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秦代篆书
《中国美术报》 第221期 美育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其中之一就是“书同文”。对当时的文字进行规范和整理,颁行一种新的书体,即小篆书体。小篆作为秦代的官方的标准书体,主要具有纪功刻石、官方诏书、印章等多种功能形式。
秦代小篆除了少数秦刻石,更多是以金文的形式存在,主要刻于诏版、权量、钱币等金器。
秦始皇为了统一度量衡,向全国颁发了一篇诏书,这篇诏书主要用三种形式向下传达和普及,要么熔铸在权、量(权即秤锤,量即量器)上,要么刻凿在上面,这两种叫做《秦诏权量铭》。更多的一种则是将诏文刻在一片片薄薄的铜片上颁发到全国各地,这种称作《秦诏版》。秦诏铭文少了严肃性,更多地追求文字的可读性和实用性,这也导致了书法风格上没有秦刻石的工整与标准特点,点画活泼率意,字形多变,章法也错落有致,总体表现出一派生拙直率的天机之趣。秦朝小篆书法还应用在秦币文字中,当时钱币上通常有“半两”二字,因此通常称为“半两”钱。其文字简洁质朴、方正平直,比秦诏铭文显得端庄稳重。此外,秦代金文还散见于印章、兵器、铁器等多种载体,但总体风格与诏版铭文相类似。
秦代陶文
秦代陶器也刻画着众多的小篆文字。印陶文字往往是制陶工匠在未经烧制的陶坯上打上戳记或者刻画文字,其内容反映了当时制陶业的真实情况。如1977年,陕西凤翔高庄秦墓出土过一件陶缶,其文字风格与诏版十分类似,笔道瘦硬,变化多姿,甚至有些刻画粗狂草率,已经出现隶书的端倪。秦代陶量上也出现了诏文,如山东邹城出土的“始皇诏陶量”,工匠们将整篇诏文制作成若干印章,连续钤盖,这样就形成了一篇完整的诏文。这种铭文总体风格相比较铜器中的诏版铭文更加规范和严谨。此外,战国后期秦代瓦当上也开始出现了一些圆形的纹饰,内容多为吉祥语,文字风格趋向一种装饰化效果,这种铭文篆书也可视为汉代装饰类篆书的滥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