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氏乐善堂三修族谱》(波浪崔氏源流记)

人之有初犹木之根 水之源也 吾中华汉族各氏乃炎黄之孙 龙的传人在中华众族的茫茫林海之中 吾崔氏一脉亦有最悠久的宏伟历史 而国有国史 县有县志 家有族谱 乃是吾中国宗法社会历史的三大支柱国有历史以载盛衰兴亡 地方有志 以记风物人事 家有族谱 以稽宗亲流源 而吾人类为万物之灵 为子孙後代辛勤劳作了一生 死後又为何不能名立宗谱永世不忘 传家之久远乎尔身为人子 留守祖业 必须孝敬双亲 尊老爱幼 为家之传宗接代 岂能不慎宗追远了解家庭的历史根源


  双亲生吾者为家庭延续香火 本有千秋之同源 虽说百世而不宜 若尔不理世系必然难定谱系又何以继承先人而垂以後坤 考吾祖始先祖 系为炎帝神农氏後裔 为姜太公之孙命氏姜太公吕尚有子丁公
嫡长子季子公 本该为西周齐国的第三代君主 在周康王时期 季子公让国於其弟叔乙国号乙公得食采於山东崔邑 其後世子孙便以邑为氏 逐渐形成崔氏 吾氏之根源出於姜姓吕氏 始祖为季子之子穆伯 又名崔邑 邑生沃 沃生野 野生焕焕生岚 岚生都 都生龙龙生夭他们都是齐国的卿大夫 直到延至九世祖杼公为齐正卿 据姜吕姓崔氏宗谱之记载 崔杼因足智多谋 为齐惠公献计献策屡建功勋 深受齐惠公的器重 但是 他却招致高国的两大贵族的嫉恨等齐惠公死後 高国两大贵族司机报复蒋杼公逐出齐国 流落卫国生良直到齐灵公当政其才被从卫国召回 官拜卿大夫 辅佐灵公 其後废弃庄公 新立景公 被封为右相 名声大振其经过志士 争霸春秋因左相庆丰谋权专政 百计而害之 逼迫幼子明公逃之鲁国 默不作声吾族之世系延至二十世祖意如公 其乃山东武城之商人 因救皇後有功官拜秦朝大夫封东莱侯 其生有二子 长子崔业 字伯基 次子崔绩字仲牟 伯基分居清河 在刘邦建立西汉的岁月里 其屡建功勋 被继续封为东莱侯官复父职 其被後世称为清河郡始祖 其子昱官至太常封为信侯 孙绍官拜襄国太守 封为穆王 曾孙雅为光禄勋 嗣封为侯 玄孙忠为扬州刺史五世孙泰为散骑常待六世孙恪为丞相司直 泰之次子景 字子成 汉时封淮阳太守 恪子殷为郡功曹其生有七子立东 南 西 北 中五祖房为南租房寓公之玄孙林 字德儒 三国时为魏司空 封安阳孝侯 林曾孙悦 前赵司徒 左常史 又封关内侯悦三子湛後卫东平府谘议参军湛之子颛为郢州刺史 颛之子蔚 居荥阳 为荥州刺史 号郑州崔氏 蔚三子或 居许州鄢陵 封许州刺史後代繁衍成许州鄢陵房


  景之子挺字子建 官拜清河刺史 封孝侯 挺长子权 官拜破虏将军称清河大房 权长子济 字符先 谏议大夫 其十世孙旷 为乐陵太守 後裔号称乐陵崔氏 挺次子密 居清河 称清河二房密次子琰 字季洼官拜魏尚书 琰长子之玄孙湮 为清翼两州刺史 湮之子灵和 为南朝宋员外散
骑常待灵和之长子休 为後魏殿中尚书 称清河大房 灵和之次子寅为後魏太子舍人 官拜安乐郡太守 称清河小房 琰次子钦公之曾孙琼 为後燕车骑史 琼长子辑 居清河南宋官拜泰山太守号青州房


  意如公之次子崔仲牟 西汉时居涿郡安平 东汉本初元年置博陵郡 後称博陵安平房其子融乃博陵之文生 融生石 为博陵官吏 石生寂 乃博陵官吏 寂生钦 为博陵之文生 钦生朝 字寅生为博陵安平房之六世祖 居涿郡安平西汉时为幽州从事谏刺史 官拜待御史 其长子偌 因文弱而难仕 为安平之文绅 朝次子舒 字服之 西汉时官拜四郡太守 所在又能名舒长子法为东汉大司空 舒次子篆 字子亥 东汉时为郡文学 以名经征 指公车 举为步兵校尉 也为著名的文学家 篆之子毅 投考甲科而被取为乙科之士 选为博陵文科吏 其满腹经纶无用武之地在愤恨和极度的怒气中急瞎了双目 最终因眼疾而不得不隐身安平而不仕毅生
 字亭伯 其十三岁能通诗 易 春秋 他博学有伟才 精通古今训诂百家之言 善著文为东汉文学家经学家 子瑗字子玉 其早孤 锐志好学 尽能传其父业 东汉为文学家 书法家 瑗长子盘为博陵之官吏 安平绅士家 其子烈 历位郡太守 九卿 後得为司徒迁太尉 盘之孙钧 居涿郡安平其初任虎喷中郎将西河太守等职也


  瑗次子
 安平房十二世祖 居涿郡安平房 其少沈静 好典籍父卒隐身墓侧服克 三公并避 为东汉政治家 史学家 政论家 论曰 崔氏世有美才 兼以沈论典籍 逐为儒家文林  瑗随先尽心於贵戚 而能终之於居正 则其归旨异夫进趣者乎 李固 高杰之士也 与瑗邻郡奉旨以接好由此知杜桥之劾殆其过亦 之论政言当世理乱 虽晁错之徒 不能过亦 赞曰 崔为文宗 世蝉雕龙 建新耻杰 催志求容 永亦长岑 干了之明不有直到 曷取泥沈 瑗不言禄 亦离冕辱 子真待论 感起昏俗


  寔
生皓 为安平管吏 博陵文科吏 皓生质 为博陵文官吏 质生洪字良伯 居博陵安平武帝时为治书御史 转上书左丞 选吏部尚书 举用甄明 後封为大司农 洪生廓 为博陵郡官吏 安平之文绅 廓生赞 为博陵文郡吏 安平之文绅赞生懿为博陵之官吏 安平之文绅 其生有八子分为六房 而吾祖行三格公也


  斯吾博陵三房凡可为光谱牒者 不计远之远深之深也 宗分派别世远而不丢失者 谱至格公而下为博陵三房之遗派 固根深且远亦 下至隋唐宋元经数朝历代 光炳青史 代无伟人也考吾族根源历历可据 承其年代派衍如珠之串 如蝉之联 不惟震惊世裔 十足赫耀千古矣


  明成化十七年崔禹 崔谦等诸公创修族谱 初封堂号 新立集市 始建宗祠 奉仲祥公为始祖盖世旁系一次删书 断自唐宋 虽前有典故而不录用之意 言吾族接山东省兖邑府博陵三戟堂之後裔族谱仲祥公位下载 仲祥 元末明初人 居住山东省兖邑府 喜鹊窝 老鹳巷 因元代朝纲不振 庶民流离失所 吾祖恐遭乱而失谱系 便在元英宗治至元年 遂去危而安就 有仲祥公兄弟三人背井离乡徙居於安徽省 凤阳府 怀远县 梅家桥 陈村弯朱翁处就养 占籍吉水为家焉 娶朱氏育子五 坟葬梅家桥朱林寺旁 其长子彦清 三子彦政四子彦明 五子彦唐居住梅家桥崔台子元至正十一年辛卯 惟次子彦诚公独自迁於
阳河波浪沟之北岸买田建宅开垦近百亩良田 从此家居於此焉 其娶育子二 共生九孙 因明成祖办保甲之令甚严 而吾族在大新集只有九户 难成一保在永乐十七年己亥便议立九人後分为十户编为一保民籍 此外 有五家迁往菜园西耿庄 今土楼 居住 至此吾崔氏一里十户就立於此焉而广祖之长子明公为吾族之长孙 命立为十份之十祖也 更意味着三 十本同亲 十份长房根而四十八太祖聚公 从明成祖丁酉年起兵 八年从军北征洪熙元年乙巳累迁左军都督佥事 是年冬 战死於昌江 故新立乐善堂号 族祀忠议祠


  吾族始迁祖业落陈村迄今有五百余年子孙昌盛 瓜瓞绵延主要徙居於怀远 宿县 灵璧之三县也由於社会更迭 沧桑巨变 播迁流寓 谱系流传已久 族内恐乱 便在明成化十七年辛丑由崔禹 崔谦两人为首及每份成员崔
 崔钦 崔愁 崔禄 崔文 崔盘 崔斗 崔耿 崔年 崔应 崔吴崔锦乐 崔端 崔房 崔绩崔昌等诸公创修宗谱以来 後经多次续修 使吾族谱系上下贯通 并立世语 以利後世矣


  清乾隆四年己未在大新集忠议祠第二次修谱并续编世语二十代及始祖仲祥公至七世大字辈的序文世系表 关於修谱成员没有详细考记 也是吾族第二次修谱之严重损失


  时至道光三十年庚戌也是各姓氏续修整谱的最高峰时期由於吾乐善堂古谱破旧 年久代远 惟恐有失系之可能发生 连之老宗祠也面临倒塌之危 吾族父老传集各族入祠 定立续订世系 公立世语族谱有难遂续房谱 听各为谋 第不可更乱世系 以免异同 为建宗祠 於八份人才争议最终由西桥口贵清公出面调解方可成功也


  关於三门崔家不愿参与修祠续谱 要自立派系 故得世语 十甲皆亲派三门自异宗
谱入宗祠南墙後为门後崔焉吾氏祖辈为教育子孙後裔在以後修谱大业之中 不要出现有三门崔同样之话柄 更有利於後世对本族之修谱畅通 使吾乐善堂之族谱能完好无损的世代相传下去也是吾族祖上所有修谱成员之唯一愿望


                       乐善堂三修族谱阖族奉敬

(原载蚌埠崔广文博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