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强大的人,都懂得“我好-你好”的道理

文/小宋老师

01.

问你个问题:当别人夸你的时候,你通常会如何回应呢?

根据不同版本的回应,我们可以将人们划分为四种不同的类型:

第一种是“我不好—你好”类型的人。

面对别人的夸奖,这一类型的人通常会说:“不不不,过奖了,我根本就没有那么厉害。”

这一类型的人由于自我价值感较低,会觉得自己的成就和别人相比,不值得一提。因此,面对他人的夸奖,他们通常会感到受宠若惊,并且觉得自己名不副实。

第二种是“我不好—你不好”类型的人。

面对别人的夸奖,这一类型的人通常会说:“你说这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这一类型的人,对自己和他人都感到深深的怀疑。他们既不相信自己会做得很好,也不相信别人发自内心地夸奖自己。他们很容易把对方的夸奖看成是在讽刺自己,或者是不怀好意。面对别人的夸奖,他们不仅不会高兴,而且还想要反击。

第三种是“我好—你不好”类型的人。

面对别人的夸奖,这一类型的人通常会轻描淡写地说一句:“恩”。或者只是点点头,懒得给出任何回应。

这一类型的人,对自己充满着盲目的自信,对别人各种看不起。他们会把别人的夸奖或者是赞美,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一件事情。有时候,他们甚至会觉得,对方没有资格来做出评价。

第四种是“我好—你好”类型的人。

面对别人的夸奖,这一类型的人通常会真诚地接受,然后说一句:“谢谢,能得到你的夸奖,我感到很开心。”

这一类型的人,对自己和他人都怀有十分积极的看法。他们相信自己,也十分相信别人。他们觉得自己很优秀,同时也允许别人很优秀。

02.

在以上四种类型,其实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艾瑞克.伯恩,根据人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所采用的不同心理地位,而做出的类型划分。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我就举了一个“受夸奖之后如何反应”的例子进行了阐述。

在这四种类型当中,最为美好的一种类型就是“我好—你好”。

因为属于这种类型的人,心理上最为健康,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最为融洽,他们的生活经常会处于满足或者是幸福的状态之中。

而其他三种类型的人,往往更加容易受到各种心理问题、甚至是精神疾患的困扰。

在《人生脚本》一书中,艾瑞克.伯恩认为:抑郁的人,往往都属于“我不好—你好”类型;而精神分裂的人,往往都属于“我不好—你不好”类型;而偏执的人,往往都属于“我好—你不好”类型。

当然,大家也不要对号入座——例如,只要判断自己属于“我不好—你好”类型,就贸然认为自己肯定会抑郁。要记住,“抑郁”只不过是这种类型最为糟糕的结局而已。

虽然艾瑞克.伯恩指出,改变一个人的心理地位类型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但是,我们依然可以通过自我的觉醒,或者是接受一些专业的心理治疗,来让改变发生。

不过具体怎么做,艾瑞克在《人生脚本》这本书中没有说太多。

而在《我好,你好:了解自我、改变人生的人际沟通分析》一书中,美国精神病学家托马斯.哈里斯则在艾瑞克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非常明确地提出:

每个人都是可以改变的,我们最终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我好—你好”的心理地位类型。

并且,托马斯还给出了实操性较强的理论和方法。

03.

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去做,才能实现向“我好—你好”这一类型的转变呢?

要想回答这一问题,我们先要了解上述四种心理地位类型是怎样形成的。

通常来说,“我不好—你好”是所有人在童年早期都会具备的一种类型。尤其是在儿童刚出生的第一年,婴儿会感觉到自己的微小和无助,时刻需要周围大人的照顾,因此这时就会感到自己卑微(我不好),以及周围大人的强大(你好)。

第一年之后,婴儿的身体发生了一些变化,力量变得比以前要强大一点了,他开始学习走路,不再是那个只能借助别人才能移动的婴儿了。有的母亲会随着婴儿学会走路,而减少对孩子的照顾,甚至会变得有些冷漠。这时候,孩子就容易形成“我不好—你不好”的心理地位。

形成“我好—你不好”这一心理地位类型的孩子,往往是因为在两三岁左右的时候,遭受过一些虐待,包括身体和心理上的种种虐待。这个时候,孩子就会感觉到自己受到了伤害,而这些伤害明显是不合理的,因此他们就会觉得除了自己之外,其他人都不好。

而“我好—你好”这种心理类型和前三种类型有着显著的不同,因为前三种类型都是在无意识的过程中形成的。而只有“我好—你好”这种类型,需要借助“成人的理性”才能形成。

所谓“成人的理性”,就是指能够运用理性、客观的视角来看待自己和他人。

04.

而有的人,则习惯于采用非理性的视角来看待自己和他人,从而使自己始终处于另外三种不健康的类型当中。

例如,父母告诫一个即将去外面世界打拼的孩子说,在外一定要低调,千万不要太张扬。其实这背后,就是“我不好—你好”的心理地位类型。

结果孩子听了父母的话,来到一个大公司,默默无闻做了三年工作,从来不主动去表现自己,错过了很多职场发展的机遇。

后来,这孩子读了很多心理学方面的书,并且尝试开始用理性、客观的视角来看待自己和他人——相信别人能做到的,自己通过努力也可以做到。

于是,他开始慢慢采用“我行—你行”的心理地位类型,抓住几次机会去展现自己的才华,最终实现了在职场上的不断突破。

还有的人,在童年时期遭遇过父母的冷漠或者是粗暴对待,因此对他人和外在世界都充满了深深的敌意,不愿意轻易相信别人,执着于“我不好—你不好”、或者是“我好—你不好”的心理地位类型,因此常常生活在一种深深的不安全感当中。

对于他们来说,想要实现向“我好—你好”这种心理地位类型的转变,依然需要通过不断的自我觉醒,不断地去运用理性、客观的视角来看待自己的和他人——慢慢去相信自己可以变得越来越优秀、相信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是内心友善的,而不是一直活在童年恐惧和担忧的牢笼当中。

总之,实现“我好—你好”这种心理地位的转变,或许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解决问题的关键就在于不断发展自身“成人的理性”。

有时候,你需要通过不断地阅读心理类书籍来实现自我觉醒。有时候,你需要一位心理咨询师来帮忙。

但是,这些辛苦和努力都是值得的。正如苏格拉底所说,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