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拿到什么都往嘴里塞,科学解释宝宝行为:藏着很深的心理暗示
抓起东西不是先看看,而是直接放嘴巴里,这是孩子经常会出现的举动。这样的举动一出,父母马上就会制止,“太脏了!”“别吃手!”可孩子就像没听见一样,甚至愈演愈烈。
了解科学养育的父母都知道,孩子必然会经历吃手的阶段,可真遇见了还是会不知所措。
用一些极端的方式,比如把手裹住或者抹苦瓜汁,看似简单有效,却可能对孩子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
不管拿到什么都往嘴里塞,是孩子进入了敏感期
弗洛伊德针对儿童心理进行了研究,作为精神分析学说创始人,他把孩子心理发展分为5个阶段: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以及生殖期。
每一个阶段,孩子在生理和心理上都会有一个兴奋点,促使他不断重复做这件事,直到熟练掌握这个能力为止。在特定的时间喜欢做特定的事,这就是敏感期。
如果没有得到较好的引导,反而被剥夺,以后还会经历,以更加让人无法接受的方式。
让我们科学解释一下宝宝的行为,你就会发现背后藏着很深的心理暗示。
孩子在0-1.5岁阶段正处在身心发展迅猛的阶段,会习惯性地寻求安全感,而吸吮动作是他们来到世界上最开始的开关,嘴巴比手好用,可以唤醒世界。
于是,吸吮、咀嚼,啃咬,到吞咽,对他们而言是一种很快乐的体验。
孩子第一次吃手就觉得自己能力变强,嘴巴可以探寻到手的存在,吃起来软软的,还很容易,这让孩子很兴奋,不断验证自己是不是真的做到了。
当孩子开始添加辅食4个月,吃进嘴巴里的不仅仅是手,还有食物,这时他们开始验证手和食物是不是一个味道。
不要小看把手放进嘴里的动作,这是孩子调动身体各个部分配合才完成的,是在锻炼身体协调能力,有的孩子会抓自己的脚趾头,这说明活动范围变大了,孩子正在成长。
有的孩子会爬之后还是把玩具、书籍放在嘴巴里咬,其实他们都是在比较是否和手指头的味道一样,不断扩展探索范围,恨不得把身边所有能看见的,能摸到的都尝个遍。
嘴巴唤醒了手,手的探索唤醒了四肢,四肢的协调唤醒了整个身体,当手真正能“抓握捏放”时,嘴巴也就完成了试探的使命。
一般情况下,2岁半左右孩子就不会刻意把玩具放进嘴巴了。
可见,嘴巴就像是婴儿身体的总开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既然宝宝存在心理需求,那就得“惯着”。
但还要注意一点,当孩子开始换牙,也可能迎来第二轮口唇期,父母也需要正面积极地应对。
面对孩子啃咬玩具,父母能做的就是营造一个安全卫生的环境,借机引导孩子认识自己、了解身边的事物。
具体如何做?
1、保证物品的干净程度
每天坚持给孩子能摸到的、愿意放进嘴巴里的玩具消毒,小一点的婴儿直接用清水消毒即可,用流水冲洗,不要用湿巾或者抹布擦。
看好玩具的注意事项,消毒后可以在阳光下晾晒20分钟,再拿给孩子玩,要充分干透。
大一点的孩子可以邀请他自己整理和清洗玩具,不要的可以送人,或者父母处理闲置。
2、玩之前先检查
有细小零件的玩具不要拿给孩子,养成玩之前检查好,在父母陪同下再玩的习惯。
可以找撕不坏的书,大于3.5厘米的玩具,这样孩子玩得开心,父母也放心。
3、尊重孩子的口唇期
孩子在口欲期期间,不能放任不管,也不能管教过严。
具体做法就是不伤害孩子身体的、经过消毒的可以适当啃咬,但啃咬时要告诉孩子这个物品是什么,嘴巴是用来做什么的。
还可以调整孩子的辅食,做得块儿大一小点,让孩子自己慢慢吃,帮助他体验咀嚼的快乐,更是让孩子知道嘴巴是用来吃饭的。
还可以专门为孩子准备一些可以啃咬的物品,比如香蕉、面条,在大人的看护下一起探索食物的乐趣,允许孩子探索,孩子就会形成自己的规律。
什么时候应该制止呢?有的孩子时不时就把手塞进嘴巴里,频率高而且用力过猛,导致手指变形,就要轻轻地将孩子的手顺势拿下来,放在该放的位置,并准备几个手指谣和孩子互动做游戏,慢慢转移注意力。
孩子吃手是成长必经的过程,父母应该用同理心陪孩子一起度过这个时期,尊重孩子的选择,营造适宜的环境,不过度干涉也不夸张处理,孩子就会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