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字——在
每日一字——在
你来与不来,我都在这里。每日一字,滴水穿石。
【无所不在】早晨上学路上,和少年说起中学的课程。她问:“文理都要学政治吗?”答:“是的。”但那基本上是广义的政治,其实也会包括简单的哲学,比如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问:“啥叫唯物主义?”然后就说到存在。打个比方,你从没见过也没听说过的东西,它存在吗?唯物主义认为,无论你见没见过,它都存在。但是唯心主义不这么认为……少年听了,一脸茫然。
说话间,到了学校门口。目送少年下车,爸爸继续上路。忽然想到,“在”的感觉如此难以捉摸,几千年前的古人,会如何用符号来描摹?
据《甲骨文简明词典》,殷商卜辞中的“在”,多写作“才”。其主要用法,相当于后来的“於”,用以引出时间、地点等。
《说文》:“才,艸木之初也。”许慎的解释,上面一横是地面,草芽刚从地面钻出来,即“才”的本义。篆文“在”字,是才字右边加个土:“在,存也。从土,才声。”存就是在,在就是存。“存”和“在”一样,都有个“才”字的声符。(或说,草之初生,破土而出,“才”可能同时也兼表意。)
细看“才”字甲骨文,其实许慎的“草”说并非十足可信。同时期或稍晚的金文,就很难看出“屮”来。 如果甲骨、金文“才”字构形由来有必要存疑,那么由“才”而来的“在”,亦将晦暗不可解。
关于“才”字,日本人白川静独辟蹊径,另有创见。他说,甲骨文“才”,描绘的是挂上了符咒的十字架,乃是表示“存在”的“神圣标志”。在“才”字上加上作为圣器的刃器“士”(不是“土”!),意味着“对场所的占领”。中国古代称天、地、人为“三才”,“才”代表着最原始存在的物体。而“存在”二字,由“才”衍生,其最原始的意义,是“将存在本身,即生命的位置和形象显现出来”。(顿时,古汉字就和现代哲学接上了头。)
有点乱。整理一下吧:甲骨文先有“才”(构形不明),“才”被借音,以表示存在之义。从金文起,添加“土”为义符(因大地是万物栖身之根本?) 然后才有“在”字。如此看,许慎将“才”视为声符,或不失为“在”字一种简明的解法。
比“在”晚出的“存”,以“子”为义符,喻有生命存活之义。时间之“存”,空间之“在”,各有所向。白川静的发挥,也并非全无道理。
听说今天要写“在”,少年问道:“之乎者也都写过了么?”她忘了,同样的问题她已问过一回。爸爸说过每日一字要远离虚词的,看来他自己也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