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净慈寺(四)释迦殿、观音殿
净慈寺最早叫“慧日永明院”,是五代十国时期后周显德元年(954年)吴越王钱谬为永明禅师所建。永明(904-975年)本姓王,名延寿,字冲元。自幼信佛。永明禅师佛学造诣很高,著作甚丰,主持杭州灵隐寺、六合塔的修建,并创建净慈寺,成为净慈寺的开山祖师。今北京香山碧云寺罗汉堂也供奉着永明禅师像。
北宋时,净慈寺名僧接踵,大德辈出,有的成为佛教禅宗一代宗师。宋初有“两寿”,即延寿和洪寿,均师法于德韶,兴教于南屏,其佛学教观盛行于当时。继“两寿”之后,又有圆照宗本和大通善本相继住持净慈寺,世称之为“大小本”。他们都曾遍访名山,弘扬禅宗佛法,而且都先后成为北宋京都开封的高僧。宋神宗曾赞圆照宗本为“真福慧僧”、“僧中宝”,要他“方兴禅宗,宜善开导”。大通善本为汉董仲舒后裔,也被尊为“大通师”。正是由于这些高僧住持,才使“名蓝有光”;受到宋王朝的重视。北宋统一中国后,宋太宗于太平兴国二年(977年)赐慧日永明院为“寿宁禅院”,并重加修葺。
翌年(978年),吴越王钱弘俶听从延寿禅师遗嘱,“上表入宋,尽献十三州之地”。后人评钱弘俶之举时称:“重民轻土,舍别归总,用师之劝谕也“(《大明统志》)。由此,朝廷对净慈寺格外青眼相待。天禧二年(1018年),宋真宗曾特赐寿宁禅院铜毗卢迦佛像等。从此,诸多达官名流纷纷与佛门弟子结为方外之交。
翌年(978年),吴越王钱弘俶听从延寿禅师遗嘱,“上表入宋,尽献十三州之地”。后人评钱弘俶之举时称:“重民轻土,舍别归总,用师之劝谕也“(《大明统志》)。由此,朝廷对净慈寺格外青眼相待。天禧二年(1018年),宋真宗曾特赐寿宁禅院铜毗卢迦佛像等。从此,诸多达官名流纷纷与佛门弟子结为方外之交。
延寿禅师所著《心赋》由吴越王钱弘俶之子钱惟善撰序。延寿弟子法涌在校《宗镜录》时,就由尚书郎中杨杰为序。历代杭郡州官大多与寿宁院僧人往来莫逆,互相唱和,参佛论经,甚至蹉商政事。如雷峰慧才法师逝世后,时为杭州知府的赵抃(即赵阅道)在寿宁禅院见其壁间画像,不禁黯然神伤,他题诗云:白鹤丛林古梵宫,壁间留像见真风。忆师去岁雷峰别,只似南柯一梦中。
圆照宗本原在苏州住持瑞光寺,经杭州二任郡守陈襄、苏轼相邀,最后经上疏奏准才来杭住持寿宁院。苏轼治杭时,对佛门好友至为关切,曾抱病探访圆照宗本,并和大通善本长老,楚明宝印(后为该寺十三代住持)、法涌(延寿弟子)、臻谦(即梵臻法师)等“参请最契”,还常在一起商谈竣湖救荒善策。他曾请法涌进京“继扬宗法”。熙宁五年(1072年),臻谦由朝廷诏命居寿宁院,苏轼“以师敬事之”,相交甚厚;苏轼元祐时第二次来杭任知州,闻臻谦已逝,不胜伤感。在《东坡志林》中,苏轼对这些僧人都各有评价,对圆照特别推崇,称其为“志行若卓,教法通洽,昼夜行道二十余年,自辨才归寂,道俗皆宗之”。所说之辨才,即上天竺寺住持元净,也是寿宁院第十八代住持。他和赵抃、苏轼以及诗僧道潜(即参寥子)等均曾反对王安石变法,受过牵连和迫害。
释迦殿有二个匾额“释迦殿”、“巍魏宝相”。
圆照宗本原在苏州住持瑞光寺,经杭州二任郡守陈襄、苏轼相邀,最后经上疏奏准才来杭住持寿宁院。苏轼治杭时,对佛门好友至为关切,曾抱病探访圆照宗本,并和大通善本长老,楚明宝印(后为该寺十三代住持)、法涌(延寿弟子)、臻谦(即梵臻法师)等“参请最契”,还常在一起商谈竣湖救荒善策。他曾请法涌进京“继扬宗法”。熙宁五年(1072年),臻谦由朝廷诏命居寿宁院,苏轼“以师敬事之”,相交甚厚;苏轼元祐时第二次来杭任知州,闻臻谦已逝,不胜伤感。在《东坡志林》中,苏轼对这些僧人都各有评价,对圆照特别推崇,称其为“志行若卓,教法通洽,昼夜行道二十余年,自辨才归寂,道俗皆宗之”。所说之辨才,即上天竺寺住持元净,也是寿宁院第十八代住持。他和赵抃、苏轼以及诗僧道潜(即参寥子)等均曾反对王安石变法,受过牵连和迫害。
释迦殿有二个匾额“释迦殿”、“巍魏宝相”。
在净慈寺后院,还保存着宋代高僧如净禅师墓塔。
南宋嘉定年间,曹洞宗第十三代祖如净曾两度来杭住净慈寺。如净原在雪窦寺出家,从智鉴学法,为杭州高僧歇清了再传弟子,他浪迹江湖二十余年,于南宋嘉定三年(1210年)受法,住持建康清凉寺,后迁台州瑞岩净土寺、杭州净慈寺,又转定海瑞岩寺,再住净慈寺,于宝庆元年(1225年)住天童寺。如净参学临济,得法于曹洞,成为一代宗匠。日本僧人永平道元最后得如净授法,回国后创曹洞宗,奉如净为日本曹洞宗祖师。如净圆寂后归葬南屏,至今净慈寺仍保留有如净墓塔,被日僧奉为祖塔。
所以1984年,日本曹洞宗大本山永平寺为报答祖庭恩德,捐赠3千万日元,由杭州制氧机厂铸造了与明代大小相同的铜钟,作为中日友好交流的纪念。
庆元府(今浙江宁波)天童长翁如净禅师,雪窦智鉴禅师之法嗣,俗姓俞,明州(今浙江宁波)苇江人。南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出生。如净禅师少时出家,一度勤习经论。十九岁开始游方,后投雪窦山足庵智鉴禅师座下参学。雪窦智鉴禅师是青原系长芦清了禅师之法孙。初自芙蓉山至明州雪窦山谒智监禅师,相侍十五年。宁宗嘉定三年(一二一○)受请住建康府清凉寺。迁台州瑞岩寺、临安府净慈寺、庆元府瑞岩寺,再住净慈寺。晚受诏住庆元府天童山景德寺。为青原下十六世,雪窦智监禅师法嗣。约卒于理宗宝庆间,行脚四十余年,卒年六十六。如净禅师一生六坐道场,却很少有对徒众讲到自己的秉承、法脉。因此,有人特地请问此事。如净禅师道“待我涅槃堂拈出。”
如净禅师强调以坐禅为修禅方法,主张以心传心,见心成佛,被尊为曹洞宗第十三代祖。嘉定十六年,日本名僧道元来华,师事如净,得曹洞宗旨而归,归国后创立日本曹洞宗,奉如净为始祖。如净生前曾两度住持净慈寺,圆寂后亦葬于净慈,至今墓塔犹存。
南宋嘉定年间,曹洞宗第十三代祖如净曾两度来杭住净慈寺。如净原在雪窦寺出家,从智鉴学法,为杭州高僧歇清了再传弟子,他浪迹江湖二十余年,于南宋嘉定三年(1210年)受法,住持建康清凉寺,后迁台州瑞岩净土寺、杭州净慈寺,又转定海瑞岩寺,再住净慈寺,于宝庆元年(1225年)住天童寺。如净参学临济,得法于曹洞,成为一代宗匠。日本僧人永平道元最后得如净授法,回国后创曹洞宗,奉如净为日本曹洞宗祖师。如净圆寂后归葬南屏,至今净慈寺仍保留有如净墓塔,被日僧奉为祖塔。
所以1984年,日本曹洞宗大本山永平寺为报答祖庭恩德,捐赠3千万日元,由杭州制氧机厂铸造了与明代大小相同的铜钟,作为中日友好交流的纪念。
庆元府(今浙江宁波)天童长翁如净禅师,雪窦智鉴禅师之法嗣,俗姓俞,明州(今浙江宁波)苇江人。南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出生。如净禅师少时出家,一度勤习经论。十九岁开始游方,后投雪窦山足庵智鉴禅师座下参学。雪窦智鉴禅师是青原系长芦清了禅师之法孙。初自芙蓉山至明州雪窦山谒智监禅师,相侍十五年。宁宗嘉定三年(一二一○)受请住建康府清凉寺。迁台州瑞岩寺、临安府净慈寺、庆元府瑞岩寺,再住净慈寺。晚受诏住庆元府天童山景德寺。为青原下十六世,雪窦智监禅师法嗣。约卒于理宗宝庆间,行脚四十余年,卒年六十六。如净禅师一生六坐道场,却很少有对徒众讲到自己的秉承、法脉。因此,有人特地请问此事。如净禅师道“待我涅槃堂拈出。”
如净禅师强调以坐禅为修禅方法,主张以心传心,见心成佛,被尊为曹洞宗第十三代祖。嘉定十六年,日本名僧道元来华,师事如净,得曹洞宗旨而归,归国后创立日本曹洞宗,奉如净为始祖。如净生前曾两度住持净慈寺,圆寂后亦葬于净慈,至今墓塔犹存。
据说,观音菩萨成道之前是古代妙庄王的三女儿妙善公主,因矢志出家修行屡受父王加害。后来妙庄王病了,她挖下自己的双眼,砍下自己的双手,制成药给父亲吃,使父病痊愈。妙庄王十分感动,为了纪念自己的女儿,让工匠塑一个全手全眼观音像,但工匠听错了,塑了一个“千手千眼观音像”,这便是“千手千眼观世音”的来历。
观音殿后面这座石观音像也有一段非常灵异的故事,净寺远近很多香客都是为了朝拜她而来。解放前杭州有一位清朝将军后代,姓许,住在有假山亭台的花园里。有一次,女主人连续三天梦见白衣观音,告诉她:“我在你家地下许多年了,你们是行善人家,希望将我从地下请出,造福世人。”于是女主人雇工来挖掘,果然见地下有许多菩萨,除石观音外还有数十尊石雕菩萨。这些菩萨后来被送往杭州严官巷的东岳庙里。
又经数年,当时城里有一家绸厂的女主人,身患重病,医治无效,快要死了。此时来了一白衣女子说能医治,取一碗清水来,口中念念有词,命病人喝下。才一会儿功夫病人就能坐站起来了,刚想感谢白衣女子,但见她突然走了。病人忙唤她的儿子追随白衣女人看她住哪里,一直追到了东岳庙,进去看看,四下里无人,只见许多的石菩萨堆在墙边,便回去告诉他的母亲,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许多善男信女纷纷成群结队三跪一拜地赶来了。后来,许家老少都皈依佛门,把石菩萨请到净寺供大家膜拜。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