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腾驰//甜甜杆

甜    甜    杆(散文)

·马腾驰

儿时,在老家大张寨,人们把已结了玉米棒子,但玉米捧子还未完全成熟,能拿来嚼着吃的玉米杆叫甜甜杆。

每到秋天,我们这些娃娃们就高兴,就快乐开了,噫嗬哟,可以吃上甜甜杆啦!那时,我们是把甜甜杆当甘蔗吃的,现在想起来那个醉人的甜味,嘴里就有口水在泛动。

甘蔗,我们在县城的街道上见过,一捆一捆地堆在墙边卖,那甘蔗的梢头,带着一圈短小直立着的叶子,颜色像干了的玉米叶子。年龄小的我就想了,这甘蔗在南方是怎么长的?是像种玉米一样,一行一行种的,还是像种麦子一样把种子撒到地里,再用犁揭了,把种子埋到土里去?这深紫色,长得粗壮直挺的甘蔗,有我们的甜甜杆甜么?看是看了,想是想了,但从来没吃过,原因不说大家都知道:家里日子苦焦,哪里有闲钱给娃们买甘蔗吃!

我倒是在我的作文里写过“口吃甘蔗节节甜”这样的句子。这句话,我也不知道是从哪本书上看到的,就用在了作文里。那篇作文,像我平时的作文一样,被语文老师拿到作文课堂上,当范文去讲读。

老师在全班同学面前说,这篇作文主题鲜明,结构紧凑,语言流畅,善于用俗语、歇后语,行文活泼可爱,等等,老师说了好多表扬我的话。他还以我作文中“口吃甘蔗节节甜”和其它的语句举证,对我进行了一番夸奖。夸奖是夸奖,但我真不晓得,吃甘蔗是不是“节节甜”,我只知道,甜甜杆靠近地面的下半部分甜,越往上味道越寡淡,到了顶部,如同咀嚼棉花套子一般,没有一点味道。

甜甜杆,对于在农村长大的我,是再也熟悉不过了的。一进入秋季,村子外如青纱帐一样的玉米地,一眼望不到头,这玉米地,就成了我们这些娃娃们的乐园。钻入玉米地里藏猫猫。去自己知道的位置,看那蹩出来的小小杏树长高了没有?还要到不远处,看长出的西瓜苗,蔓儿扯长了没有?挑甜甜杆吃,是我们最快活,最高兴的一件事,那也是躲过大人,在玉米地里偷着吃的,大人们怕娃娃糟踏了快要成熟的庄稼。

成片成片的玉米地,不是每一根玉米杆,都可以当甜甜杆吃。挑甜甜杆,那是有技巧,有门道的。已练就一双火眼金睛的我们,挑甜甜杆很少失手过。

最好的甜甜杆,是没有结玉米棒子的玉米杆,我们叫它“荒杆子”,它光长了杆子,没有出过力,营养全在杆子上,当然甜了。其次,是挑只结了一个玉米棒子的玉米杆,玉米棒子越小越好,越小,它出的力就越小,比结了两、三个玉米棒子的玉米杆要甜。这两种甜甜杆,还要看挨近地面的下半截是否发红,越红越甜,若能找到红得发紫发黑的,那就是甜甜杆中的上上品了!

找到这种甜甜杆,我们会毫不犹豫地顺着地面,咔地一下子把它扳断。这咔地一声响,我们就能判断出它是几极的甜度。声音越脆,越响亮,它的硬度就越大,甜度就越高。没问题,这根扳断的甜甜杆,是那种顶级的甜!

把已扳倒的甜甜杆,手抓住断裂处,刷地一下子提起来,连接不多的外皮,不费劲地就分离开了。拿起甜甜杆,把上边的玉米叶子全部剥掉,光溜溜,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一根甜甜杆,就可以开吃啦。

从根部开始,像咬甘蔗皮一样,把它的外皮,转着圈儿撕咬开。这根顶级甜的甜甜杆,撕咬下来的外皮,放在嘴里嚼一嚼,咂一咂,噫嗨,真甜啊,外皮都这么甜,内瓤更是没得说,咔嚓咬一口,咯嘣咯嘣地嚼着,如蜜一样甜的糖汁顺着喉腔下肚,哗地一下子,人跟着就神清气爽起来,全身舒坦轻快得能飞起来。这时,在密不透风的玉米地里,也感觉不到憋闷,感觉不到沤热了。嘻嘻,甜甜杆那个难以言说的甜呀,真是太好了,太美妙了。

说那时的甜甜杆甜,是不是夸大了?是不是做秀了?没有夸大,一点也没有做秀!在那个缺衣短食的年代,吃的是杂粮,有时连杂粮都断顿,营养跟不上,体内所需的糖分跟不上,正在长身体的娃娃们就更显得馋,对甜的东西,就显得特别地需要,特别地敏感了。稍微给一点甜蜜的糖,味蕾就会做出强烈反应,就会十二分地活跃起来。你说,那时的甜甜杆,能不甜到心里,能让人忘记吗?

下午放学后,星期天,我们这些娃娃们到地里去给猪、羊弄草,看到地里开的野花,结的野果,都要摘下来放在嘴里尝一尝。一朵朵花、一颗颗果子——凡是甜的东西,就采摘下来,放进嘴去吮,去吃。苦的东西尝了一口,呸地一声唾了,以后再也不会去碰它。对野花、野果,我们最直接最原始的辨别方法就是:甜的东西肯定没毒。苦的东西,一定有毒,越苦,毒性越大。

紫红色的地黄花儿,长长如细喇叭一样,咂在嘴里,有丝丝缕缕的甜味。黑果果儿(龙葵),酸酸甜甜的,滋味非同一般。还有其它甜的能吃的东西,我们会满地里找着吃。

玩伴们都知道,猫眼儿(中药甘遂)毒性大,有撒拐(调皮捣乱)的玩伴,把猫儿眼掰断后流出的白汁儿,猛地抹在同伴的嘴唇上,蜇得同伴吱里哇啦地喊叫着。

还有被大人们称为“碎瞎熊”(小坏蛋)的大一点的男娃,给比他小,不懂事的男娃说,把猫眼儿水水抹到你牛牛上,那水水祛毒消炎呢。不懂事的小男娃抹了,到了晚上,牛牛肿胀得老大。小男娃家的大人找到“碎瞎熊”家里去,“碎瞎熊”家的大人,对人家赔不尽的不是,道不完的歉,并急切地问,不行去医疗站给娃看看?来人走后,“碎瞎熊”被他家大人连打带骂,狠狠地收拾了一顿,此事才算了结。

长大了,仍难忘儿时吃的甜甜杆。仍难忘在野地里找甜的花儿、甜的果子吃时,那一幕幕自在快乐的场景。难忘那些年发生的那些有趣儿的往事。

记得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们几个人相约去逛杨凌农高会,那时,还没有现在漂亮的展馆,全国许多参会单位,在路两旁搭着棚子做宣传。街道上人挤人,满街是拿着甘蔗吃的跟会人,当时我就笑了,这么多人爱吃甘蔗,他们中间有谁,吃过我们小时候吃的甜甜杆?生活好了,没人吃甜甜杆,没人吃了。不用说,甘蔗,肯定比甜甜杆好吃,比甜甜杆甜哪!

去过杨凌不久,出差去海南,我第一次看到了大片大片的甘蔗林。我专门走进甘蔗地里,要体会一下,要找一下在甘蔗林与在玉米地里不同的感觉。噢,这就是出产甘蔗的甘蔗地,“口吃甘蔗节节甜”的甘蔗,原来是这样长的!

这么多年过去了,仍忘记不了把甜甜杆当甘蔗吃的过去。老家大张寨,多年前就全部改种了苹果、桃、梨、李子等果树,想吃一吃老家的甜甜杆,回味回味过去的那个味道,看来是实现不了,实现不了。

2021年3月16日于驰风轩

作者简介:马腾驰,陕西礼泉人。出版有杂文集《跋涉者的足迹》,散文集《山的呼唤》,也获得报刊多种奖项,不值一提。喜爱文字,闲来写写一乐,而已,而已。

散文《背馍》,网上十天时间,单个网页点击阅读量超过百万余人次,其后,各类网络平台迅速跟进大量转发,读者人数难以统计。拥有四亿用户,“最大的有声图书馆一一喜马拉雅FM听书社”,普通话与陕西方言版多版本诵读了该作品。网上其它单位制作的《背馍》音频作品版本众多,听众甚广。

其后,散文《母亲做的棉鞋》《我的老父亲》《土布包袱》《姨亲》《那些年,我们过年的滋味》《烧娃》《下锅菜》《锅塌塌》《豆腐脑吔》《坐席》《交公粮》《打铁花》《感念玉米》《背娃》与《背粮》等作品在网上亦受热切关注,创阅读量新高。《打铁花》获2019年1月21日《今日头条》“青云计划”奖。

作者的散文集《背馍记》已于春节前出版,该书由中国作协副主席、陕西省作协主席、著名作家贾平凹先生题写书名并作序:《马腾驰和他的散文》。该书已被国家图书馆与多家图书馆收藏。散文集《花本无心自在开》由贾平凹先生题写书名并作序:《生命深处的真情吟唱》,该书即将由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

快递‖《背馍记》作者马腾驰签名本开始快递寄书

马腾驰散文集《背馍记》已由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中国作协副主席、陕西省作协主席、著名作家贾平凹先生为该书题写书名并作序。全书36万字,由“心有沉香,何惧浮世”、“釆一缕阳光,温暖红尘过往”与“给心留一片宁静的地方”等六辑组成。

散文集《背馍记》,精选了包括作者具有广泛深远影响力的名篇《背馍》在内的86篇散文。

著名作家贾平凹先生说:“腾驰的散文,我是喜欢的,醇厚自然而又情深意浓,他的文字里,纯净温馨的气息时时在涌动。他的散文语言朴素大方,不做作,不故作高深,以真切贴心的笔触写他的过往之事,写他的痛切感受与深长情怀。他很多的乡土散文,不仅仅是昔日生活的一个记忆,更是挥之不去常常萦绕于胸间的悠长乡愁,读他的文章,不由人要生发出许多的感慨来。”

著名作家、鲁迅文学院原常务院长白描先生说:“腾驰的每一篇散文都用真情写就,饱含着深切的生命体验,读来格外动人。

“腾驰是近年来陕西很引人注目的一位作家,他书写的乡土题材作品,让一个时代的中国记忆复活,这样的作品是会传世的;而在我心中,他又是分量很重的一位朋友。”

(0)

相关推荐

  • ▷有声 | 文叔叔讲作文 | 第317期 | 狗狗也是“玉米控”

    ♪ 点击上方绿标听文叔叔讲作文 最近不知道为什么,主人一连好几天都在啃一种奇怪的小棒子,圆滚滚的身体,金黄的颗粒,散发着淡淡的米香.今天我留了个心眼儿,在主人啃棒子时仔细听了听,这才知道这种小棒子叫& ...

  • 玉米苗又细又弱小,简单一个操作使它长得粗壮,玉米棒子大又长

    玉米苗又细又弱小,简单一个操作使它长得粗壮,玉米棒子大又长

  • 北方散文||苏立敏:剥玉米

    剥玉米  文/苏立敏 旧时的庄稼人,收玉米时是习惯用两个动词的,把玉米从秸下拽下来时叫"掰玉米",而把玉米去皮的过程就叫"剥玉米"了. 不知道是为了节省时间,还 ...

  • 林子钿 ‖ 甘蔗

    作文字字皆生活 生活处处有作文 2021寒假 · 福建泰宁"研学旅行 + 写作采风"招生已截止,需要挤进来的同学赶紧联系(点击可查看详情) 圆梦工坊揭阳市区寒假作文课及其他学科全天 ...

  • 玉米控旺技巧,只要学会这两招,后期棒子又大产量又高

    玉米控旺技巧,只要学会这两招,后期棒子又大产量又高

  • 又是玉米收获时

    秋风一吹,玉米就熟了. 仿佛抽穗吐缨还是昨天的事,一转眼就到了收获的时节.看吧,一株株,一排排,一片片,它们整齐倔强地挺立在北方的田野上,怀里揣着一穗穗饱满的玉米棒子.玉米棒子的外皮已经由绿变白,继而 ...

  • 1283期|| 张妥随笔:嫩玉米/轩诚清读

    妥妥有话: 相信嫩玉米棒是人人都喜欢吃的一种时鲜的食物,不管是烤着吃,还是煮着吃.那种馨香让人很难抵御它的诱惑,包括信誓旦旦正在减肥的作者.吃着煮的嫩玉米棒,想起了小时候的经历,每个画面都真真切切.希 ...

  • 马腾驰//老水井

    老      水      井(散文) ·马腾驰 儿时,在老家大张寨,村人吃水,都是从人工打的井里绞水. 水井,不是每家各户都有,一个巷子,也就那么几户人家有.老家的井深十几丈,打一口水井,不但要好吃 ...

  • 马腾驰//四畛地

    四    畛    地(散文) · 马腾驰 四畛地,在礼泉县与乾县交界处,是老家大张寨离村子最远的一块地.四畛地北边,紧挨乾县大墙乡赵家村最南端的地.西面,与同为大墙乡周南村最东头的地接壤.南边,和本 ...

  • 马腾驰//园爷

    园          爷(散文) ·马腾驰 园爷是我二祖父. 把二祖父叫园爷,是因为他们老弟兄们分家后,二祖父从老屋搬到园子去住(老家大张寨人,把空置的庄基地叫园子).大人们给我们说起二祖父,就有了你 ...

  • 马腾驰//我心目中的散文

    我 心 目 中 的 散 文 ·马腾驰 散文写作,专业教科书与名家大师们有很多的专论.那些专论,理论性强,而且是珍贵的经验之谈,具有指导意义,是散文写作入门的钥匙,是要走向高处的一个个台阶,值得认真学习 ...

  • 马腾驰//清明回乡祭祖

    清 明 回 乡 祭 祖(散文) ·马腾驰 清明节前几日,丝丝缕缕的春雨一直下个不停. 清明节,这个特殊的节日,在我的记忆里晴好天少,不是冷风嗖嗖地刮,就是雨刷刷地下.阴雨天,成为清明节的一个常态,一个 ...

  • 马腾驰//藏者

    藏             者 ·马腾驰 他是我多年的一位朋友,实诚厚道,良善谦逊,家在外地的一个县上.他和妻子,在县农贸市场里开了家干菜店,生意不淡不火. 他是一位真正的收藏爱好者.从年轻时开始,到 ...

  • 马腾驰//李立新这个人

    李 立 新 这 个 人(散文) ·马腾驰 如果仅仅说李立新是一个性情中人的话,那么,这个表达还不够准确,至少应该在"性情中人"前边加上"豪气的"3个字. 李立新 ...

  • 马腾驰//建陵游记

    建   陵   游   记(散文) ·马腾驰 游建陵那天,是这个春天最冷的一天.太阳虽在天上,但没有一丝的暖意.冷嗖嗖的风呼呼地刮着,路旁的草木,随着不断变换方向的风摇来摆去,清冷而孤寂. 建陵,位于 ...

  • 马腾驰//《花本无心自在开》后记

    <花本无心自在开>后记 ·马腾驰 <花本无心自在开>里收录的散文,是<背馍记>还在出版社编审与出版过程中写作出来的. 1992年底至2017年下半年,因人生际遇改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