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构贴身侍卫,南宋七王之一,独掌禁军三十年,却被人骂为阉人
靖康元年(1126年)十二月,在北宋京东西路的任城县外,一场聚歼巨盗李昱的战斗正在激烈地进行中,官军从任城的外围不断地向城内的守军发起冲击。但守军凭借着地利的优势,一次次地打退官军的进攻,任城县的城门始终无法被突破。
就在战事陷入胶着之际,从官军中突然冲出一支二三十人的骑兵队伍,冲在队伍最前方,领头的是一位面有胡须的青年武将。凭借骑兵的冲击力,队伍很快突破守军的战阵,几十人的骑兵在敌方的阵地上左冲右杀,击杀数百人,带头的武将最为勇猛,浑身的甲胄被鲜血染成血红色,在落日的余晖中,显得异样的刺眼。
镇守中军的康王赵构,登高眺望战场,见将军甲胄尽是鲜血,恐其有失,召其回营休整。他对赵构言道:盗贼已破胆,只待束手就擒。说罢,翻身上马,折冲敌方战阵,大破叛军,收复任城……
年轻的杨沂中,靠着这身赤血的铠甲,成功地引起赵构的注意!
北宋靖康元年(1127年)十二月,金人攻陷北宋的首都汴梁,徽、钦二帝以及他们的亲眷和北宋政府的高级官员,悉数被困于汴梁城和内皇城中。与此同时,徽宗的九子康王赵构侥幸躲过围城,成为北宋政府及赵氏皇族在外的唯一希望。
同月,康王赵构接受宋钦宗的蜡诏密令,在河北路的相州(今河南安阳)开河北兵马大元帅府,赵构出任天下兵马大元帅。黄河以北的各路勤王部队奔赴相州,尊赵构为抗金的第一领袖。杨沂中就是在这个时候,随着信德府知府梁扬祖的三千人入援元帅府。
杨沂中的家世还是很有一番考究的,系出北宋著名将门世家—杨家将,其祖父杨宗闵是杨家将老令公杨业之孙,北宋的御边名将杨文广之从弟,世居北方,抵御辽和西夏。靖康之变时,任永兴军路都总管,南下长安,据守黄河抵御金军,指挥长安保卫战,长安城破后战死。沂中之父杨震也在抵御金军时战死。
杨沂中身材魁梧,性情沉鸷,知兵法,擅骑射。随梁扬祖入援元帅府后,很快就被赵构的心腹臣僚张浚划为自己的直隶部属。建炎元年,元帅府初建,各项配套设施都不完备,就连赵构的身边都没有合适的亲兵护卫统领。于是,赵构就向张浚询问,军中是否有合适人选可为亲兵护卫统领,张浚遂将杨沂中推荐与赵构。
赵构召见杨沂中,对其颇有好感,赐予袍带,并将自己的人身安全托付给杨沂中。杨沂中昼夜护卫赵构寝帐,片刻不离其身,赵构对其信任非常,逐渐成为赵构身旁的心腹之一。由此,日后赵构在处理“那件大事”时,才会用到杨沂中。
杨沂中在建炎南渡这一特殊时期,承担了“一号首长”赵构的安保工作,赵构的大事小情,杨沂中或多或少都参与其中。凭借与赵构这种特殊的隶属关系,杨沂中完成了政治生涯中原始资本的积累。日后能独掌禁军三十年,与之不无关系。
《精忠岳飞》赵构
跟着赵构这种重要领导混,没有点真本事是不行的。和杨沂中一样的侍卫,赵构身边肯定不止他一个,那为啥只有杨沂中一个人成功“出圈”?
杨沂中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们,文武双全这个特长,虽然听起来很扯淡。但如果你真的拥有这种特长,那么你的人生注定要比别人走得更远更广……
杨沂中青年时期曾对人说:“大丈夫应当用武功博取富贵,怎能俯首帖耳成为腐儒呢!”这话虽然听起来像是给自己不爱读书找的借口,甚至还有些冒犯读书人。但杨沂中并没有真的丢掉手里的书,只不过从原来的孔孟之道,换成了兵法韬略,捎带手还练起了马上的骑射功夫。原始的读书积累,我相信总会在某一天,以另外一种方式回馈给你,杨沂中就是如此……
建炎三年(1129年),杨沂中由于其出色的作战能力和对赵构绝对的忠诚,被赵构擢升为御前五军的中军统制。由此,杨沂中完成了从底层侍卫到军官阶层的跨越。但值得注意的是,即使脱离了贴身侍卫的行列,赵构也没有让杨沂中距离自己太远,而是将他安置在距离权力中枢更近的御前军里。
南宋初年,南宋中央政府迫于应对复杂而严峻的军事形势,允许各战区负责人自行增兵,并赋予绝对的指挥权和行政权。各地区的宣抚使和制置使,通过这一时期中央政府默许的增兵政策,在清剿境内义军的同时迅速扩张自己的势力,加速完成了兵力的整合,渐渐形成了几支强大的军事力量,以致中央无法进行有效调控。
有鉴于此,南宋中央认为有必要采取有效的策略,通过增强中央统辖的禁军实力,以抗衡地方军事势力的坐大。特别是在建炎元年(1127年),经历“苗刘兵变”后的赵构,意识到必须尽快培植隶属中央的核心军事势力。
苗刘兵变剧照
建炎元年,五月,南宋朝廷开始对军队的整顿,设御营使司,将之前属于大元帅府的军队分为五军,分为前后左右中五军,形成了御营五军体系。但是御营五军体系并不完善,在御营五军体系之外还存在着其他军队,这些军队之间互不统属,反而使军队的私人化更严重。因此,这次军制改革实际上并没有达到南宋想要的结果。
为了彻底改变这种军制的乱象,赵构在建炎四年(1130年)又实行了新的军制,将之前的御前军体制改为神武军体制,分为左右前后中五军。但这次军制改革并不只是名称的变化,而是将神武军纳入了枢密院的管辖之中。使南宋的军队所属权逐渐归为中央所有。
神武军肇建伊始,赵构希望将这支核心部队的指挥权交由自己的心腹掌握,但碍于外部将领的权势过大,这一计划没有实现。就在赵构试图拿回军队指挥权而不得时,一伙流民的出现把杨沂中再次推到了赵构的面前……
宋高宗赵构
流民或是游寇,是宋朝南渡后,在广大的作战区和敌占区之间,由于地方政府机构遭到了金军的摧毁,无力顾及到地方治安,从而形成的一股自下而上的地方武装势力。这些流民四处流窜,不断攻击南宋境内的州县,人民群众遭受到了重大的财产损失。南宋中央一方面清剿,一方面试图招抚部分游民领袖,引为抗金之用。其中以李成最为南宋中央头疼……
南宋中央曾迫于金人的军事压力,任命李成为舒、薪、光、黄镇抚使。李成一方面接受南宋政府的招安,一方面则“称兵如故”,继续做着打家劫舍的买卖。南宋中央恨透了这个耍了自己的李成。绍兴元年(1131)正月,金兵的军事压力稍有松懈,赵构即令命张俊、杨沂中、岳飞等部一齐渡过长江,共同对李成展开征讨。
岳飞画像
李成从安徽一路游荡至江西,兵力扩增至十万。并且占据筠州和江州,即现在的江西省高安市和九江市,筠州由李成部下马进驻守,江州则由李成亲自驻守。主帅张浚提出分两路征讨,但是杨沂中认为,在李成军势强盛的情况下,分散兵力并不利于进讨,且当时南宋部队既多且杂,若没有主帅张俊居中指挥,大军便是一盘散沙,互相之间无法配合作战。
张俊采纳杨沂中的建议,在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整军,集中进攻势力较为薄弱的马进部。以杨沂中为先锋,先在玉隆观击败部分流民军,追击至筠州,与十万流民军夹河而阵,杨沂中趁夜衔枚渡筠河,从西山之上以骑兵俯冲敌方大营,张浚以步兵配合夹攻,俘敌八千,杨沂中不忍杀俘,终被张浚尽数坑杀。
张浚乘胜追击,直逼马进所驻扎的筠州,杨沂中身先士卒,奋勇击敌,大破马进先锋部队。第二天,马进倾巢而出,在城外列阵,仗着人多势众,要与官军决一死战。杨沂中对此早有胜算,于是进言张俊道:“敌人步兵众多而我军步兵不足,为我军劣势,但我军以骑兵见长,可用骑兵出奇获胜。”天一亮,张俊就命杨沂中与陈思恭分率一部骑兵,伺机而动。战役打响后,南宋张俊方面的军队与马进部鏖战不休,两军从日初战至午时,仍未分胜负,在双方都疲惫不堪的时候,南宋方面杨沂中和陈思恭部的加入,瞬间扭转了战局,大败马进部。
马进之败,李成部大受挫折,事后李成虽然在奉新(今江西奉新)发动对宋军的又一次会战,但是难挽颓势,遭到惨败,李成也因此投奔伪齐刘豫。
清剿李成一役,杨沂中显示出其极高的军事素养,这些都被赵构看在眼里。绍兴二年(1131年)十一月,中央直属部队神武军统帅辛永宗,因在抗金一事上与赵构产生分歧,被罢出神武军。而在清剿李成过程中表现突出的杨沂中,受到了南宋中央的青睐,取代辛永宗统领神武中军。
赵构成立神武军的目的,是为了通过这一体制有效控制国家军队,但是由于金军对于北部边境持续的军事压力,所以无法彻底一次性收回诸军的兵权,但杨沂中进入神武军无疑是给赵构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机会。一方面,杨沂中曾长期担任赵构的贴身侍卫,知根知底;另一方面,杨沂中接触地方军队的时间不长,还没有形成如岳飞、韩世忠等人一样根植已深的势力集团。
鉴于杨沂中这种“优质”人选,赵构决定将杨沂中从隶属张俊的军队中分离出来,由中央直接指挥。次年,提升为神武中军统制,跻身高级军官阶层,其地位与张俊相等,后又将其任命为提举宿卫亲兵,也就是皇帝的亲兵总指挥。即使宰相吕颐浩多次奏请杨沂中留在军中,但赵构仍执意要将其从现有的军队体制中剥离开来,以期在他身上实现他蓄谋已久的“那件事”!
那么赵构究竟要在杨沂中身上完成什么事?
宋代立国讲究“守内虚外,强干弱枝”。说白了,就是控制内部武将,抑制武官阶层。终北宋一朝,抑制武将的家法得到了有力的贯彻,武将集团很难再与中央发生对抗,兵权成功集中在君主手中。靖康以后,金人南下导致国家行政机构混乱,地方上自主形成的武装势力和北宋原有军事集团,逐渐在与金军的作战中脱离了南宋政府的控制。名义上接受南宋政府的领导,实则已然成为类似五代残唐时期的割据藩镇。
宋太宗赵匡胤
所以南宋立国过程中,在抵御金军的同时,南宋政府必须尽快重新建立北宋的军制,要将这些不受中央指挥的地方武装重新纳入到中央的管辖当中来。而杨沂中就在其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神武军虽然号称是中央直属部队,但士兵孱弱,兵源不满五千,远不足以抗衡地方军队,更别提什么重建军制了。杨沂中进入神武军,一方面招募强壮者,充实军伍;另一方面,裁撤羸弱者,整肃军纪,严禁士兵擅自离营(士兵都能随便离营,这啥破军队)。史载:“未半载。军容果张。”
赵构对这支自己一手创建的军队,给予最大的支持,分别从隶属中央的各类军队中,抽调人员补充神武军,至绍兴二年底,神武军人数已超过一万人,且皆是各部精锐。
完成神武军的军队建设,只是重建军制最表面的一层,是为中央提供可以控制的武装力量。而重整“三衙”体制,才是重建军制的核心部分。
所谓“三衙”,是宋代掌管禁军的机构;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司、侍卫亲军步军司,合称三衙。以三衙配合枢密院,枢密使有发兵之权,而无统兵之重;三衙有统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以此来避免武将坐大,是北宋有效的统兵机制。北宋灭亡,南宋建立,“三衙”体制在金人的铁蹄中已经不复存在,南宋中央能掌握的军队只剩下一个神武军有限的兵力。
绍兴五年十二月,赵构开始重整“三衙”的计划,任命杨沂中主管三司之一殿前司公事,原来的神武军并入殿前司,在赵构的支持下,杨沂中的所属部队不断兼并其他军队,由三军增为五军,总兵力达到七万人,超过了在外的其他大将所掌握的军队。“由是殿前司兵籍为天下冠!”
绍兴六年,杨沂中任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正式成为禁军军官。十月,杨沂中率领禁军精锐在安徽定远西南的藕塘重创伪齐军队,史称“藕塘大捷”!藕塘一战,禁军殿前司名震南宋诸军,杨沂中也迎来了他的人生巅峰。
赵构对杨沂中的表现十分欣慰,特任命其为保成军节度使,殿前司都虞候、侍卫马军司都指挥使、侍卫步军司都指挥使,禁军三衙之权柄全系于杨沂中一人之手,有宋一代如此情况仅此一人,即使是宋初的外戚重臣李重进,也不过是一人兼侍卫亲军司马、步军都指挥。杨沂中上疏推辞,认为一人独揽三衙,有违祖制,但即使这样,赵构依旧不改任命。
至绍兴九年,禁军主力殿前司已重建完备,具备相当强大的实力。绍兴十一年的宋金战争中,杨沂中再次带领三衙的精锐参战,一方面,借此检验禁军对金的战斗力,另一方面,以此来震慑和监视前线诸将,以证明中央有一定的实力来防止意外之变发生,并且成功取得了柘皋大捷。
经历了绍兴十一年的南侵失败后,金人意识到短时间内很难消灭南宋政权,对南宋的态度也从主战转为以战迫和。在绍兴十二年,宋金双方签订绍兴合议,暂停了双方的军事对峙行为。双方的边境也逐渐趋于和平稳定。
外部威胁一旦解除,赵构便开始谋划解除诸将手中的兵权,在绍兴合议签署的前后,张俊、韩世忠、岳飞三大将相继被褫夺兵权,任命为枢密使和枢密副使。其后不久,岳飞被杀,韩世忠罢为醴泉观使,在协助赵构和秦桧完成解除岳、韩二人兵权的工作后,张俊也被罢为醴泉观使。至此,针对武将的削兵权任务终于完成。
然而,手握禁军精锐的杨沂中不仅没有遭到政治清洗,反而被赵构赐名为杨存中,包含存续中兴之意,多少也显示了赵构对于杨沂中的期望。而杨沂中之所以能够在这场政治风暴中独活下来,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秦桧。
自从绍兴十一年宋金战事逐渐减少后,特别是在削兵权的前后,杨沂中不断地向秦桧靠近,这倒不是杨沂中认可秦桧,或者是认同他无条件投降的主张,仅仅是出于政治需要。需要在朝廷针对武将大清洗时,在宰执中能够有人拉自己一把。
秦桧对于杨沂中的主动靠近欣然接受,绍兴十一年五月柘皋大捷后,杨沂中因轻敌追击惨遇濠州之败,殿前司统制官郑滋等六名中高级将领战死。此次战败,杨沂中负有不可推卸的直接责任。然而,在这种损兵折将的情况下,杨沂中没有被降职,反而加开府仪同三司,兼领殿前都指挥使。
杨沂中见秦桧有如此“扭转乾坤”的能力,便义无反顾地靠近秦桧。在不断有人行刺秦桧的情况下,每有召见,杨沂中可直入秦桧的内堂,可见与秦桧之关系非比寻常。时人对杨沂中的这种行为嗤之以鼻,其外号就从“髯将军”变成了“髯阉”。所谓“髯阉”,是说杨沂中尽管身体是完整的,但其精神却遭到了秦桧的阉割,堕落为逢迎无耻之徒。
杨沂中不断靠近秦桧,引起了赵构的反感。杨沂中自建炎二年任神武中军统制一职,至绍兴二十八年领殿前都指挥使职事,在高宗身边三十余载,替赵构掌管禁军三衙,不可谓之不信任。赵构曾言:“朕于存中,扶绥之过于子弟。”但正是由于杨沂中特殊的职位,以及与赵构亲密的隶属关系,当他主动靠近秦桧时,赵构曾经对他的信任,很快便不复存在。
绍兴三十一年,二月。金主完颜亮蓄意南侵,杨沂中上奏十条防范金人的举措,正好触及了高宗的和议政策,引起了高宗的不快。而此时朝堂之上,已经有人对杨沂中掌管禁军三十年十分不满,认为久居其位,必蓄其志。提议应当罢免杨沂中,赵构心中已有此意,以“喜功生事”为由罢免了杨沂中,由赵密代领杨沂中殿前都指挥使一职,杨沂中奉朝请,被解除了兵权。杨沂中被罢免后,赵构假惺惺的言道:“杨存中之罢,朕不安寝者三夕。”如此言辞,不过是虚掩其事罢了。
不过很快赵构就不得不厚着脸皮,把杨沂中再次请回来。绍兴三十一年,十月,金主完颜亮南侵,淮西统制王权无能之辈,致使金军从容而进,如入无人之境,不到半月两淮尽失,金军饮马长江。形势迫在眉睫,南宋初期参与抗击金人的将领大多已去世,唯一在世且极具威望的只有杨沂中,赵构迫不得已只得再次起用杨沂中。
杨沂中以身犯险,与中书舍人虞允文一同驾舟冒险探金军大营。身为三十年禁军老将的影响力还是有的,驻守采石矶的宋军士兵见杨沂中亲自督战,士气为之大振,虽然杨沂中没有直接参与采石之战,但是他的出现为之后虞允文在采石之战击败金军创造了有利条件。赵构巧言道:“杨存中忠无与二。朕之郭子仪也”,也不知道这假惺惺的话是说给谁的听的!
绍兴三十二年,赵构禅位宋孝宗。隆兴元年北伐,杨沂中再次被重新启用。但其时,宋金双方都已无力再战,遂罢兵撤退。杨沂中被孝宗加封昭庆军节度使。乾道二年,杨沂中去世,谥号“武恭”,被追封为和王,与韩世忠、刘光世、张俊、岳飞、吴玠、吴璘六人同列南宋七王。
参考资料:《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