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唯一“一诗成名”的女诗人,此诗虽平平无奇但却无以替换
在古代文坛上,靠着一首诗成名的文人比比皆是。例如“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的作者林升,我们无法从当代的文献中找出除《题临安邸》之外的其它作品,但且丝毫不妨碍林升名流千古。然而,历史上“一诗成名”的才女却十分罕见。
究其原因,大抵是男权社会女子无权习文。
虽说,我国古代至少有几十位成名的女诗人,但相比于基数庞大的男性诗人群体,这个数量还是太过微不足道了。占据主导地位的,始终是男人。在本就不多的才女中,筛选出符合“一诗成名”这一因素的女子,无疑比较困难。我们今天要讲到的这位才女,便是来自大唐的陈玉兰,历史上唯一一位“一诗成名”的女诗人。
夫戍边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
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
这首《寄夫》便是陈玉兰的成名之作,这是她写给丈夫王驾的相思诗。王驾与陈玉兰这对夫妻声名不显,他们都是身故后成名的诗人。正是因为生前名不见经传,所以史书中对他们的描述基本只有只言片语,连生卒年都语焉不详。
王驾和他的夫人一样,并没有太多作品流传于世,满打满算仅有《雨晴》、《社日》等六首。好在,文学界看重的是作品质量而非数量,这夫妻二人的作品贵在精品,因此即便是在“文人相轻”的文化传承中,人们也愿意给这对夫妇一席之地。
陈玉兰的这首《寄夫》,初读来令人觉得平平无奇,并没有什么出彩之处。那么,这首诗的精妙之处在哪里呢?
整首诗总共有二十八个字,其中,没有应用到生僻字,亦没有华丽的辞藻作修饰。看似平淡,但每一句都蕴含着真情实感。第一句“夫戍边关妾在吴”,说的是夫妻二人两地相隔,丈夫在边疆保家卫国,夫人则留守家中。短短的七个字,已将视野拉高千里,让读者直观地看到夫妻相离的空间距离。
第二句“西风吹妾妾忧夫”,寒风吹在夫人的身上,可妻子却浑然未觉,只是在担忧远在塞外的丈夫。她为何忧心忡忡?以常理度之站在寒风中的人应该感受的是自身的冷暖,可这位妻子却始终在顾虑丈夫的安危。比起自己的情况,她更在乎另一半在边塞是否安康。足见妻子对夫君用情之深切。
第三句“一行书信千行泪”,诠释了何为“纸短情长”。思而不得,这是人生中极大的苦愁。妻子无从排遣这一份苦愁,只能将其化作两行流不光的清泪,以及短短几行的小诗。既是镇守边塞,所以书信往来定有诸多不便,世人只知“洛阳纸贵”,却不知乱世中的家信更加珍贵。正因写信不易,所以妻子才要字字珠玑,每写一个字都要考虑许久才能落笔。
第四句“寒到君边衣到无”,无疑是整首诗的点睛之笔,亦是妻子思念之情的升华。这句诗给读者描绘了这样的画面:妻子在家中寄出寒衣,希望这件冬衣能在边塞飞雪之前寄送到丈夫的身边,就像是在与气候赛跑一样。虽然名为寄寒衣,实则这封信与棉衣里饱含妻子的惦记与担忧。倘若千里之外的丈夫收到了这封家信和厚实的棉衣,估计会深受其感动,再冷的严冬都不足为虑。
时至今日,太平盛世,嫁做人妇的女人已无需为丈夫的安危担忧。现代人很难理解陈玉兰这首诗中的情感,毕竟,这种情况是无法设身处地的类比的。这就是最深切的爱情,它就藏在生活中,无微不至。或许只有女人,才能将这份细腻的情感表现的淋漓尽致,让男人为之侧目。
《唐诗笺注》对此诗的评价极高,认为该作“情到真处,不假雕琢,自成至文,且无一字可易,几于天籁矣”。这首诗已经到了返璞归真的境界,所以不需用修饰词作粉饰,其中的每一个字都融汇了妻子的真情实感,无以替换。至于这首诗究竟是不是“天籁”,恐怕只有收到这封信的丈夫才能体会了。
何曾几时,诗人过度关注诗文的辞藻句式,一度忘记了“情动于中而发语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的初衷。诗词绝不是什么讲究辞藻的华美文字,它最本身的意义便是用来抒情。
陈玉兰的诗,虽读来平淡,却好过那些无病呻吟之作。
参考资料:
【《寄夫》、《唐代女诗人——陈玉兰》】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