合也和我们传统的受教育模式吻合,参加者会感觉可以学的东西很多,几千块“花的值”。但是我的那些朋友都认为这种课并没有可以持久地让人发生蜕变的作用,尽管很多感觉当时很有用,甚至有一些颇有一些“aha”开脑洞一刻。尝试新的东西,做酷炫的体式,总是要比死磕一些基础的东西要让人兴奋。对于瑜伽练习中的“消费者”观念的人,一整天课小时数多,有一大夹子讲义的,安排内容多而密集的课程总是“物有所值” (当然很多人目的不一样,比如有很多人参加这类课程重要不是为了精进自己的练习,而是要去做二手的贩卖-去用这些再去忽悠别人)。这也不奇怪,学新的东西,学复杂的东西,学酷炫的东西...总是讨学生们的巧,老师当然也喜欢这样教;老师可以发挥更多的创造性;否则老是重复那些同样的简单基础的原则多没有意思呀,老是同样的东西烦不烦呀?实际上我也不反对教学上的创意和教学内容的丰满。我写这篇文章主要是想告诉大家的是追求新奇是人大脑的取向,瑜伽练习者作为学生总是喜欢尝试新的东西,让新的东西占据大脑,这样她们的大脑就可以转移而不是仍然专注在掌握那些她们并没有真正掌握的最基础的东西。但是这样的大脑饲养,能够在短时间内产生刺激兴奋的效果 - 但是在瑜伽这个门道中,因为任何有意义的东西都需要在练习者身体上重新发现和体验,所以这类“灌脑子”的课程效果是娱乐功能大于教育功能。事实其实是:如果我们的大脑总是追求新鲜和刺激,追求我们之前不知道的东西:比如有没有下一个很cool的技巧,而不是处在和这一刻和最简单最基础的东西作伴,就会形成一种心理惯性 - 去追逐各种新鲜的技巧和丰富的信息而忽略任何体式最管用的攻略其实就是把最最基本的东西夯实,夯实,再夯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