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鉴赏辞典》第五百九十九首《望夫石》(刘禹锡)
【篇目】
【作品介绍】
【注释】
【译文】
【作者介绍】
【赏析一~~赏析三】
望夫石
【中唐·刘禹锡·七言绝句】
终日望夫夫不归,化为孤石苦相思。
望来已是几千载,只似当时初望时。
拼音版
[作品介绍]
[注释]
[译文]
[作者介绍]
壹/
文学赏析
名家点评
贰/
相传古代有个女子思恋远离的丈夫,天天上山远望,许多年过去了,丈夫仍然没有回来,那女子日复一日地望,竟在山巅化为石头。这个传说在民间极为流行,望夫石也有好多个。诗里写的望夫石在安徽当涂县西北,因为诗人在诗题下有个自注: “正对和州郡楼”,唐代的和州即今安徽和县,与当涂县正好隔江相望。
头两句,似乎只是一般地入手擒题,然而,诗人已经暗弄狡狯,他把原传说加以改造,把时间缩短了。“终日望夫夫不归,化为孤石苦相思。”原传说是那女子日复一日的望,天长日久才化为了石头;现在诗人偏偏说她是“终日”,即一日之间就化作石头。“伍子胥过昭关,一夜须眉皆白”,之所以那样令人震颤,正是因为人们体会到在那一夜中,主人公经受了多么强烈的焦急和忧虑。如把 “一夜”换成 “数夜”,那焦虑之情就冲淡了。反过来,诗人把望夫女的天长日久化石缩短为终日化石,也正是为了突出那 “苦相思”的情感强度。“苦相思”是因,“化为孤石”是果,按一般的写法,这将是一个因果句: “苦相思化为孤石”。但刘禹锡到底是大手笔,他不用因果句而是用了一个述补结构: “化为孤石苦相思”,“苦相思”作为 “化石”的趋向、结果补充说明着化石,这样,那望夫女就不是化了石就完了,而是化石以后还在继续着她的苦苦相思……这就曲传望夫石之神,真真把个石头写活了。第三句,单看不大突出,“望来已是几千载”,只是再把传说复述一下。然而诗人用虚词“已是”与下句的“只似”相互呼应,一气呵成过渡到下一句: “只似当时初望时”,读到这里,你才真得拍案叫绝,几千载的久望只如初望! 初望,是情感最强烈的瞬间。但心理学已经证明,强烈的情感是不能持久的,强烈的情感会变得平静,甚至变得迟钝。说到男女之情,有谚云: “见多情易厌,见少情易变。”正是指出了情感易变化的性质。不过,这里诗人是在作诗,并不是在搞科学研究,他偏偏要一反这个“见少情易变”,非要写望夫女久望只如初望,以此来突出那“苦相思”的历久不衰,爱情的深沉与执著。
仅仅作为咏望夫石看,这首诗已是非常完整,深挚动人了。然而,作者的本意还不单在写望夫石。刘禹锡在永贞革新失败后,贬官远州,这首诗即是在和州刺史任上所作。同期又有诗云: “望夫人化石,梦帝日环营。” ( 《历阳书事七十韵》 ) 把两首诗合观,可见 《望夫石》 正是通过望夫女的苦相思,寄寓了诗人自己思恋京国,盼望结束外放的急迫心情。故言在此而意在彼,全用比体,深于寄意,这又是此诗的一个特色。
叁/
望夫山在今安徽省当涂县西北,传说古代这里有位贞妇在此等待夫婿,其夫从役久未归家,于是贞妇带着幼子久等此地,日复一日,最终望形为石,后人称其为“望夫石”。曹丕的《列异传》中就记载了此石:“状若人立者,传云:昔有贞妇,其夫从役,远赴国难,妇携幼子饯送此山,立望而形化为石。”此后,该石就被用来比喻女子怀念丈夫的坚贞。
“终日望夫夫不归,化为孤石苦相思。”诗人用十四个字复述了望夫石的故事,简洁精练。其中“终日”一词表面是写妇人望夫时间之久,从早到晚,但其间暗含了妇人对丈夫的深厚情意。而“夫不归”则点明了望夫石出现的原因,正是因为妇人久等丈夫不归,才会最终化形为石。
这里诗人第一次点题,突出“望夫”之景,最后用“苦相思”作结,则是直言妇人的相思之苦,相思之深。“孤石”的选取一方面是实景再现,另一方面更突出了妇人孤独等待的境遇和苦守无果的结局。妇人“终日望夫”,最终“化为孤石”,其景可怜,其情动人,而此贞妇之所以能“化为孤石”,则是经历了千年风霜。
“望来已是几千载”,直指妇人望夫之久,比首句的“终日”更进一步,再次点题,突出“望夫”之状。最后“只似当时初望时”,“初望”最为执着,“初望”最为坚定,“初望”最富深情,而在“几千载”的岁月变幻后,妇人仍像“初望时”那样,由此更加凸显了妇人对丈夫的感情之深,三度点题“望夫”之情摄人心魄。
全诗紧扣诗题,通过妇人望夫之状突出妇人感情之坚贞,层层递进,感情愈演愈烈。而诗人在此以妇人自比,妇人望夫,诗人望京,当时诗人被黑暗的政治迫害,备受打击,一腔报国之心难有用武之地,又被发配和州,离京甚远,诗人通过此望夫石表明自己对京城、对朝廷的期望和向往,诗人的思归之心、报复之心都通过此望夫石娓娓道出。
而他自己同时期所做的“望夫人化石,梦帝日环营”(《历阳书事七十韵》)一句就是诗人于此书写望夫的真实意指之所在。妇人望夫,“化为孤石”;诗人望京,望眼欲穿。整首诗中诗人未着一字“望京”或“望故乡”,可是全诗意境紧扣“望”字展开,结合诗人经历,让人对诗人坎坷的命途颇多同情和不平。
全诗用词洗练朴直,声调婉转干净,但寓意深厚悠远,内涵丰富深邃。宋代陈师道的“语虽拙而意工”应是该诗艺术魅力的完美诠释。
点击辑期图标,畅游古诗文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