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中国印学博物馆(一)
中国印学博物馆是由西泠印社筹建的我国第一座集文献收藏、文物展示、学术交流于一体的印学专业博物馆。馆舍就设在西湖西泠桥东,一占地1300多平方米中西合璧的两层楼内(原杜月笙别墅改建),与西泠印社相连相属。主馆重檐翘角,楼台环廊,绿树浓荫,浓郁的学术氛围和宜人的自然风光相融合,使之成为一座国家级的园林式博物馆。 印学博物馆正门矗立着一尊4.2米高的汉白玉龙钮巨印,印侧边款为赵朴初社长题写的“中国印学博物馆”馆名。
不久,杜月笙便相中了西泠桥畔、孤山脚下的这块“风水宝地”和内中的一幢别墅。买下并改建成了美轮美奂的杜庄,雅号“寂庵”。寂庵建筑面积有330平方米,高敞厅室,宽大走廊,中式屋顶,木质门窗,雕饰精细,屋数为外二内三,较为独特。
他还从上海运来了大批贵重家具,夏天用的沙发套子,都是用台湾竹席制作,床则一律用席梦思垫,内部陈设极尽奢华。杜庄还是杜月笙用来笼络讨好达官贵人的场所。他不仅经常往此地运送上海的吃、穿用品,还常派沪上的中、西厨师来此为客人服务,故杜庄整日门庭若市,灯红酒绿,好似一座销金窝。这与杜月笙当初起的寂庵之名颇不相称,名实不符。
1949年4月杜月笙赴香港,1951年病逝。解放后,杜庄收归国有,拆去围墙,曾作为干部宿舍,浙江省第一任省长沙文汉曾居于此。后又划拨给文化部门使用。之后杜庄在原宅基地上拆除重建,保持其飞檐翘角、高堂华屋的风格,并增建了亭阁、连廊等建筑,与西泠印社浑然一体,与湖光山色相容无间,正式辟为—座国家级的博物馆——中国印学博物馆。
印学博物馆大门,匾额为赵朴初题写。
时任西泠印社副社长、杭州市文化局局长的胡效琦曾著文回忆,中国印学博物馆的第一笔筹建款项,就是在赵朴初社长的关心下,由国家计委下拨到西泠印社的。在筹备建馆的工作中,文物的征集工作艰巨而紧迫,国家文物局给予了极大的帮助。在具体的工作中,有两部分人功不可没。首先是为了征集文物四处奔走的印社社员和员工们,如今参观者在展馆里看到的许多珍贵展品,都倾注了他们的心血和汗水。其次是为印学博物馆捐赠藏品的海内外社员和各界热心人士。
为征集展品,中国印学博物馆发出了展品征集启事,海内外社员和各界热心人士纷纷响应。其中,西泠印社理事杨鲁安捐赠了古铜印、钱币、铜器、拓本、甲骨片等共224件;时为西泠印社名誉理事的日本篆刻界泰斗小林斗盦捐赠了战国、齐陶文50件,日本社员菅原石庐捐赠了邺城古陶文50件,日本社员中岛蓝川捐赠了藏传铁印50方,日本社员川合东皋捐赠了珍贵印谱52本,著名画家范曾捐赠了宋元押印50方,社员孙家潭捐赠了古铜印、元押23方,西泠印社副社长刘江捐赠了陶印、瓜蒂印、古陶片等13方,童衍方、林近、林乾良、杨广泰、梁章凯、方广强、陈东之、松仓晴海、今成清泉等都先后捐赠珍藏……2006年以来,西泠印社社员再次向中国印学博物馆捐赠社员作品100余件,丰富印博馆藏,为印博对外文化交流提供保障。
一楼是将近300平方米的历代玺印厅,由以下几部分主题展示构成:
(3)陈列秦汉印。秦代玺印的文字、钮式趋向统一。各级官爵印的质料、形制都有着严格的规范,缪篆成为汉印的专用书体,由此形成绵延800年的秦汉印系。展品可分为秦汉官印、汉私印、魏晋南北朝官印三部分。(4)唐宋元以来官私印的新样式。隋代变革旧制,官印形制增大并一律铸作朱文,印文用圆活疏朗的小篆;唐宋出现了楷书官私印;元代流行花押;明清官印形式则走向了刻板。
中国印章的早期形态,源与新石器时代的陶拍。制陶过程中,人们为了在器物上拍印纹饰,采用了固定的陶拍(陶印模),以提高效率。后出现文字印模,以标志生产的地方和陶工的姓名。陶拍有柄、有穿、有纹饰或文字,在陶器上连接压抑使用,已具有印章基本的外形和功能了。
形象生动活泼的图形印
图形印又称肖形印、象形印,是古玺印的一种类别,主要以图形为表现内容,其雏形最早出现于西周之际,春秋战国以后,随着玺印在社会生活中用途的进一步扩大,图形印也渐进入蓬勃发展的阶段。战国时期的图形印,铸造工艺精巧,图像朴拙、洗练、传神,具有特殊的艺术魅力,其功用当与敬神、辟邪、祥瑞或佩戴赏玩有关。至汉代,图形印的发展达到了高峰。不仅数量多,且钮式变化也比前期多样。表现内容十分丰富。形象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思想意识和社会风尚。
形制多样,内容丰富的成语印。
成语印是私印的一种,内容分箴言和吉语二部分。箴言印主要流行于战国,吉语印则见于战国、秦、汉各个时期,其性质变化多样,内容所涉广泛,在当时,既是人们随身佩带的饰品,又蕴涵着寄托理想和社会观念的意义。
秦汉印系的确立和绵延。秦代推行“书同文”的政令,玺印文字、钮式趋向统一。与中央集权封建政治相适应的官印制度开始建立,至西汉臻于完备。各级官爵印的质料、形制确立了严格的规范,缪篆成为印章的专用书体,由此形成绵延近八百年的秦汉印系。
秦统一六国以后,印章的形制和文字渐走向规整,开始确立比较完整的印章体系。这一时期的官印制作颁发同意由掌管符玺的官署执行,各种钮制、质料、形制、印绶均有严格的规范,且与“玺”、“印”、“章”三种称名相对应,成为等级的标志。秦代官印,有边栏,有界格,文字结体紧敛,笔形于方折中多带有秦小篆自然圆活的特点。汉初沿袭秦制,西汉中期以后,官印文字渐趋方正,结构紧密,布局饱满,已无界格。缪篆的形式至此形成,并一直为玺印制作者所沿用。
讲究形式、制作谨严的汉代官私印。
玺印发展至汉代,各种形式已臻完备并出现制作上的高潮。官私印钮式多样,形制十分精美。文字属缪篆系统,布局讲究平稳协调,具有端庄淳厚的特点。东汉官印初期承西汉法,中期以后文字渐受隶书的影响,笔形多取转角方折之势,结构更趋平正。私印形式自由不拘,流行玉印和鸟虫书印,风格华美精丽,极富艺术魅力。这一时期封泥遗存十分丰富。
趋向粗放的魏晋南北朝官印
魏晋南北朝社会急剧动荡,遗留下来的大多为武职官印。其官印体制虽仍规模两汉,但各朝颇不相同。两晋官印文字因受汉字书体向楷书演化的影响,笔形结构有渐趋草率,简化的倾向。南北朝官印凿刻仓卒,印文风格先后出现细劲猛利和粗犷结密的新变化。十六国后赵的钮制自成系统,北朝龟钮体态雄强,雕镂较有特色。此期中原朝廷颁给少数民族的官印,钮制当与不同的族别有关。
唐宋元的私印与押记
唐宋以来,因社会环境因素的转化,私印的凭信功用有了新的扩展,一度衰落的私印呈复兴的趋势,并出现与官印不同的演变走向。部分私印作为鉴藏印,于唐代就在书画上使用,而渐开风气的宋元文人名号,斋室印和闲章,在扩大印章表现形式和内容的同时,也为其后文人篆刻的形成准备了条件。此期最具特色的是宋元大量楷书押记的铸造。
明清官印主要因袭金元形制风格,边栏宽厚,布局更为结密,明代出现长形的关防印,为清代官印所沿用。清代官印用满汉两种文字对照,印文形制有严格的规范,艺术的意趣明显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