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赋第6讲

初2第1讲

骈句介绍

对联、律诗、绝句、填词、辞赋、元曲六个班级不间断招生进行时,有语音讲授、有免费点评,稳打稳扎,循序渐进

今天的学习内容就是骈句。

一、骈句的定义

骈句指的是结构相似、内容相关、行文相邻、字数相等的两句话。跟对偶相似,骈句就是偶句,但是最初的骈句并不像现在的偶句那样在音韵上有严格的要求。骈句是逐渐工整起来的,初期的骈句,一般只要能对就行,不避同字对,不十分讲究工整。后期的骈句则力求避免同字对,力求工整和精巧。这种文句在字数、结构、词义等方面的相对,体现了我国传统的对称美。

最早的骈句可见于周代,如《易经》《书经》等文学作品中,到了战国后期,骈句的句型就已经比较成熟了,而魏晋南北朝时期,更是出现了以骈句为主的骈文,其独有的形式和风格得到了文人的默认。由骈句组成的文体有:骈文、骈赋、律赋。

对偶、藻饰、声律、用典等写作手法及技巧也在这个时期得以完善。尽管在唐宋年间古文运动风声鹤唳,骈文没落,但骈句并没有退出文字舞台,甚至连提倡古文运动的领袖韩愈、柳宗元以及后来的欧阳修、苏轼等,也是优秀的骈句大师。

骈句就是对偶句,它是把同类或对立概念的词语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出现相互映衬的状态,使语句更具有韵味,增加了词语的表现力。初1年级里我们所学习过的壮句、紧句、长句、隔句都是骈句,骈句和散句是两个相对应而存在的概念,非骈即散、非散即骈。

晚唐律赋成熟后,骈句的要求也和律诗中偶句的要求同样严格。骈文和骈赋在声律上也向律赋靠拢,比两晋南北朝要规矩的多。到了清朝,骈句的要求基本和对联一样工稳。至清朝末辞赋在国内销声匿迹前,一直遵循对句工稳的规矩。

例:霜凋岸草,雾隐城堞。

非玉关之可望,岂银阙之能闻。

花有情而独笑,鸟无事而恒啼。

我们从以上例句中可以看出,不论内部结构还是声律,骈句和对联没有什么区别,唯一的区别就是用在辞赋中的骈句,四字以上基本上都加上了虚词。所以也有人说,骈句就是加了虚词的对联,这句话某种程度上确实说明了骈句跟对联的区别,但是,虚词并不是骈句的特点,而是骈文、辞赋类文体的特点。为什么这么说呢?答案很简单,《训蒙骈句》里的骈句,就很少是加了虚词的。换句话讲就是,没有虚词的骈句是很多的,但是没有虚词的辞赋却没有。

二、骈句的领字

所谓领字,就是指在句子的开头或句中,有一个、两个或三个字在语气上起停顿作用、但又不点断句子,在句义上有统领作用的字。 领字一般为动词,其中去声字占大多数。去声和动词运用于辞赋创作中,能取得良好的声音效果。动词能增强句子的灵动感,而去声激厉劲足,其腔高,这也是合乐的需要。

例: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

奉/先帝之/成业,荷/本朝之/厚恩。

这两句中,“临”“得”“奉”“荷”是领字。用在句子的前面统领两个分句,这是句前领字。

例:送目/有/池塘/之景,凝情/忘/草树/之姿。

萦枝/分/盈尺/之象,带月/误/如圭/之质。

这两句中的“有”“忘”“分”“误”是句中领字(也有人称为句腰字)。句中领字只领本分句的下半句,这种句式主要用于七字句,在赋文中应用的非常广泛。

三、骈句的节奏和节奏点

无论什么体裁的文学作品,都是由不同的词组合为句子,而后成篇的。这些句子,在被朗诵与吟唱时,亦有不同的发声速度与节奏。节奏,又叫节拍,本指音乐中有规律的停顿现象。韵文体中句子的节奏分为字意节奏和吟诵节奏两种。字意节奏是由组成句子的字意决定的,属于自然节奏,字意节奏统驭的是文法结构通顺;而类似辞赋和诗词一类用来吟诵的文体,它们除了本身的字意节奏以外,还有一种节奏,这种节奏是人为控制调整音节之后的一种专门节奏,叫吟诵节奏,吟诵节奏统驭的是吟唱时的气氛,即抑扬顿挫。这种节奏虽然也以字意节奏为主,但在不同的文体中,常需要对字词的意义节奏加以修饰整理,以符合朗诵与吟唱的需要。一般来说,散句的节奏,由字意节奏来决定,属于自然节奏,而骈句则以人为控制调节以后的吟诵节奏为主,因为韵文类以及需要讲究对偶的体裁,由于顾及音韵特性,在这方面便有一些独特的要求。字意节奏和吟诵节奏,网上并没有这两种概念,但自韵文体产生之日起,这两种节奏就一直如影相随,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我们知道最早期的诗是四言诗,虽然诗经中也有五言,但毕竟太少。而汉字组成词组,它的基本吟诵节奏是两个字一个节奏,重心在后一个字上,这就是所谓的节奏点。因此四言诗也就是两个节奏,其节奏点在第二字与第四字上。汉语中,一般一个词组就是由两个字组成一个字意节奏(三字及三字以上为一个节奏的都是固定搭配的词组),因此四言诗的字意节奏就是:2-2;它的吟诵节奏基本也是两个字一个节奏,三字及三字以上的也有,但多为一个固定搭配的词组。换句话讲,四言诗的字意节奏和吟诵节奏是一致的,都是2-2。

我们不难想象,当这种统一的句式太多的时候,无疑就是一种单调和乏味,正因为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后来就有了以四言和六言为主的赋的句式,更有了五言、七言为主的诗的句式,以及字数不等的词的长短句句式。

字意节奏和吟诵节奏的问题,如果是一个作诗老手的笔下,通常是有讲究的。这个讲究就是在句子与句子之间谋求节奏的变化,这样才不呆板。在不需要对仗的句子中,尽量使上下两句的节奏变化,而在两个需要对仗的句子(律诗中的承句和转句),也要争取做到有节奏的不同。

如: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不是对偶句,节奏划分为: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上下句分别是2-2-1和2-1-2。

又如: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筵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这里承句“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节奏为:2-2-1,2-2-1。而转句“开筵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节奏却是:2-1-2,2-1-2。这就是音节上的变化,这种变化能使一首诗节奏变得很灵活,读起来语感更美。

在四言诗的基础上加一个成为五言,它的字意节奏就只有两个可能:

1、2-2-1

2、2-1-2

那五言诗的吟诵节奏是怎样的呢?理所当然,吟诵节奏也要以字意节奏为依据,毕竟字意节奏才是根本。从以上所示的五言诗的两种字意节奏可以看出,五言诗句的最后三个字,实际上就是一个扩大了的字意节奏,不过就是后面那个节奏向前或向后延伸了一个字,是一个大的字意节奏,因此,五言诗的吟诵节奏一般都读为“2-3”的节奏,也就是所谓的尾三字连读。

沿溯非便习,风波厌苦辛。

忽闻迁谷鸟,来报五陵春。

岭北回征棹,巴东问故人。

桃源何处是,游子正迷津。

例1

这首诗的字意节奏是:

沿溯/非/便习,风波/厌/苦辛。

忽闻/迁谷/鸟,来报/五陵/春。

岭北/回/征棹,巴东/问/故人。

桃源/何处/是,游子/正/迷津。

吟诵节奏是:

沿溯/非便习,风波/厌苦辛。

忽闻/迁谷鸟,来报/五陵春。

岭北/回征棹,巴东/问故人。

桃源/何处是,游子/正迷津。

这样断句不仅吟读起来顺口,而且更容易理解句子的含义,反之,读起来就觉得很不舒服,意思理解起来也很混乱。

根据五律的这种2-3的吟诵节奏,我们在吟诵作品的时候,前两个字读完后,要稍作停顿,后面三个字则可以连读。之所以有“三仄尾”“三平尾”这些说法,主要还是因为它们属于同一个吟诵节奏内,而同一节奏内的字是有音韵方面的讲究的。也正因为这个原因,我们在写作的时候,就不可以把两个紧密搭配的字放在第2、3序位上,因为第2、3序位上的两个字之间是需要停顿的,如果两个紧密搭配的字之间来一个停顿,当然就意味着这个句子的节奏被破坏了,这样的律诗吟诵起来就非常别扭,意思的表达也无法准确地实现,当然也就是错误的。

七律也很简单,就是在前面再加两个字,一个节奏。

比如:“学校”“人民”“青山”等就不能把他们放在23(五律)或者45(五律和七律)的位置上。这些内容,我们在学习律诗的时候就都已经详细介绍过,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七言律诗,诗句的语言结构是(2-2-2-1)(2-2-1-2),而不是(3-2-2)(1-2-2-2)。

下面我们要讲的是赋句的吟诵节奏。

例:潜隐/先帝/之私,阴图/后房/之嬖。

本句就是2-2-2的吟诵节奏。句中的“之”是虚词。“隐”“帝”“私”“图”“房”“嬖”,就是节奏点上的字,我们简称为节奏点。

例:守三光而/效祉,彰五色而/可嘉。

本句就是4-2节奏,句中的“光”“祉”“色”“嘉”就是节奏点。

例:泛草际/而瑞露/相鲜,动川上/而/荣光/乱出。

本句就是3-3-2的节奏,句中的“际”“露”“鲜”“上”“光”“出”就是节奏点。

五、骈句的节奏划分

刚才我们讲了诗的吟诵节奏,诗的吟诵节奏是不变的,七律就是2-2-3,五律就是2-3。那骈句的吟诵节奏又是怎么划分的呢?

我们知道,骈句的句子长短不一,所以,骈句的节奏是变化的,根据字意和字数的不同而变化,骈句有一个字一个节奏的,两个字,三个字,甚至四个字为一个节奏的也有。这就是诗句和骈句的不同点之一。尚有其它方面的不同,稍后会继续讲。

我们现在一起来看看骈句节奏的划分:

三字句:

衔/远山,吞/长江。(1-2)

于以/表/元象,明/阴骘。(1-2)

这里“于以”是提引词,提引词要单独划分节奏。

四字句:

日星/隐耀,山岳/潜形。(2-2)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2-2)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2-2)

是以/灵符/必集,休祜/可包。(2-2)

足以/光昭/千古,照临/下土。(2-2)

五字句:

冥照于/幽昧, 宣精于/日月。(3-2)

作/小雪/之赋,继/大夫/之後。(1-2-2)

思/煦妪/之义,穷/造化/之精。(1-2-2)

亦可以/献/君王/之寿,助/山河/之状。(1-2-2,提引词单独划分一个节奏)

按照常规,赋句四字以上必须带虚词。这一点就是区别于诗句的地方,虚词是体现赋味的主要因素之一。

六字句:

悬/异象于/人间,吐/荣光于/天外。(1-3-2)

变/方流于/斜汉,叠/圆影于/遥天。(1-3-2)

抱珥/之彩/潜销,如圭/之容/暗失。(2-2-2)

瑞/至德于/尧年,契/昌期于/汉日。(1-3-2)

既/同道以/吻合,亦/相推而/运行。(1-3-2)

七字句:

足使/阳乌/迷/莫黑/之容,白驹/惊/受彩/之质。(2-1-2-2)

五彩/彰施于/黄道,万姓/瞻仰于/康衢。(2-3-2)

圣人/以不宰/成能,日月/以无私/可久。(2-3-2)

矧今/冯相/观祲而/罔愆,羲和/敬授而/无阙。(2-3-2)

八字句

丽/万室兮/瑶台/共美,泛/千林兮/琼树/争妍。(1-3-2-2)

见乎天/则一人/有庆,比于玉/则百度/惟贞。(3-3-2)

祀/夕月于/礼神/之馆,拜/朝日于/祈年/之宫。(1-3-2-2)

临/紫宸兮/千门/洞照,出/黄道兮/八极/增光。(1-3-2-2)

九字句

粲兮/若/组绣/之萦宝镜,翊兮/若/申甫/之相明君。(2-1-2-4)

十字句

同夫/少昊/谅感/之以呈祥,异彼/发王/徒指/之而比盛。(2-2-2-4)

从以上的例句中,我们不难看出,骈文中骈句的节奏跟诗句的节奏有些类似,基本上也是两个字为一个节奏,所不同的是最后一个节奏,诗句最后一个音节是3个字,而赋句最后一个音节大多都是2或4个字(当然,古人也有不是这样的句式,但不能以偏概全。我们只能学习常规的句式 )。尾部节奏是3字的,只在七字句中有特例。

骈句的句式有长有短、节奏多变,这种朗读节奏给人以意境的美、情感的美、形式的美,其声音的高低起伏、气息有节律的转换,彰显了音韵流畅的美感和铿锵通畅的气势。同时,辞赋中骈句四字以上必须有虚词,且本句对句节奏点上的字平仄也遵循一定的规律。如果在写作中,充分利用好这些句式,那么,写出来的赋文就一定会有赋味。

六、骈句节奏的划分补充内容

1、领字为一个独立的节奏:

例:瞻/雪瀑之/参差,睹/冰峰之/错落。本句的“瞻”“睹”既是领字。

送目/有/池塘/之景,凝情/忘/草树/之姿。本句的“有”“忘”既是领字。

萦枝/分/盈尺/之象,带月/误/如圭/之质。本句的“分”“误”既是领字。

2、虚词的节奏划分:

前面我们讲过虚词,一是虚词依附于实词或语句,表示语法意义;二是虚词不能单独成句,不能单独作句法成分;三是虚词不能重叠。这些与虚词无词汇意义有关。

虚词在骈句中平仄是可计可不计的,所以,要不要单独划分其实没有太大的关系。主要有几种。

1)虚词在倒数第二个字的位置的时候,一般虚词跟后面的那个字组成一个音节;虚词在顺数第二个字的位置的时候,一般虚词跟前面的那个字组成一个音节。

例:放之/可包/海岳,收之/能满/怀襟。

亦气/而孕,亦卵/而生。

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

2)虚词处在其它位置的时候,一般跟其它字词或前或后,一起划分音节,也可以单独划分音节,不作统一要求。

例:谦柔/胜于/刚强。积善/由乎/驯致。

龙山/之净/色犹,凤阙/之光/未遍。

柳丝/飘舞/而/莺啼/婉转。

以上例句中的“于”“之”“而”就是虚词。

3、提引词单独划分为一个节奏。

例: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是以/灵符/必集,休祜/可包。

这里的“而或”“然则”“是以”都是提引词。

七、赋句与近体诗诗句和词句的区别

相同点:

1、远源都是《诗经》,都押韵。

2、都有偶句,即骈句。

3、都存在有节奏的划分。

不同点:

1、近体诗只有4-5个韵字(排律除外),是押一个韵部,都是偶数句押韵(首句入韵除外),词的韵位则是依据曲度,即音乐上停顿决定的。每个词调的音乐节奏不同,韵位也就不同;词由于篇幅所限一般也是很少只押一个韵部,赋的押韵没有固定要求,也可以随段落和内容换韵。

2、诗全篇都是由字数相等的句子组成,且近体诗基本都是以五、七言为基本句式,近体诗还不允许有长短句兼容。词则大量地使用长短句,这是为了更能切合乐调的曲度;赋最初都是以四六句为主,后来还融合了其它各种句式。

3、诗一般没有虚词,领字和提引词。词有领字,没有提引词和虚词。赋则同时兼具有虚词、领字和提引词(诗赋除外)。

4、近体诗除起句和最后一句(合句)可以不是偶句,其它都必须是偶句;词的偶句位置因为词牌的不同而不同,还有“隔空偶句”,赋则全篇以偶句为主,加少量散句组成。

5、近体诗的节奏是固定的,七言为2-2-3,五言为2-3。可见,近体诗无论五言还是七言,基本是“尾三字连读”;词除领字外,其它都是两字、三字为一个节奏,但位置不定,而骈句则多是“尾两字或四字连读”。

6、近体诗节奏点上的字,平仄要求很严格,要符合“对粘替”,词由于词牌的不同而不同,没有共同的标准,赋句的平仄相对来说要复杂得多。

7、内容上不同:赋,是由楚辞衍化出来的,楚辞就是古体诗,也继承了《诗经》讽刺的传统。关于诗和赋的区别,晋代文学家陆机在《文赋》里曾说: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也就是说,诗是用来抒发主观感情的,要写得华丽而细腻;赋是用来描绘客观事物的,要写得爽朗而通畅。陆机是晋代人,他的话说出了晋代以前的诗和赋的主要特点,但不能作机械的理解,诗也要描写事物,赋也有抒发感情的成分,特别是到南北朝时代抒情小赋发展起来,赋从内容到形式都起了变化。

八、骈句的作用

骈句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和谐,给人一种视觉上的齐整之美。使文章节奏明快、语言错落有致,读来抑扬顿挫,和谐悦耳,在听觉上给人以音乐之美感。

本讲提纲:

一、骈句的定义

二、骈句的领字

三、骈句中的虚词

四、节奏和节奏点

五、骈句节奏的划分

六、骈句节奏的划分补充内容

七、赋句与近体诗诗句和词句的区别

八、骈句的作用

(0)

相关推荐

  • 诗词写作实用教程·第五讲 近体诗的平仄格律规则

    诗词写作实用教程·第五讲 近体诗的平仄格律规则

  • 江南古镇那么多楹联,不能认真看

    "长三角水乡古镇,新修古建筑不少,其间楹联文气氤氲,给游人留下了深刻记忆,问题是有些大可商榷."学长李君,外出游玩归来,与朋友相聚,三杯淡酒下肚,冒出感慨来了.大家愿闻其详. &q ...

  • 辞赋第24讲

    俗赋介绍 上一讲的学习内容是骚体赋,今天要学习和交流的是俗赋. 文学各体如诗.词.曲等,皆有"雅""俗"之分,赋也一样,前面我们所学习的骈文.骈赋.律赋.骚赋. ...

  • 辞赋第23讲

    初5第3讲骚赋介绍今天我们开始学习骚赋.一.什么骚赋骚,指<离骚>,又推而指<楚辞>,楚辞是战国时代南方楚国的诗歌.其产生起于屈原.屈原被流放时作<离骚><九 ...

  • 辞赋第22讲

    初5第2讲 诗赋介绍 上一讲的学习内容有: 一.文赋的概念 二.文赋的特点 今天要讲的新内容是:诗赋. 一.诗赋的概念 什么是诗赋? 顾名思义,诗体赋乃体制类诗之赋.即仿<诗经>为代表的四 ...

  • 辞赋第21讲

    初5第1讲 文赋介绍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骈赋和律赋,今天要向大家介绍的是文赋. 一.文赋的概念 文赋是赋体的一类."文"指古文.即相对骈文而言的用古文写的赋,也即相对俳赋而言的不拘 ...

  • 辞赋第19讲

    今天我们的学习内容有两个:隐脉和立意 一.隐脉 经典辞赋,我们现在读来是那样宏富精深,文辞华贵.而要真正领会赋文的思想内涵,必须对辞赋的一些密码进行破译.密码就是"一眼看不出来"的 ...

  • 辞赋第18讲

    今天继续讨论和学习律赋创造方面的知识: 一.限韵的补充内容 1.韵字的平仄:律赋限韵字不仅要含义丰富,与题目辉映相得,还追求音节和谐,平仄自然有一定讲究.那就是基本要求平衡.当然也有例外. 2.押韵的 ...

  • 辞赋第17讲

    律赋介绍(1) 前面的讲义,我们介绍的各种句法.段法.篇法的训练都是针对骈赋和律赋来说的,但骈赋和律赋并不完全相同,今天我们在原来的基础上开始律赋学习.律赋是唐代的新生赋体,它是在六朝骈赋与唐代科举& ...

  • 辞赋第16讲

    前面我们介绍了骈赋的句法和段法训练.清朝余丙照在<赋学指南>中说道:国朝律赋选本林立,是集专为初学计,不得不细为指示,先引佳联,所以讲句法也:次引佳段,所以讲段法也:后引全篇,所以讲篇法也 ...

  • 辞赋第14讲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次段技法,这节课我们继续交流中间诸段(转)技法. 转是赋文中的主要部分,如果你准备写四段.五段,那么去掉前面我们练习过的首段.次段写法,再加上后面将要学习的尾段写法,就只剩一.两段可 ...

  • 辞赋第11讲

    初3第1讲 骈律赋创作的相关问题 前面介绍过了辞赋的流变过程:古赋-骈赋-律赋-文赋.今天开始我们将正式进入赋文的创作教学.首先来为大家介绍一下有关辞赋创作的几个问题. 一.当代赋文的创作风格 1.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