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能用的知识,大多都是隐性知识
文章的大意是:人类把知识分为两种,一种是能够用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等表述出来的知识,我们称它为“显性知识”。
而那些难以被语言描述的知识,或者是很个性、很实用,但没有登上大雅之堂的知识,被称为“隐性知识”,比如人们在做事过程中的实践经验、心里感受,这些东西很接地气,但因各种原因没有写在书上,我们称这类知识为“隐性知识”。
现在学校讲的许多课程大都属于显性知识。这种教育体系培养出的人,知识程度比一台二流电脑强不了多少,而人工智能在处理这些显性知识方面的能力了,会远远胜过人类。因此,如果教育的重点继续放在把显性知识传递给下一代上,我们就有麻烦了。
电脑和人工智能没有办法胜任的是隐性知识,比如团队合作、领导能力、倾听能力、跟人打交道的能力等等。这些技能属于“诀窍技能”,而不是“事实技能”。
事实技能在课堂上就能够传授,但是诀窍技能正好相反,它很难衡量,也很难大面积传授,这才是人类真正胜过机器的地方。
以前的隐性知识能够传授下来,是因为当时没有大学,知识的传授靠的是私塾或师徒,师傅不仅言传而且身教,这就使得许多“独门绝技”被一代代流传和继承下来。
现在大学就不一样了,它是一个批量生产知识人的大工厂,所有的人都读一样的书,听一样的课,学的知识也是一样,哪还有什么隐性知识和独门绝技啊。
李翔老师讲的这个观点我深有体会,在中关村创业营里的许多创业者,大都是八五后的年轻人,创业营里的氛围倒是朝气蓬勃,但是,当我深入进去的时候发现,他们说话的词汇几乎差不多,都是书本上那些创业的老词说来说去的,思维的视角和做事的方式也十分雷同,如果是在军营那肯定是优秀品质,部队要求就是整齐划一,但如果是在万众创新的创业营里,这种状态往往是很有害的。
比如说,选择团队或者是合伙人,这是创业者说的最多也是最难解决的问题,书上关于合伙人的论述也不少,什么志同道合、利益共享、股权分配,说的很好听,似乎也很严密,可一旦实施起来,在利益的冰水面前,很快就分崩离析了,当时结盟时的豪情壮志、海誓山盟,公司还没做起来,就成了那一堆PPT当中的一个“屁”了。
我的公司创办至今已经二十五年了,真正一起走到今天的反而不是当年的发小、哥们、相见恨晚的朋友,同宗同姓的亲戚,甚至有着血缘的亲人,反倒是那些萍水相逢,但却有着共同信仰、至情至性而非亲非故的“陌生人”。
我们一起跌跌撞撞走了几十年,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合作中彼此会产生一种依赖、一种安全感,和这样的人在一起,你会觉得心里很踏实有底,碰到困难你也会觉得有个依靠。这些都是无法在书本上写明,或者是用计算机去进行量化计算。
人有一种自私的本能,不太愿意传播隐性知识,比如我自己做了很多年企业,可能有些绝门的经验,我也不想公开写到书里边去,花了巨大的代价换来的一句真谛,你和我非亲非故,为什么要告诉你,而写在书上的东西多是经过加工的,怎么吸引眼球,怎么好看怎么写,有多少是真实的,有多少是杜撰出来的,只有作者心里知道。
所以,现在我不敢小瞧任何人,也许就那么一个其貌不扬的草根,他所具有的那种名不见经传的隐性知识,会一语惊醒梦中人,让你在意想不到的地方走出黑森林,到达光明的彼岸。
都是些心里话和大家分享,今天送给大家的彩蛋是推荐我写的《黄昏亮起一盏灯》这本书。我在写这本书的时候,有幸从许多名人的侧面学到了许多隐性知识,可惜在书中也不能把它全部写出来。
保持一份好心情的成本是很高的,经风祝您好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