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贺街古镇,这位医生每晚和衣而睡,只开便宜有效的药
广西贺街古镇,这位医生每晚和衣而睡,只开便宜有效的药
接着分享我的旅行故事,今天要讲述的是广西的贺街古镇一位医生的故事。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东部,坐落着一座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古镇——贺街镇。古镇地处湖南、广东、广西交界处,奔流南下的临江、贺江在这里交汇。小小的古镇里就有35种方言共存。随着移民而来的不仅有南腔北调的乡音,还有各自的家族文化,20多座保存完好的姓氏宗祠,分布在古镇的街头巷尾,成为贺街一景。
时代变迁,斗转星移,如今的古镇褪去了昔日商业的繁华,但喧嚣的市井生活依然有滋有味。曾经汇聚了200多家商铺的骑楼街,如今成为游客寻古访今的好去处。传统的老店里延续着祖传的手艺,街边的老住户们静静地享受着午后惬意的时光。
天济堂药铺是古镇上一家老字号,几百年间,坐诊的大夫换了一个又一个,但医者的仁心仁术却世代传续,给古镇留下了许多感人的故事。民国年间,天济堂坐诊的是一位叫冯锦先的大夫,他不但医术高明,医德更好,常常对贫困的患者免收诊金。有一年,贺街突发疟疾,许多人都被传染,冯大夫心里十分着急,他用尽了所有的方法,依然控制不了疫情。后来,他想起自己曾在古书上看到一味中药,有可能对这种病有效,就独自一人上了山。
他为了救这些人,他就背着他的药篓就上山采药去了。结果刚好又下了一些雨,上山也比较陡,所以他不小心摔下来,摔下来以后腿也摔伤了,也出血了。从山上摔下来的冯大夫,没有在意自己的身体,拖着一瘸一拐的病腿,挨家挨户给乡亲们送药,细心地告诉他们该怎么熬制,怎么服用。没过多久,草药起了作用,疫情得到控制。冯大夫的仁心义举,为古镇消除了一场灾难。
作为冯大夫的徒弟,李开运一直把师傅作为自己的榜样。他的祖师和师傅常教我说《医生铭》,他说“职不在高,术精则名;药不在贵,治病则灵……”这个《医生铭》,就是我们所讲的座右铭。
谨遵师傅留下的《医生铭》,李开运从医的几十年里,对病人从不说一句重话,在给病人开药时,也都是挑便宜而有效的药,这让李开运深受古镇人信赖,大家有什么头疼脑热都会跑来找他。
有一天,凌晨两点多,李开运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吵醒,他顾不上穿戴整齐,光着脚就开了门,只见门外一位母亲哭成了泪人,她手中的孩子双目紧闭,已经没有了气息。肤色都缺氧了,乌黑了,李开运叫她马上拿缝衣针来,扎两脚的涌泉穴,把他搞醒了,一下子就叫起来了,抢救过来了。
看着孩子有了哭声,李开运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小镇医疗条件有限,他又连夜把孩子送到了几十公里外的卫生院,到了之后才发现,自己只穿了单薄的内衣就跑了这么远,看到这一切,孩子的父母感动得泣不成声,跪下来感谢他。他们都叫李开运水哥,说,水哥,不是你,早就死了。现在30多岁了,两个小孩,一男一女。
对于李开运来说,半夜出诊是经常发生的事,为此,他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晚上都是和衣而睡,为的就是在紧急情况下能够随时出发。他说“医者父母心,我的师傅常教我,为人师表是老师,医德医风就是医生,当官的,当老百姓的,一样对待,一视同仁。”铭记着师傅的教诲,也遵循着古镇世代相传的重义传统,李开运把自己的全部心思,都用在了病人身上。古镇里哪家老人需要复查身体了,哪家孩子该打预防针了,他都记得一一清二楚。李开运也因此赢得了古镇人的尊重。
李开运说“我也很惭愧,八月十五,过年,他们都来感谢我,拿鸡给我,我不好受,他们拿的东西太贵了,自己没舍得吃,自己养得辛辛苦苦的鸡要送给我,那人茶油50块钱一斤,他要送三四斤给你,我说你拿去卖几十块钱。他说我要答谢你,你医好我的父母,医好我的病,他说这个是自产的,多少钱我都要送给你,你说我惭愧吗?”如今,已经退休了的李开运也闲不下来,无论去逛街买菜,还是在江边散步,只要街坊邻居有需要,他都会随时为人诊断,免费给大家开处方。
古老的故事代代相传,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古镇人的心中,做多大官赚多少钱,并不是他们追求的目标。能够走正道,行义事,才是他们内心最大的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