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大师风采压群芳

王熙苹

国家一级演员,著名京剧刀马旦、花旦演员。1933年出生于南京,父母都是梨园中人,大姐王熙春更是名噪一时的电影明星。王熙苹10多岁时就和大姐同台演出,不足18岁,她便挂头牌组织“王熙苹京剧团”在各地巡回演出。

王熙苹学戏得到过梅兰芳、黄桂秋、荀慧生等京剧大师的指点;言慧珠、童芷苓等当红的名旦更是多次为她说戏;她在上海演出,还得到过魏连芳、包幼蝶等名家的真传实授……所以王熙苹的戏路很宽,流派特点鲜明,很受观众的欢迎。

梅大师风采压群芳

卢沟桥事变以后,京剧大师梅兰芳为了保持中国人的民族气节,毅然舍弃北京红火的舞台演出,举家来到上海定居,住在马斯南路谢绝舞台,蓄须明志。

那时我仅是学龄前的儿童。我大姐王熙春长我14岁,当时她正当红,是京剧、电影双栖演员。她是幸运儿,拜梅先生为师后经常到梅师家中聆听教诲。我是何等的羡慕啊!梅先生也很喜欢我大姐,每当大姐演出梅派戏,先生和梅夫人也常到剧场看戏,并及时指教。有时先生没空便派秘书去看戏,发现问题次日叫到家中亲自教诲。有一次看了我大姐的头二本《虹霓关》后,梅先生教大姐要把第二本的丫鬟这个人物塑造好。二本演丫鬟时要加一些戏料,给她一些作为。结尾时让丫鬟夺过大印捧印献关,迎接瓦岗好汉进城,既合情又合理,丰满了丫鬟这人物形象。

王熙春与梅兰芳老师

大姐偶尔也带我去拜见梅伯伯,我自小就是梅派迷,经常受到熏陶,更加热爱梅派艺术了。只要我听见谁唱梅派唱段就拉不动腿,非要听完才肯离去。梅先生有一次看大姐演戏时因为天气炎热汗流浃背浸湿了戏衣,就把他常穿的一件竹衣坎肩送给大姐贴身穿着,可以隔汗。还赠有一柄黄缎子绣花双剑,饰演《别姬》用的。大姐十分珍爱这两件宝物,在我唱戏挑梁以后,大姐把这两件宝物送给了我以资鼓励,我至今仍然保存用为纪念。

我开始学戏了,大姐要送我去学越剧,但我偏要学京剧。于是家里便聘请名师给我启蒙:宫济川老师教我筱(翠花)派的花旦基本功,着重形体、跷功、手眼身法步、毯子功的练习;但唱功方面却请梅派老师教授。学习过程中我觉得梅腔易学梅韵难求,尤其是在字头和归韵、收音、落音上很难掌握。梅派唱腔要求:字清、腔纯、板正、爽脆、富丽、流畅,初学者用梅派唱腔打基础受益终生。我的嗓音缺少甜亮,学唱梅腔使我在发音、吐字、气口等技巧方面有所提高。此后我向梅先生的大弟子魏连芳先生、梅派名票包幼蝶先生学习了梅派戏《天女散花》、《宇宙锋》、《贵妃醉酒》、《生死恨》、《凤还巢》、《霸王别姬》、《祭塔》、《太真外传》等。其中演得最多的是《贵妃醉酒》,先后不下200余场。这是一出诗情画意的戏,在台上精细的描叙,形象的表现象一幅古代宫廷工笔画。除用闭月、羞花、沉鱼、落雁等词汇赞美杨玉环外,还有优美的唱段、妩媚的表演贯穿剧中。我看梅先生演出的《醉酒》,在表现醉酒时不是一杯酒就醉了,而是杨玉环满腹难言之隐,愁字当先借酒消愁。酒入愁肠后愁上加愁,一杯一杯的饮,有层次的由小醉到大醉。表现出的贵妃醉酒既贵又醉,美不胜收。先生在舞台上每一个动作,每一个亮相都讲究大方,敏捷又有节奏感。梅大师常说:“演员在台上演戏要心得身得,心得身不得不行,身得心不得也不行。要形不离意,意不离形,意到形到才能身心一致。”这些教诲在我艺术道路上为指南,永远遵循。

我多么希望有一天能和梅大师同台,近距离瞻仰大师的风采呀!果然机会来了,那是1951年上海文艺界为抗美援朝捐献飞机大炮发起义演,有一场戏是《甘露寺 回荆州》,由梅先生饰演孙尚香、周信芳先生饰演乔阁老、盖叫天先生饰演赵云,阵容十分强大,空前少见。戏中的宫娥选定了一批后起之秀,都是独当一面的年轻主演,其中也选定了我。

1951年07月16日《新民报晚刊》上海市京剧改进协会主办捐献飞机大炮义演节目广告

但是我心情激动难于言表,期盼已久的一天终于来到了。梅先生演孙尚香与众不同,第一场不穿红蟒,而是梳大头穿红帔,拜堂时才戴凤冠,穿红蟒。我们这些扮宫娥的姑娘们都亮出了个人的私方行头,梳大头带点翠头面,穿大红帔,按个头大小排列出场。我排在第五对,其他姐妹有李薇华、徐湘云、陆玉兰、郭宗英、陶素娟等。在后台我们一见梅先生的穿着服饰和我们一样,梅先生在候场时看到我们这群小花朵,高兴地说“呦!这么漂亮,一台的孙尚香啊!”我们听到大师的夸赞高兴得几乎跳起来。锣经起慢长锤,我们一对一对出场亮相,步调一致在台口一站分列两厢。台下观众从没见过不穿宫娥服的宫娥,仔细一看,认出了这些都是能唱一出的主演扮宫女,便高声喝彩,给与鼓励。

梅兰芳《龙凤呈祥》剧照《大公报》1951年07月22日

我们每出场一对都大声喊好,掌声不断。这十六位宫女站好后,在西皮慢板的过门中大师出场,顿时满堂喝彩。当时梅先生已年过五旬,但他那娇、嗔,柔媚中含有挺拔的气质,俨然是一位高贵的郡主如生。配以优雅的身段,传情的唱腔达到了臻乎化境的地步。观众全神贯注,视线全在梅先生扮演的孙尚香身上,形成了“一花独开,压倒群芳”的局面。

梅兰芳《龙凤呈祥》剧照(大边第三名为王熙苹)《大公报》1951年07月22日

往事历历在目,时常想到我能和梅大师同台近距离瞻仰大师风采,聆听先生的唱念,万分庆幸。我发现先生在拖腔时扬其字的腹音,在字韵的最亮点上耍腔,声情并茂,使我得到很大启发。时过50余年,这段永远抹不去的记忆已成为历史,想来回味盎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