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箭竹而得名的“大赤水”——渭华箭峪

邮箱:3125136050@qq.com


箭  峪
作者 邵拉雄
箭峪深处无人居住,水丰林密,松竹茂盛,竹利如箭(箭峪岭山脊多长箭竹,又名竹山)。箭峪岭,海拔2449米,南通商洛,东南通武关,北有崇凝。

箭峪水库 自毓秀华州

明《华州志》载:“机支山(鸡子山)西曰竹峪,即山海经所云竹水之大赤水也”。通志云:“大赤水即竹箭峪,水以其阳多箭竹,而得名箭峪”。
箭峪深约30千米,自古以来,华县(今华州)人和渭南(今临渭区)人同居一峪,共饮一水,土地山林交叉相连,和谐相处。

箭峪风光 渐行渐远摄

箭峪内早先渭、华两县各有十七八户居民,有8条大的沟岔属华县东阳韩良寨几户居民所有。韩良寨向南二里是郭窑,再南二里是侯岩,再南二里是箭峪口属临渭,箭峪口以南是湾子,再南是石嘴,湾子、石嘴属临渭。石嘴在峪口,从此进峪,顺流而上,河东有头岔、二岔。二岔沟口建有箭峪寺,寺院大门面朝河,三间大雄宝殿,南北配有厢房。直到华县解放,箭峪寺保持完好。
箭峪风光 秦纪民摄
1928年渭华起义失败,西线工农革命军由箭峪向秦岭撤退。王芾南在箭峪寺主持会议,部署起义失败后如何继续坚持秘密斗争……
河西第一条沟叫疙丁岔,属华县,是村民杨定分家的。还有关子岔、乌岔,无人居住。再上有夹死岩,住着华县5户居民。再上河两岸有东龙头岔和西龙头岔均属华县,是村民杨西广家的,东西各有2户人家。再上河西有小甘沟,属临渭,有2户人家。大甘沟,属华县,是村民韩文哲家的,住1户人。再上河西有小斜滩、大斜滩,属华县,是村民杨作定家的,有六七户人家,还有斜湾,无人居住。
箭峪风光 秦纪民摄
河东的东龙头岔以上有北观音岔和南观音岔,两岔中间地名叫坪子店,无人居住。河当中有一大潭,清澈碧水,倒映蓝天和青山,打柴人到此歇息,喝口清泉抽袋烟,鼓起勇气再出山。
河西小斜滩和大斜滩中间的磨沟,属临渭,沟口有两户人家。大斜滩往上是蒿坪,属华县,住着3户居民。
箭峪风光 秦纪民摄
河东南观音岔往上路边有个王台子。解放前,住有华县两户居民。南观音岔往上,属华县,是韩良寨白家。往上是虎坪沟,再往上有东沟,是韩良寨堡子的公产。进沟一里是瓦房店,有六七户人家。东沟往上有一条很浅的沟岔叫小湾,无人居住。小湾往上是碾子沟,有人居住。碾子沟往上是郭村坡,郭村坡往上是密岔,密岔距峪口二十里。
箭峪风光 秦纪民摄
1933年刘志丹等人在此隐蔽,沟里住着一位60多岁的老人。听老人说,山外有个打柴的人到这里打听有无红军的人,他不敢讲这里有红军的人。看样子,这个打柴人是找红军的。刘志丹告诉老人说:“那个打柴人再来问时,你就说这个山上还有几个红军的人。”第二天,那个打柴的人又来问,老人才讲了实话。华县地下党负责人宋宗微等人得到消息后,才将刘志丹和红二十六军骨干从密岔沟南窖子营救出山。

箭峪风光 秦纪民摄

渭、华两县地界还有些微妙有趣之处。韩良寨村西有一条长约十里的小沟,沟西属渭南崇凝,西坡早先立有石碑,为渭、华两县之界碑。渭南早期党员,渭华起义骨干成员李凌云,家住箭峪口村。他家有连锅炕,据说盘炕的地方属渭南,盘锅的地方归华县。
1969年修建箭峪水库,在宋斜大队地盘上,筑堤打桩所用土方也完全取用宋斜大队的,两县共同投工投劳。因分水问题,韩良村民王运海(1938年9月16日出生)、东阳村王怀良、侯岩村姚定邦等4人将箭峪内属华县韩良寨的8条较大沟岔绘制成简图,反映到陕西省革命委员会,省革命会批复,由渭南地区革命委员会调解处理。
原文来源:区政协文史资料《毓秀华州》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