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参与了霍金与中国朋友们的最后一次见面
2017年11月5日。北京展览馆大门口的西直门大街堵得已经不成模样。
黄牛不停得在人群中变换着角色,时而是询价,时而是兜售。在媒体群里就听说一张票可以卖给黄牛五千。而我从下车位到北展剧院这小几百米路上,一直紧握自己的票。
谁也不傻,今天有史蒂芬.霍金的演讲。
其实谁也都不清楚他上次公开的演讲是什么时候,但这次如果能在现场和他面对面,必是莫大的荣幸。
这种荣幸即使是谢耳朵这样的怪人也是无法拒绝的……
2018年3月14日,76岁的霍金离世的消息出现在朋友圈,微信公众号,微博还有各大网站的首页。说实话,我心有戚戚的程度是要超过前两天去世的纪梵希的。
5个月前,还没进入会场的我真以为能在腾讯WE大会看到霍金真容。可当大会开始后,霍金从大屏幕里出来,我有些失落,本人还是来不了了。
可通过视频技术把霍金放在太空中与我们开始一场隔空的演讲,非常震撼。就观感而言可能比他在现场还要出色。他没有任何肢体动作,完全就是灵魂的沟通。
这样的状态下,我能认认真真得听下霍金到底想讲些什么,而不是随波直流拿着手机对真容一顿猛拍,霍金肯定受不了这样的待遇。
霍金的开场白
那天,霍金是开场嘉宾。当他通过发生器向台下的中国听众说:hello beijing 台下的人都开心的笑了,这也许只是出于礼貌,而他进入演讲后,论谁都不会那么轻松了,20分钟的演讲,主题只有一个:到太空中去
他很直白的把当代的世界比喻成1492年前的欧洲,把自己和与自己理念一致的人们比喻成哥伦布:
当时的人们很可能坚信,哥伦布的探险注定是徒劳无功。
然而,新世界的发现,对旧世界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人类向太空的拓展,甚至将会产生更深远的影响,这将彻底改变人类的未来,甚至会决定我们是否还有未来。它不会解决地球上任何迫在眉睫的问题,但它将提供解决这些问题的全新视角,让我们着眼于更广的空间,而不是拘泥眼下。
这是霍金要讲给当代中国人的故事,当然,也讲给所有仰望星空的人类。
他和俄罗斯企业家米尔纳一起推出了长期研发计划——“突破摄星”计划,目标是为了让遥远的星际旅行变成现实。
因为即使在地球外找到可移居的星球,没有快速的星际旅行工具,人们也很难到达。
比如“突破摄星”的科学家们发现有一颗“比邻星b”行星,这颗位于半人马座阿尔法星宜居带的行星,与地球的大小类似。人们今天发射可能也要8万年才能到达。
“突破摄星”是人类初步迈向外太空的真正机会,为了探索和考量移居太空的可能性。 这是一项概念验证的使命,其中涉及三个概念:迷你太空飞行器、 光动力推进和锁相激光器。
如果这三个概念变成现实,那么这样的系统可以使人类的太空旅行走的更快一点。如果能提速到现在的一万倍,在一小时内抵达火星,几天内到达冥王星,一周内就可以追上并超过旅行者号探测器,并在仅二十年后到达半人马座阿尔法星系。
霍金在现场承诺,如果成功,在座各位有些人的有生之年内,“突破摄星”计划将向太阳系最近的星系——半人马座阿尔法星系发送一个探测器,继续人类的问题。
把梦想变为现实,这正如他自己所说,如果人类想要延续下一个一百万年,我们就必须大胆前行,涉足无前人所及之处。
现在回想起霍金当时的承诺,他其实已经把问题抛给了我们,他等不到“突破摄星”计划的成功,他明白自己会比年轻人先行远去。而他更多的是把自己放在一个鼓舞士气的角色上,就如魔法世界里的邓布利多。
走出北展剧场的我,看见腾讯WE大会的主题“若有光”,自己倒背诵起了“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先贤会把我们带到这小口,他留在了这里,让我们去追求真理的那束光。
这就是我与离斯蒂芬霍金距离最近的一次。也是他在中国“布道”的最后一次。
1985年,霍金第一次来到中国,他分别前往中国科技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访问,并在科大水上讲演厅做天体物理的学术报告。
2002年,霍金第二次来中国,在北京、杭州作主题为《膜的新奇世界》(Brane New World)科普报告,向公众阐释他的关于天体演化的“M理论”。
2006年6月,霍金第三次来中国,他带来的仍然是自己关于宇宙学最新的研究,并在香港科技大学体育馆与北京人民大会堂向公众阐述《宇宙的起源》。
2017年11月5日,霍金通过视频技术向中国的年轻一代发出来自太空的邀请,到太空中去,那才是人类的未来。
2018年3月14日,霍金去世,享年76岁。
人们用童话般的语言祝福老爷子,“霍金从轮椅上缓缓站起,无限的宇宙向他张开怀抱”
1642年1月8日,伽利略去世;1942年1月8日,霍金出生。1879年3月14日,爱因斯坦出生;2018年3月14日,霍金去世。 有趣的灵魂在冥冥之中总会相遇,他们属于星辰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