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的代价——读《放熊归山》
《放熊归山》
■
文/黄岚
作者: [加] 约翰·欧文
译者: 陆汉臻
出版社: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 2021-3
—
自由是人生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文中多次提到一句话:“宁要坟墓,也不要做奴隶!”能说出这样的话的人,恐怕是经历了“奴隶”这生活的人。我们庆幸,现在是和平的时代,没有经历被奴役的生活。应该为那些为了反抗被奴役而奋斗的人们鼓掌,他们是勇敢的。他们要我们要相信,每一个人生来有自由的权利。
然而自由是不常有的事。就像小说中的主人色,他梦见自己是一只鸟,一只正在飞翔的鸟。做一只鸟真好。做了鸟之后,才知道自由是多么可贵。而每一个不自由的人心中都有一个飞翔的梦。若没有这个梦,又有几个能撑过艰难的时刻?希基对动物有兴趣。他到一个小村中,把山羊从羊圈中放出来,是想让山羊搞动乱,让女主人无法收拾。可是山羊不是野生动物,已经被奴化了。那个老祖父怎么知道是希基打开羊圈的呢?希基的本质是想要自由,以破坏目前可笑的秩序为代价。
所以文中才会提到,在这个世界上想活得长的两种方式之其一,是作为一个完全的自由人,与暴力做交易,无论干什么,不问原因,不问爱憎。自由了才能活得长,这是最基本的常识。一个心灵受到桎梏的人,哪里来的轻松去享受生活的馈赠?不自由的人,会被不问原因而随意处置,谁会把“物品”当回事?
而爱自己的方式就是给自由心灵的自由。这是小说反复想要强调的主题。放熊归山,也是放把自己从禁锢中放出来,把内心的野兽放出来了,不要束缚,不要计划,一切随意的,便是最好的。而走野兽出没的路,那就是离开一切有人活动痕迹的地方,彻底回归自然。或许我们离开自然太久了,确实需要重新审视。所以这两个大学生放荡不羁的生活,才会让我们着迷,才会让我们追逐他们的摩托车线路一路走下去。
我们不知道命运到底是什么,但还是自己掌控比较好。文中有首小诗:
命运在等待。
不管你行色匆匆
还是耐心等待,
命运都不会改变。
从内容上看这诗有点唯心。若命运是天定的,那我们努力还有意义吗?命运当然要靠自己去改变,即使是微小的改变,也是。在这里作者写到他们躺在果园里的树下,任蜜蜂在头顶飞来飞去,然后格拉夫希望他永不会厌倦。但是希基说总有一天会下雨,会下雪,意思是会改变,这样他们就无法维持现状。命运就是对茫然无知的猜想,你不知道下一步要怎么做,你也不知道下一步会发生什么。你只管按照现在的模式下去,不做任何思考。任由一个叫做“命运”的手主宰你的一切。但是把我们的人生交给“命运”是不可靠的,我们还是要让自己来主宰自己来得比较好一点。
值得注意的是小说的结构与众不同,共有三部分,分别由基希与格拉夫两个主人公以第一人称叙说,第二部分以希基笔记插入基希的父母亲在二战背景下的生活。这段插叙与希基的观察动物园笔记互相交替入文,其实我倒觉得没必要搞得这么小片断化来写。正当我觉得希基和格拉夫的故事已经被叙述得差不多,好像没什么可写下去的时候,作者突然插入希基的父母的故事,这个处理手法倒也新颖。有种柳暗花明的感觉。这样一个插入就可以把叙述的时间提前了一个时代,作者想叙述什么,发挥的余地就非常大了。但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人物一多,时间的主线被切断,读者需要拼凑才能将故事联上,这种破碎化的写法似乎很流行,但要知道这部小说是作者在上世纪60年代发表的,所以写法还是比较超前的。
还有一点,我要提醒读者,“放熊归山”的喻意值一读。小说中充满了隐喻,比如那头著名的亚洲黑熊。这头亚洲黑熊代表什么?是一种高高在上不会流俗但也难以获得的理想吗?这种隐喻的写作方式目前非常流行。我们或许都有将内心的熊放归的必要。还有一个荒唐的描述,“我不想说他不如第1一个追求者,我真的不想这样说——也不想说我谴责了我的母亲,因为他不让察恩·格兰茨做我的父亲。因为即使我的身体里没有察恩·格兰茨的基因,但是肯定有察恩·格兰茨的某些影响。”这个叙述是非常奇怪不合逻辑的,这个“我”居然把他母亲的第1个男朋友的性格遗传下来了,这样的“遗传”真的很不可思议。这当然也是种隐喻。
就像最后两头稀有眼镜熊不急不忙地向边缘的森林跑去,迎接他们的自由一样,我们似乎也看到两位主人公也获得了他们想要的自由,虽然以希基的生命作为代价。正如二战中那些为自由而奋斗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