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走为上计的典故是什么呢?

导语:「三十六计走为上计」,这句话想必应该每个人都不陌生吧。如果我们单单在这里说「三十六计」应该有不少人都会把它跟《孙子兵法》合在一起说,当然了,也不乏这里面有一部分人觉得「三十六计」就是来源于《孙子兵法》。那么这两本书之间到底有着怎么样的联系呢?还有就是三十六计里,走到底是不是最佳计策呢?还有剩下的三十五计具体又指的是什么?

《孙子兵法》是我们可以找到的中国最早的兵书,它同样还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名著,《孙子兵法》是我国乃至世界人民公认的兵家经典,是我国古时候军事文化宝库里最珍贵的财宝。这本书书总共分成了十三篇,它们都是始计篇、作战篇、 谋攻篇、……、虚实篇、……九变篇、行军篇。这里面每一篇的作用都不一样,而且还分不同时刻,不同场合都可以运用。是我们后代人对这两本书争议还是很大的。

那么要说起《孙子兵法》的作者我们都知道是春秋时期吴国的著名的大将孙武,可是我们很少有人知道《三十六计》是在明清的时候才开始发行的,作者我们不知道是谁。很明显「三十六计」根本就不是《孙子兵法》里写的东西。

当然了,也不是孙武写的。「三十六计」这个词比这本书出现的时间要早的多,这个词的出处可以参考自南朝宋国的将领檀道济。《南齐书·王敬则传》中是这么记载的:“檀将军想了三十六计,走是最佳计策,你们父子二人就应该走啊。”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已经注定要失败了,只有向后退,才是最好的方法。

当然了,这句话一直被我们沿用至今,后来历史发展至宋朝,惠洪所创作的《冷斋夜话》里把这个故事简写为:「三十六计,走为上计。」等到了明末清初的时候,引用惠洪所写的话的人越来越多,所以有些好事者会采集所有书籍,把它们又编写成了《三十六计》。

我们可以确认这本书是在明末清初的时候从多本书里收集整理最后成书的,可是这本书具体是什么时候什么人所写的,我们已经很难准确考证了。这也是我国历史留给我们一个遗憾。

到了现在人们所看到的《三十六计》,一开始是在1941年在甘肃邠州,也就是现在的陕西邠县的一个不起眼书摊上看到的,它的书名下还写着「秘本兵法」的注释,这到底是原本还是抄本,没有时代,没有撰写的人,以前私自藏书目录都没有出现在著录里。也是在这一年,由成都的瑞琴楼兴华印刷使用了土纸重新打印了出来,后来才开始在中国流行。这本书能够流传到现在,是我们的一个宝藏,各行各业的人都可以从这本书里找到相应的应对之策。就比如在商战这个看不见硝烟的战场上,会用的人,永远位于上风。

《三十六计》是我们中国古代军事,乃至用兵之道的整理和升华,为了方便人们牢牢地记住这三十六条计策,有一位细心的学者从三十六计里每一个计用一个字,把它们变换顺序组成了一首诗:金玉檀公策,借以擒劫贼,鱼蛇海间笑,羊虎桃桑隔,树暗走痴故,釜空苦远客,屋梁有美尸,击魏连伐虢。这首诗里除了檀公策这三个字之外,每一个字都代表了三十六计里的一个计策 。

结语:其实这本书按照每个计策的名字排序,分门别类划分成了胜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我们说的前三种是打仗的时候位于优势才用的计策,最后说的三种则是身处劣势的时候运用的计策。这本书的作者认为战争也是有一定的规律的,虽然战局可以有多种多想的变化,不容易看得透,可是只要有心人潜心研究,使用恰当的脱身之术,就有机会可以从头再来,甚至反败为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