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水云谣》,好文
一位优雅女性被尊为“先生”,94岁裸捐1857万人们常说:若有诗词藏于心,岁月从不败美人。看到她,自然就会明白这句话的真谛。她是一位优雅的老人,是中国古典诗词研究专家,受聘于台湾大学,哈佛大学等多所大学任客座教授,是2015-2016年度“影响世界华人大奖”终身成就奖的获得者。94岁时,她甚至将自己的全部财产,捐给了南开大学教育基金会,用于设立“迦陵基金”。目前,已完成初期捐赠1857万元。在她90岁生日时,总理亲自写诗为她祝贺,称赞她心灵纯洁,志向高尚,为传播中国文化作出重要贡献。人民日报评论她:为中国诗词之美吟哦至今,更活成了人们心中的诗。九十载光阴弹指过,未应磨染是初心。诗词养性,先生风骨为明证。她就是——叶嘉莹。近日,由陈传兴执导的电影纪录片《掬水月在手》全国上映。该片记录了叶嘉莹先生的传奇人生,以北京四合院的结构模式展现了她坎坷坚韧仍不渝追寻初心的一生。她一生历经战乱、政治迫害、海外飘零,晚年回归改革开放的中国,持续创作、传承教学,重系文革中断的古典诗词命脉。影片交织了叶嘉莹个人生命和千年中国古典诗词,表现她在诗词长河中寻求存在的意义轨迹。跨越近一个世纪的沧桑巨变,叶嘉莹先生用一生颠沛流离的遭际书写成一首抑扬顿挫的长调,最终活成了诗的模样,绚烂至极而又归于平淡。著名歌唱家吕薇在观看了《掬水月在手》后深受触动,她说:“看了下午场,感触很多,是掬水月在手,也是弄花香满衣,一字一词满目萧瑟,一吟一唱皆是深情。腹有诗书气自华,岁月从不败美人。我想这句话写给叶嘉莹先生最合适了;面对顺境与逆境,都能平静如水,最美女子……”事实上,吕薇对叶嘉莹先生仰慕已久。她曾演唱过歌词节选自叶嘉莹先生同名诗歌的音乐作品《水云谣》。“云淡淡,水悠悠,两难留。”词境淡雅绵远,旋律清新高致,令人沉醉。云水交融,缠绵不绝,云就是水,水就是云,但云可飞向高天,水亦可流向深处,这期间的变幻无常像极了人生的际遇。
《水云谣》水悠悠,云淡淡,相留难。绿水流过江头,白云飞过遥天。云水一朝相识,情思梦雨绵绵。云缠绵,水沦涟,相映妍。白云投影绿水,绿水写梦云边。绿水不再伤逝,白云忘却孤单,大化天地间,相逢妙因缘,水悠悠,云依依,云水长相伴,相伴天地间。云化雨,水成云,莫分辨,白云愿归水一溪,流水愿结云一片。任他月有圆缺,花开花落带笑看,大化天地间,相逢妙因缘,水悠悠,云依依,云水长相伴,相伴天地间。大化天地间,相逢妙因缘,水悠悠,云依依,云水长相伴,相伴天地间。摄山秋夕作
【清】屈大均秋林无静树,叶落鸟频惊。一夜疑风雨,不知山月生。松门开积翠,潭水入空明。渐觉天鸡晓,披衣念远征。
【译文】秋天的树林中的树没有一刻是安静的,落叶的声音频频把鸟儿惊起。一整夜风吹叶落,好似在刮风下雨,连山中的月亮升上山头都不知道。打开简陋的松门,满目都是苍翠之色,潭水与天光相接,更觉澄澈而明朗。天鸡已经报晓,天渐渐亮了,披上衣服,心里又挂念起远行的事来。【赏析】公元1659年(清顺治十六年),为逃避清兵迫害已削发为僧九年的屈大均在南京稽留时,曾至摄山游览,写下了这首山林五律。诗之着眼点在写摄山秋夕之夜景,但各联在时间上却并非是写同一时间内所见的景物而是随时逐步推移。首联、颔联写在枕上所闻所感,把心理活动描写得曲折生动;颈联写破晓前开门所见,表面写松阴,写潭水,其实都是写月色;尾联写披衣而准备重上征途。该诗寄情于景,借景言情,运笔如行云流水,婉转自如,活泼疏朗。“秋林无静树,叶落鸟频惊。”时间为初人夜。这时,山风怒吼,秋林摇曳,黄叶飘零,松涛阵阵,林中之鸟频频发出惊恐的叫声,整个林壑似乎处于一种惶惶不安的氛围之中,突出了摄山初夜之动态。“一夜疑风雨,不知山月生。”时间为夜半。这联以主观的想象同现实存在的矛盾以见山月之美。“一夜疑风雨”,是从首联的景物中得出的合理推理。由于入夜时风狂树动,故诗人猜测一整夜都将是秋风萧瑟,夜空如墨。殊不知事出所料,进入后半夜,风势趋缓,仰头一望,一轮山月却高挂中空,突出了诗人望见明月惊喜之情。“松门开积翠,潭水入空明。”则写夜半后,开门所见月光下的景致:“松门开积翠,潭水入空明。”两句诗当化用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的句子:“庭中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出句“松门开积翠”,为“开门松积翠”之倒装句。此句写开门后看见松树之影,宛若苍翠欲滴、堆积交横之藻、荇。对句则写地下的月光,有如一泓潭水,清澈透明。两句诗虽受苏轼文的启迪,但一为文一为诗,诗自有诗之意趣,可谓自铸丽语。诗人似乎是毫不着力,随手便挥洒出一幅朦胧的月夜图。颔联、颈联同首联所写景物大有差异。首联为动景,颔联、颈联为静景,动景恶,静景诗人运用以动衬静,以恶衬美的手法,使二者形成鲜明对照,从而突出月夜之美。与此同时,景象的变化,又使意境更为丰富多彩,使结构富于起伏跌宕而不流于板直。“渐觉天鸡晓,披衣念远征。”进入拂晓,以抒发游子他乡之孤苦收束:“渐觉天鸡晓,披衣念远征。”本来美好的月夜令人流连忘返,但由于诗人客居他乡,面对明月不能不生思归之念,正所谓“举头望明低头思故乡。”“披衣”这一动作,表现了诗人对月不寐。“披衣念远征”一句,显得情感低沉,无限旅思乡愁,悲酸凄苦之态尽在不言之中。南宋沈义父在《乐府指迷》中曾说:“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此诗尾联并非景结,而是情结。但由于诗人之情结,是建立在前两联美好月夜描状的基础之上,其情来得自然、真挚、深沉,故以情结仍能强烈地震撼读者的心灵。此诗做到了自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写景自然。全诗写景似乎都是按照自然界的真实景象描摹而成,不露人工痕迹。而于景物描状中又寓有个人内在之情。使诗情画意,融为一体。二是层递自然。诗人以时间顺序逐步推移,依次写入夜、夜半、拂晓时之所见所感,层次井然,意转而脉不断,步步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