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国集路(上):此时回首联赛战场,我看到一片星河

原创 HGAQ 数学联赛 1周前

本文为作文大赛优秀投稿,作者HGAQ将为我们带来他的两次高联经历和两次CMO经历,由于原文篇幅较长,我们将其分为了上下两个篇章,上篇为两次联赛考试的经历,下篇为CMO经历。

第一章 高联初体验之遗憾

2018.9.9,这是我第一次参加高联。
当时我刚升入初三,接触高中竞赛大概有一年,已经学完了高中数学联赛一试的基本知识。仅从战略上看,参加这次高联主要是为了练手。
不过我也不完全是这么想的。赛前自己做模拟题,平均成绩大概能到150分——一个在往年通常能拿到省一等奖的分数。因此我还是希望能发挥出自己的实力,考出好成绩,不要辜负了近一年内的努力。
考试前一天晚上,我提前设好了闹钟。第二天,我先于闹钟醒来——这大概是我面对大考时的正常现象。
我吃过早饭,前往考点首师大附中,与1700余名考生汇聚一楼,静候着考试开始。虽然压力不大,我仍感到紧张。
8:00,开始了。
我和往常做模拟题时一样,先以尽可能快的速度去做填空题。进展还算顺利,除第8题没有合适的思路外,前七题都已快速解决。解答题9也不算难,很快解决。此时大概是8:30,我还有比较充足的时间来做剩下的题。
然而第10题阻挡了我快速前进的脚步,一个简捷的数列关系式却令我束手无策,无法进行合适的恒等变形。中途我试图先跳过此题以打破僵局,但是第11题似乎更加困难,我后来只能转回第10题。由于实在没有发现合适的变形方法,我只好用一种较为生硬的方法消去部分和序列,导出相邻两项的关系,再归纳证明加强的结论。整个过程消耗了大量的时间,只解出了第一小问,我已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对付第二小问和第11题了。
很快就到了9:20。收卷时,我略感遗憾,因为前期省下的时间没有转化成后期的得分。调整一下心情,准备迎接下一场。
9:40,铃响了。我看到二试四道题的顺序是AGCN。
尽管几何是第二题,估计不会太简单,我还是决定先从它入手。消点,倒角,面积转化,我在这道题上的进展比较顺利,凭借大部分的几何推导和一点点三角计算完成了证明。写下过程,此时时间大概只过去了25分钟。
然而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我先试做了A1,却对这个非常规的不等式没有什么思路。再去看C3,很快发现了题目的本质——只需按照mod x的每个剩余类来分析,却总是困在一些细节分析上(如m模x所得余数等),无法推导出结论。N4看上去更没有什么希望。
后来我决定把时间放在有一定思路的题目C3上。先借助m除以2x的带余除法来表示出集合[m]不包含两个相差为x的数的子集的最大元素个数,通过一些复杂的分类,我终于解决了所有细节问题,于11:25在草稿纸上完成推演。快速写下过程,再看一眼表,11:40。
最后30分钟,受题号影响,我把时间全部放在了A1上。想到归纳法后,此题就比较容易解决。我在12:00写完了过程。此时还剩10分钟,面对N4,我自然是没有什么进展。但是没关系,三道题已经超出预期了。
12:10,铃响,考试结束。
下午,我根据阅读的官方标准答案来估分。我在二试A1的方法与标准答案大同小异,G2虽不同于标准答案但也肯定无误。我对C3的解答和标准答案本质相同但在写法上很不一样,而考虑到我的过程一向较为严谨,我认为此题应该可以得满分。
我的估分是74+130=204。根据往年的数据,200分在北京进入省队基本没有问题。这时我和考前的想法几乎完全不同了,如果能进入省队,那将比练手的意义大得多。
由于有望入选北京省队,我从9月19日起外出参加某机构组织的冬令营培训。这段时间的培训对我来讲完全是在一个更高的难度层级上,我也有了比较大的提高。
10月中旬,我得知了自己的高联实际得分——170,在估分的基础上被扣除了34分。这个成绩比一等奖线高出大约40分,比省队分数线低2分。我感到有些遗憾,却只能怪自己的过程写得还不够好。无论如何,要等到明年才能再次冲击了。

第二章 有点小失误所幸得偿所愿

2019.9.8,时间来到一年后,2019年的联赛。
在通常的竞赛学习规划中,如果高二未能进队,那么剩下的时间就应该以准备高考为主,不能把希望押在高三的最后一次机会上。因此高二时的高联应该只许成功,不许失败。虽然我当时刚刚升入高一,但我绝不能让自己在高二时面对此种绝境。于是,就高一的这一次高联而言,其重要性丝毫不亚于一场生死战。
考试当天早上,我又一次在闹钟响之前醒来——一切正常。
考试地点和去年相同,在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考前,我跟随人流走进大楼,走进考场,尽力让自己摆脱紧张的情绪。考场里有不少认识的人,他们大多也都面露不安的神色,静候着考试开始。
8:00,战斗开始了。我很快进入了状态,在前15分钟做完了7道填空,剩下一道填空题没有好思路,决定先看后面的题。面对解答题,我延续了火热的手感,先快速解决了三角函数题(第9题),随后用了一种稍巧妙的方法解决了解析几何(第10题)。
这时,我看了一眼手表,8:40。全卷只剩下一道填空题与一道解答题。
细算一下,如果之前做的题目全对,我将已经获得92分。
想到这里,我的心态平稳了许多。我不再着急,而是开始仔细思考最后一道解答题。一开始我把答案猜错,在错误的道路上浪费了一些时间,但幸亏余下的时间足够多,我最终走对了方向并在收卷前1分钟写完了过程。剩下一道填空题就来不及看了。
9:20,铃响。当时,我估测自己的一试得分应为100+。不过我仍然感到很紧张,因为二试对最终成绩也很重要。
9:40,一场更艰难的战斗开始了。几何放在第1题,不是很难,我在10分钟内做完并写完了过程。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似乎这场考试是个例外。写完几何题以后,我突然陷入苦战,逐一尝试剩下的三道题却没有什么进展。时间很快过去了,到10:30,我的答题纸上仍然只有一道题的过程。几何题为我创造的时间优势似乎已经完全被消除。
我调整了一下心情。为了打破瓶颈,我还是决定从看上去相对简单的代数题出发,静下心来思考。当我想到配方的那一刻,这道题已经输了。配方之后利用基本的离散量不等式进行放缩,很快便能解决。我迅速地在答题纸上写下过程, 可是过程太长,耗费了我大量的时间。
11:30。留给我的时间不多了。为了保证进入省队,我还需再做对一道题。在最后的一个小时内,比较合理的策略应为:选取3、4题中的一道并猛攻。我立刻作出判断:把时间全部放在N3上。
随后,我动用全身的知识,使用全部的脑力,投入1000%的热情,只为解出这一道题目。在大考的关键时刻,我总能把题目视为自己的敌人,而且会拼尽全力去干掉它。
从分析三项相等条件的用法,到推导数列在mod m意义下的性质,再到判断结论中不等式与整除的联系,我逐渐地冲破了题目的多重防线,在黑暗中杀出一条血路,最终以一个曲折的解法收获了一场胜利。我在答题纸上从容地写下第3题的解法,同时感到内心的压力全部释放出来了。12:10。最后的20分钟,我面对难度极大的C4,仍然没有一点可靠的思路,不过已经不影响大局了。
12:30,铃响,收卷。出考场时,我估测自己的得分为104+130=234。
我本以为自己肯定能省队了,直到阅读官方解答时,才发现事情没有这么简单——
一试第9题的标准答案竟然和我算的不一样!
我仔细一看,原来是我把条件看错了。当时还是太着急了,导致本应是命题组送给我的16分被我白送回去了。
那么我的一试只有88分了,这绝对算不上一个高分。此外,二试第三题似乎也没有那么难,有较为简捷的做法,很可能会有不少人二试得到130。
第二天返校之后,我得知大家普遍考得不错,同年级有9人估分200+。各种消息都表明分数线很可能会上涨,甚至有可能达到210。
过了一个月,我终于等来了中国数学会的消息。北京队分数线大约是205,我以大约13分的优势入选省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