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家路的故事 | 6再说说“药王庙”与“同仁辅元堂”
药局弄95号是“药王庙”(也称神农殿)与上海中草药商业同仁公所、药业慈善机关“同仁辅元堂”的所在地。庙门前的这条路叫“同仁辅元弄”。这条马路在上海大概是最短的,只有二三十米。
史载,“同仁辅元堂”的地皮是向乔家买的,还有95号大院后门外的一块地方也是“同仁辅元堂”买下来的,一直作棺材作坊之用,后来是一家仓库。上世纪50年代,“药王庙”里面变成了一所小学校。1975年,该小学撤并。前几年,在“药王庙”与“同仁辅元堂”的遗址上建起了几幢新公房。如今,很难寻回当年的痕迹,只有95弄口的墙壁里还留着两尊门墩,屋檐顶上还留着一大块绘有五福图案的板壁。
药局弄,顾名思义与“药”有关系。L字型的药局弄连接着乔家路,它看似一条普通的弄堂,其实,隐藏着不少故事。
“药王庙”筹办于清乾隆五十年(1788),重建于嘉庆二十年(1819)。
“同仁辅元堂”系“同仁堂”或“辅元堂”合并而成。“同仁堂”建于清嘉庆九年(1804);“辅元堂”建于道光二十三年(1843)。“同仁辅元堂”原址系梅家街137号及辅元堂街2号。
方志载:1800年(清嘉庆5年)由邑中绅士捐购乔氏屋建为堂,初名同仁堂,常年经费来自总捐和岁捐,豆业按月提捐。初时主要业务有三:一为恤嫠,二为施棺,三为掩埋;同时又兼办义学、施舍棉衣、劝惜字纸以及代葬、济急、收瘗路毙、栖流、救生、发放流民口粮等。清咸丰五年(1855)两堂合并为“同仁辅元堂”,成为上海创办最早和规模最大的民间慈善机构。并逐渐扩大慈善范围,如代客验尸、收买淫书、挑除垃圾、渡船安全等,实际上已成为一个半官方的市政管理机构,并得到了县衙的嘉奖和资助。为了保证慈善经费来源,该堂以社会捐款购置了大批地产,以地产的收入补充慈善经费。岁收捐资不敷时,以堂置房租充用。这样,该堂便成了近代上海拥有地产最多的社会团体。清同治二年(1863)曾置华亭、金山二邑田三十八顷八十三亩有奇,以地租收入,充作常年经费。嗣后城内外华界清道、路灯、筑造桥路、修建祠庙、举办团防等项工作,也统归堂中担任。
同治十一年(1827)设各渡口夜灯,并添置堂后房地。
同治十二年(1873)于施家弄、新码头、蔡阳弄、竹行弄、南生义弄、钩玉弄、王家坛、镇海庙、如意街等处开凿公井九口,复建分堂房屋于法租界宁波路。
光绪四年(1878)代办直、豫、秦、晋四省赈捐。
光绪十年(1884)添购毗连楼房,复捐置义地。
光绪十九年(1893)募捐大修城隍庙。
宣统元年(1909)改建后进楼房七幢。
民国元年(1912)改组后继续办理恤嫠、赡老、矜孤、施衣、施米、施茶、施粥、施医、施药、施棺、赊棺、代葬、救生、掩埋、救火诸善举,款产生息收入较多,而养生送死常年需费亦视昔倍蓰。后又于蓬莱路半径园弄口设报尸处。
1954年,同仁辅元堂宣告结束,堂产由上海救济分会接管。原部分房屋改作民房,部分改建为新工房。
▲同仁辅元堂原貌
▲现留在药局弄95弄口的石墩
▲“药王庙”与“同仁辅元堂”被拆除后遗留在后院的建筑和一棵百年广玉兰
▲ 同仁辅元堂与药王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