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雨课堂|2021届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散文专练

高中语文资料整理与收集

涵盖高中语文所有知识点,重点在最新素材解读、标准议论文写作系列、理解性默写系列、文化常识系列,是你居家备课线上学习的良师益友

欢迎星标高中语文资料整理与收集,转发文章,点亮在看

最近有朋友反映看不到我们的推送。原因是,公众号推送规则改版了,就是如果大家长时间不看我们的文章或者长时间没有分享点赞,就会默认你不喜欢,不需要这个号,从而你的新消息里就会停止展示推荐我们的更新,我们的号可能因此就会被“淹没”了。改变这个现状的做法是:
一、把我们账号星标,点击文章标题下“高中语文资料整理与收集”,进入首页,再点右上角的“设为星标”...  就可以星标。
二、看完文章能顺手点赞、点在看或者分享一下。
这样,我们就不会再轻易彼此错过啦!

【一】行文思路(或结构)

1、常见题型

①文章以什么为线索?请你进一步地理解文章思路。或除了以×××为思路安排的文章结构外,本文主要分几个画面来写,这些画面是如何组织到一起的?

②请概括文章写了哪些方面?(或概括特点)

  2、解题思路:答题程序应该是分析层次结构,把握段落大意,然后准确切分文章层次并概括层意,最后把层意按照先后顺序组合起来。

3、答题格式:先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二】行文表达作用

1、常见题型:

①某句话(某处叙述句(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或者这样写对全文结构安排有什么作用?

②某一引文(诗句或典故等)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③某一处环境描写的作用或文中描述了某某景色,请加以简要概括,并说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解题思路:主要从内容和结构上解答分析

3、答题格式:

某段或语句:运用……手法,描写了……内容(概括这句话或者段落的大致意思),结构上起到了……作用或表达效果(联系中心

引文的作用: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结构上起到了……作用

景物描写:渲染气氛;烘托心境或性格;暗示人物命运;暗示……社会环境;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附:引文作用常使用的术语

(1) 开头:①总领全文;

②引出下文的……情节或引出话题;③为下文……情节作铺垫或与下文构成对比;④开篇点题,营造……的气氛,奠定……的感情基调;④制造悬念或埋下伏笔,吸引读者。

(2)中间:①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②前后呼应;③为下文……的情节做铺垫、引起下文的…内容;④照应上文的…内容、转换话题。⑤或衬托作用(在行文中为了彰显叙述主体而谈到其他事物,其他事物具有衬托作用);或渲染烘托某种氛围(描写环境为人物的出场营造氛围)

(3)结尾:①升华感情;   ②点明中心,深化主题;   ③总结上文;④卒章显志,点明主题;或含蓄的表明主旨(往往借助象征性的景物描写)   ⑤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⑥言已尽而意无穷,使文章委婉含蓄。

(4)其他

传说故事:增强文章的传奇性、风物的神秘性;丰富文章内容;引起读者兴趣;含蓄地引出、表明……观点。

某一事件:引出下文的议论或抒情,在结构上往往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内容上具有深化或启迪作用,

史实:  反思历史,以古证今或借古讽今。具有例证的作用。

诗句:增强文章诗情画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丰富文章内容;引起读者兴趣;含蓄地引出、表明观点:

名言:表明……观点,具有论证观点、阐明事理的作用,增强文章说服力;丰富文章内容;

二、词语或句子含义理解

1、常见题型:

①品评加点词语作用(妙用);加点词语能否删除,为什么?

②根据文章解释或分析某句话的含义。或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③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结构类) 

2、答题格式:还原修辞句的本义;揭示警策句的哲理;转化深奥含蓄句的意思;揭示句子的双关意;

词语含义分析题:这个词语表达了……内容,有……

(词语本身的准确性、生动性,联系段落中心或文章中心回答)

句子含义分析题:    内容+手法+作用

这句话用了……手法(表现手法:想像、联想、象征、渲染、衬托、对比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排比等),写出了……的内容(解释句子意思,突出某一景象或人物的……特点或者强调上文的……内容;表达了作者……的态度、感情或者揭示了……的道理或者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三、形象分析类

1、常见题型:

①请简要分析文中的主人公的形象联系全文,

②指出某物象的含义和它在结构上的作用。某物象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答题格式:

人物形象分析:他是……的人(概述,总说),从他的……言行中(文中语句 动作、语言、心理、神态等描写)看出他……的性格(分说)

物象分析:起到了线索作用;寄托了作者的……思想情感,升华主旨

附:物象在散文中的作用

⑴对文章结构具体的思考角度:结构 开头结尾的策划;详略主次的安排;行文线索的贯穿;过渡照应勾连;伏笔悬念的设置。

⑵内容上结合文章具体分析。思考角度:

A勾连上下文的线索作用;

B对内容的充实作用;

C主旨的深化升华作用;

D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人称类

1、常见题型: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

  2、答题格式: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自由的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便于对话,便于抒情,加强感染力,有呼告的效果,用于外物有拟人化的效果

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的展现丰富的生活,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全知视角

五、归纳内容要点

1、常见题型:

请概括某一段(或全文)的内容要点。本文的主旨是什么并具体分析文章是怎样逐层表现主旨的,文章表现了什么感情?请从作品的内容和写法两方面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的?

2、答题格式:

内容概括:一划分本文或段的层次,二提取要点词语,三整合答案。

主旨概况:本文通过记叙(描写)……,表现了……,表达了……,揭示了……主题。

六、技巧分析类

1、常见题型:

①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表现手法)

②运用了什么语言技法,表达了什么内容,起了什么作用。或: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修辞手法)

③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

④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谋篇布局)

2、解题思路:使用的方法+内容+效果(或作用)

3、答题格式:

这个语句或段落用了……的方法,写出了……,在文中起到了……的表达效果

或:运用了什么手法+某手法(技巧)运用得怎么样(一定要回归原文,结合原文内容进行具体分析。)+某手法(技巧)运用好在哪些方面

七、标题

1、常见题型:为什么取这个标题

  2、解题思路:有的散文的文题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同时,它对行文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贯串文章始终的线索。问“标题”,答“ 结构”。首先要联系情节,比如情节的开展就是围绕标题中的某某词进行的;再次要联系中心,说它体现了中心等

3、答题格式:一是具体的意思(文中具体的XX )  二是与行文关系,三是与主题相关的意思。

附:散文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1、点明写作对象的特点和多层含义

2、表达作者主观的感情和态度

3、揭示文章的主旨或哲理

4、全文线索

以句子为标题的,常常就是主旨的表达或哲理的启示。4、成为文章的线索和结构思路,从构思看,写景状物的散文如果以写作对象为标题,这个写作对象常常就成为了文章的线索,并能够设定全文的结构思路。

专题精练

(一)喝茶

杨绛

①曾听人讲洋话,说西洋人喝茶,把茶叶加水煮沸,滤去茶汁,单吃茶叶,吃了咂舌道:“好是好,可惜苦些。”新近看到一本美国人做的茶考,原来这是事实。茶叶初到英国,英国人不知怎么吃法,的确吃茶叶渣子,还拌些黄油和盐,敷在面包上同吃。什么妙味,简直不敢尝试。以后他们把茶当药,治伤风,清肠胃。不久,喝茶之风大行,一六六O年的茶叶广告上说:“这刺激品,能驱疲倦,除恶梦,使肢体轻健,精神饱满。尤能克制睡眠,好学者可以彻夜攻读不倦。身体肥胖或食肉过多者,饮茶尤宜。”莱登大学的庞德戈博士(DrCornelius Bontekoe)应东印度公司之请,替茶大做广告,说茶“暖胃,清神,健脑,助长学问,尤能征服人类大敌——睡魔”。他们的怕睡,正和现代人的怕失眠差不多。怎么从前的睡魔,爱缠住人不放;现代的睡魔,学会了摆架子,请他也不肯光临。传说,茶原是达摩祖师发愿面壁参禅,九年不睡,天把茶赏赐他帮他偿愿的。胡峤《饮茶诗》“沾牙旧姓余甘氏,破睡当封不夜侯。”汤况《森伯颂》:“方饮而森然严乎齿牙,既久而四肢森然。”可证中外古人对于茶的功效,所见略同。只是茶味的“余甘”,不是喝牛奶红茶者所能领略的。

②浓茶搀上牛奶和糖,香冽不减,而解除了茶的苦涩,成为液体的食料,不但解渴,还能疗饥。不知古人茶中加上姜盐,究竟什么风味,卢仝

一气喝上七碗的茶,想来是叶少水多,冲淡了的。诗人柯立治的儿子,也是一位诗人,他喝茶论壶不论杯。约翰生博士也是有名的大茶量。不过他们喝的都是甘腴的茶汤。若是苦涩的浓茶,就不宜大口喝,最配细细品。照《红楼梦》中妙玉的论喝茶,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那么,喝茶不为解渴,只在辨味,细味那苦涩中一点回甘。记不起哪一位英国作家说过,“文艺女神带着酒味”,“茶只能产生散文”。而咱们中国诗,酒味茶香,兼而有之,“诗清只为饮茶多。”也许这点苦涩,正是茶中诗味。

③法国人不爱喝茶。巴尔扎克喝荼,一定要加白兰地。《清异录》载符昭远不喜茶,说“此物面目严冷,了无和美之态,可谓冷面草。”茶中加酒,使有“和美之态”吧?美国人不讲究喝茶,北美独立战争的导火线,不是为了茶叶税么?因为要抵制英国人专利的茶叶进口。美国人把几种树叶,炮制成茶叶的代用品。至今他们茶室里,顾客们吃冰淇淋喝咖啡和别的混合饮料,内行人不要茶;要来的茶,也只是英国人所谓“迷昏了头的水”(bewitchedwater)而已。好些美国留学生讲卫生不喝茶,只喝白开水,说是茶有毒素。代用品茶叶中该没有茶毒。不过对于这种茶,很可以毫无留恋的戒绝。

④伏尔泰的医生曾劝他戒咖啡,因为“咖啡含有毒素,只是那毒性发作得很慢。”伏尔泰笑说:“对啊,所以我喝了七十年,还没毒死。”唐宣宗时,东都进一僧,年百三十岁,宣宗问服何药,对曰,“臣少也贱,素不知药,惟嗜茶”。因赐名茶五十斤。看来茶的毒素,比咖啡的毒素发作得更要慢些。爱喝茶的,不妨多多喝吧。

14.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第①段,作者引用1660年茶叶广告和庞德戈博士做的茶叶广告,其用意相同,有重复之嫌,去掉一处不影响文章的完整。

B.符昭远之所以在茶中加酒,理由是他认为茶的形态过冷,完全不符合和美之道,他甚至揶揄茶为冷面草。

C.西方人品味不出茶叶的甘甜,一方面固然是因为茶甜微淡,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们饮茶方式不当,不应加牛奶和糖。

D.茶不但能驱疲健体,减肥旺神,还能解口渴,填腹饥,甚至能陶冶情操,触动诗情,产生清澈的作品。

15.英国作家说,“茶只能产生散文”。请分析作者引用这句话的意图。

16.本文在结构上像一首律诗,也有起承转合,请结合文本加以赏析。

【答案】

14.D

试题分析:A项,“其用意相同,有重复之嫌”错误,虽都是广告,前者是针对普通人群,后者是精英学者,两者并引,更见喝茶之风的大盛。

B项,茶中加酒的是巴尔扎克。

C项,“他们饮茶方式不当,不应加牛奶和糖”的表述不符合文意。

15.①说明西方人的饮茶方式,他们加糖和牛奶,茶味甘甜,只能产生平淡的散文。

②为下文做铺垫,引出作者观点,中国人喝茶能细味茶中的苦涩,并写出清澈的诗。

16.第①段是起段,写喝茶的功效。

第②段写喝茶的方式,紧承第①段。

第③段笔锋急转,写古今中外对喝茶的偏见。

第④段表明作者的态度,即喝茶还能延年益寿,可以多喝,与起段相合。起承转合的结构,使得文章张弛有度,又浑然一体。

(二)不见暮雪,不见千山

吴韵汐

又是一年春华成秋碧,细雨微凉,于岑寂的夜里覆上寒窗。时光像泊在指尖的沙,于不经意间跌落尘埃,扑进无边的黑夜,从此再也寻不回。

无眠的雨夜,随意刷了刷朋友圈,看到一条动态:“凉叶萧萧散雨生,虚堂淅淅掩霜清。黄花自与西风约,白发先从远客生。”

忽然间就像跌进了时光机,身边所有的光景都变了样。彼时年少,老师在讲台上声情并茂地讲着元好问的《秋怀》,朋友圈动态上的句子正是出自这首诗。正是落叶萧萧的季节,听着窗外秋雨声,元好问的这两句诗,正应了天涯游子的心中景。

有多少诗句,我们用一堂课的时间就背得滚瓜烂熟,却要用一生的时间去感悟?那时候我还不懂元好问,以为他只是个不得志的羁旅诗人。不过,在后来的很多个秋天,看到金黄的落叶与纷飞的细雨时,我常常会情不自禁地想起那句“凉叶萧萧散雨生”。

元好问这个名字,渐渐如同一枚符号,印在年少轻狂的梦里。后来知道那句喜欢了很久的“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也是元好问所写,对这位诗人的喜爱也更深几层。或许是因为太熟悉,反而忽略了它的出处与背景。传说元好问遇见一个捕雁者,那捕雁者说:“今旦获一雁,杀之矣。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元好问听罢不禁为大雁的痴情感动,于是买下那两只雁,葬于汾水之上,累石为识,号曰雁丘。

人间秋雨,化作雁丘的泪。原来,这位不得志的诗人也是个痴情人。想来那只侥幸逃脱的雁,孤独地哀鸣于千山暮雪间,该是怎样的绝望?最终,它还是选择追随伴侣而去,从此天上人间,永不分离。

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写下这阕词时,元好问定是心扉痛彻。那一天晚霞当如烈焰,灼痛心中的每一个角落。或许是这词给我带来的震撼太大,从此对元好问的喜爱一发不可收。他的诗中有淡淡的愁,就像凝结于雨中的秋色,绝美之中总是渗透了无尽的人世悲欢。

尘世的情花,绽放于梦的尽头。青春的躁动如同灯下浮尘,唯有飞跃时光的沧海,才能沉淀为真正的人生。大学时期零零散散地写了一些看起来像诗的东西,颇有“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意味。如今读来,才发现很多惯用的词语,最初都出自元好问笔下。有时候并非刻意模仿,只是那些震撼心魄的句子一经阅读,便镌刻于骨子里,从此再不能忘。

他的诗句如灼灼桃花,题写于我青春的扉页。在他的文字里徜徉,便穿越了千年时光,与他相逢在纸上。所有的迷恋,在文字中化作最寂寞的狂欢。与他的距离分明那么远,却又这么近。只是他周身的光芒太耀眼,而我,只能醉在尘埃里。

那些年兵荒马乱的青春,在岁月里渐渐远去。元好问说:人间只道黄金贵,不问天公买少年。当时读来,只是觉得诗句很有哲理,直到时光远去,才真正体会到诗句背后的情怀。

很多人对于元好问的了解,只停留在那首《摸鱼儿》上,这对于才华横溢的他来说,该是怎样的委屈。

当蒙古人的铁蹄踏破金国的都城,当风雨飘摇的朝廷终于走向了万劫不复的末日,作为囚徒,他为国家的破碎而痛心疾首,在无限缅怀与伤痛中写下了大量的丧乱诗。如今读来,只觉那些诗句字字如血泪。“红粉哭随回鹘马,为谁一步一回头”“百二关河草不横,十年戎马暗秦京”“白骨纵横似乱麻,几年桑梓变龙沙”……

越是痴情人,越是见不得人世间的凄风苦雨,一旦见了,便要痛断肝肠。郁结于心中的那些痛,只能随笔尖的墨涓涓流下,于白纸黑字中绽放血红的泪。这样的元好问令人心疼,虽然说国家不幸诗家幸,但是我宁愿他不曾见过战火纷飞,不曾历经山河破碎,宁愿他永远在诗词的世界里做一个简单的痴情人。

当国家覆灭时,元好问也成了那只侥幸逃脱的孤雁。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然而他终究不是雁,不能以死殉国,因为人世间还有太多太多的牵绊。

相思树,流年度,无端又被西风误。许多流年旧梦,在时光的罅隙里枯萎荒芜,西风入梦时,翻阅泛黄的史书,字里行间,似乎还残存着他淡淡的温度。

(有删减)

7.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有误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在解读元好问形象时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年少时的“我”以为元好问只是个不得志的羁旅诗人,与后文对元好问的深入理解形成对比。

B.“青春的躁动如同灯下浮尘,唯有飞跃时光的沧海,才能沉淀为真正的人生”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成长需要经过岁月的沉淀。

C.文章中多处引用元好问词句,如“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红粉哭随回鹘马,为谁一步一回头”,使文章更富有艺术感染力,对元好问的解读也更具有说服力。

D.文章以“不见暮雪,不见千山”为标题,化用元好问“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之句,诗意典雅,哀而不伤。

8. 文章开头写景,“细雨微凉,于岑寂的夜里覆上寒窗”有何作用?

9.作者为什么说“我宁愿他不曾见过战火纷飞,不曾历经山河破碎”?

【答案】7.(3分)A(欲扬先抑错误。欲扬先抑,是一种人物描写技巧。“扬”,是指褒扬、抬高;“抑”,指按下、贬低。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

8.①总领全文,奠定全文感情基调,渲染秋天凄凉的氛围。

②为下文做铺垫,与“凉叶萧萧散雨生”相照应,进而引出对元好问的感怀。

③内容上与元好问的命运相关联,为解读元好问的人生埋下伏笔。

9.①因为痴情人见不得凄风苦雨,经历了战火纷飞、山河破碎的元好问令人心疼。

②元好问在经历战火纷飞、山河破碎后写出了更令人心痛的诗词,作者说宁愿他不曾经历这些,也是对元好问诗词成就的肯定。

③表达了作者对元好问的喜爱与同情。

(三)我的祖父

汪曾祺

我的祖父名嘉勋,字铭甫。他的本名我只在名帖上见过。我们那里有个风俗,大年初一,多数店铺要把东家的名帖投到常有来往的别家店铺。初一,店铺是不开门的,都是天不亮由门缝里插进去。名帖是前两天由店铺的“相公”(学生)在一张一张八寸长、五寸宽的大红纸上用一个木头戳子蘸了墨汁盖上去的,楷字,字有核桃大。我有时也愿意盖几张。盖名帖使人感到年就到了。我盖一张,总要端详一下那三个乌黑的欧体正字:汪嘉勋,好像对这三个字很有感情。

祖父中过拔贡,是前清末科,从那以后就废科举改学堂了。他没有能考取更高的功名,大概是终身遗憾的。功名道断,他就在家经营自己的产业,他是个创业的人。

我们家原是徽州人(据说全国姓汪的原来都是徽州人),迁居高邮,从我祖父往上数,才七代。祠堂里的祖宗牌位没有多少块。高邮汪家上几代功名似都不过举人,所做的官也只是“教谕”“训导”之类的“学官”,因此,在邑中不算望族。我的曾祖父曾在外地坐过馆,后来做“盐票”亏了本,甚至把家产都赔尽了。听我父亲说,我们后来的家业是祖父几乎是赤手空拳地创出来的。

创业不外两途:置田地,开店铺。

祖父手里有多少田,我一直不清楚。印象中大概在两千多亩,这是个不小的数目。但他的田好田不多。一部分在北乡,北乡田瘦,有的只能长草,谓之“草田”。年轻时他是亲自管田的,常常下乡。后来请人代管,田地上的事就不再过问。

祖父所开的店铺主要是两家药店,一家万全堂,在北市口,一家保全堂,在东大街。这两家药店过年贴的春联是祖父自撰的。万全堂是“万花仙掌露,全树上林春”,保全堂是“保我黎民,全登寿域”。祖父的药店信誉很好,他坚持必须卖“地道药材”。药店一般倒都不卖假药,但是常常不很地道。尤其是丸散,常言“神仙难识丸散”,连做药店的内行都不能分辨这里该用的贵重药材,麝香、珍珠、冰片之类是不是上色足量。万全堂的制药的过道上挂着一副金字对联:“修合虽无人见,存心自有天知”,并非虚语。我们县里有几个门面辉煌的大药店,店里的店员生了病,配方抓药,都不在本店,叫家里人到万全堂抓。

祖父是很有名的眼科医生。汪家世代都是看眼科的。他有一球眼药,有一个柚子大,黑咕隆咚的。祖父给人看了眼,开了方子,祖母就用一把大剪子从黑柚子的窟窿里抠出耳屎大一小块,用纸包了交给病人,嘱咐病人用清水化开,用灯草点在眼里。这一球眼药不知道有多少年头了,据说很灵。祖父为人看眼病是不收钱也不受礼的。

中年以后,家道渐丰,但是祖父生活俭朴,自奉甚薄。他爱喝一点好茶,西湖龙井。饭食很简单。他总是一个人吃,在堂屋一侧放一张“马杌”——较大的方凳, 便是他的餐桌。坐小板凳。他爱吃长鱼(鳝鱼)汤下面。面下在白汤里,汤里的长鱼捞出来便是酒菜——他每顿用一个五彩釉画公鸡的茶盅喝一盅酒。没有长鱼,就用咸鸭蛋下酒。一个咸鸭蛋吃两顿。上顿吃一半,就把蛋壳上掏蛋黄蛋白的小口用一块小纸封起来,下顿再吃。他的马杌上从来没有第二样菜。喝了酒,常在房里大声背唐诗:“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汪铭甫的俭省,在我们县是有名的。

但是他曾有一个时期舍得花钱买古董字画。他有一套商代的彝鼎,是祭器。不大,但都有铭文。难得的是五件能配成一套。我们县里有钱人家办丧事,六七开吊,常来借去在供桌上摆一天。有一个大霁红花瓶,高可四尺,是明代物。我小时候天天看见,放在“老爷柜”(神案)上,不过我们并不觉得它有什么名贵,和老爷柜上的锡香炉烛台同等看待之。他有一个奇怪古董:浑天仪。不是陈列在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和北京观象台的那种大家伙,只是一个直径约四寸的铜的溜圆的圆球,上面有许多星星,下面有一个把,安在紫檀木座上。就放在他床前的小条桌上。我曾趴在桌上细细地看过,没有什么好看。是明代御造的。其珍贵处在一次一共只造了几个。祖父不知是从哪里买来的。他还为此起了一个斋名“浑天仪室”,让我父亲刻了一块长方形的图章。祖父有两件宝。一是一块蕉叶白大端砚。据我父亲说,颜色正如芭蕉叶的背面。是夏之蓉的旧物。一是《云麾将军碑》,据说是个很早的拓本,海内无二,这两样东西祖父视为性命,每遇“兵荒”,就叫我父亲首先用油布包了埋起来。

我弄不清祖父的“思想”是怎么回事。他是幼读孔孟之书的,思想的基础当然是儒家。他是学佛的,在教我读《论语》的桌上有一函《南无妙法莲花经》。他是印光法师的弟子。他屋里的桌上放的两部书,一部是顾炎武的《日知录》,另一部是《红楼梦》!更不可理解的是,他订了一份杂志:邹韬奋编的《生活周刊》。

我的祖父本来是有点浪漫主义气质,诗人气质的,只是因为所处的环境,使他的个性不可能得到发展。有一年,为了避乱,他和我父亲这一房住在乡下一个小庙里,即我的小说《受戒》所写的菩提庵里,就住在小说所写“一花一世界”那间小屋里。这样他就常常让我陪他说说闲话。有一天,他喝了酒,忽然说起年轻时的一段风流韵事,说得老泪纵横。我没怎么听明白,又不敢问个究竟。后来我问父亲:“是有那么一回事吗?”父亲说:“有!是一个什么大官的姨太太。”老人家不知为什么要跟他的孙子说起他的艳遇,大概他的尘封的感情也需要宣泄宣泄吧。因此我觉得我的祖父是个人。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写汪家在高邮本不算望族,后来曾祖父又因做“盐票”而赔尽家产,突出了祖父赤手空拳创立家业的不易。

B.文中所写祖父喝酒背唐诗的场景,塑造了一个苦闷又无奈的读书人形象,与上文“功名道断”的“终身遗憾”相呼应。

C.文中运用对比,既写祖父生活节俭,又写他很舍得花钱买古董字画,通过表面的矛盾表现祖父轻物质、重精神的特点。

D.“我”弄不清祖父的“思想”是怎么回事,是因为祖父既学儒、佛,又关注新思想,他的思想新旧间杂,很难说清楚。

2.下列对文中所录药店三副对联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副对联对仗工整,语言雅致,且前两副运用藏头的手法,暗合“万全”“保全”堂名,突出了祖父富于才华的特点。

B.“万花仙掌露,全树上林春”,以“万花”“全树”显药材的齐全,以“仙掌露”“上林春”显药材的名贵和药效的显著。

C.“保我黎民,全登寿域”,表现了祖父对百姓健康长寿的美好期待和医药济世的情怀,塑造了其善良仁爱的儒商形象。

D.“修合虽无人 见,存心自有天知”,既表现了万全堂对药材加工品质和信誉的追求,也暗含对同行药材不地道的批评。

3.文末划线句“因此我觉得我的祖父是个人”意味深长,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这样说的原因。

4.汪曾祺曾谈到自己追求的散文风格是“淡而有味”,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

【来源】江苏省盐城中学、扬州中学、苏州中学、常州中学四校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答案】

1.B

2.D

3.①因为祖父身上有着“普通人”的真性情。谈起风流韵事,老泪纵横,虽历经沧桑,但真性情不曾泯灭。②因为此时的祖父与我的距离拉近。祖父一直是我崇敬的对象,我和他有距离感。而此时祖父向我倾诉情感往事,这拉近了祖孙二人的距离。

4.①选材“淡而有味”,虽是普通人的生活琐事,但“祖父看眼病”、“祖父喝酒背唐诗”等这些事例典型而有味地表现祖父丰满形象。②人物“淡而有味”,祖父性情散淡,但也是一个文雅有内涵的儒商。③主旨“淡而有味”。作者虽然写的是平凡普通的祖父,但却表达了对祖父肯定且崇敬的深厚情感。④语言“淡而有味”。语言平实简约,但文白相间,气韵生动,真实有情。⑤文章看似平铺直叙,但将浓烈的感情蕴于平淡的叙述中,含蓄深厚。

【分析】

1.

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能力。

B.“苦闷又无奈”错误,从文中来看,主要是突出祖父的洒脱。

故选B。

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语句的含义的能力。

D.“暗含对同行药材不地道的批评”错误,没有暗含批判的意思,过度解读。

故选D。

3.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把握人物形象的能力。

这句话的关键在于“是个人”怎么理解。联系上文,祖父“是幼读孔孟之书的”,信奉儒家、佛学,但却也读《红楼梦》《生活周刊》,在说起年轻时的风流韵事时,说得老泪纵横,可见祖父身上有着“普通人”的真性情。

从文中所写的几件事来看,在我的印象中,祖父是一个高大的形象,也是我偶像。例如我对“汪嘉勋”这三个字很有感情,他的药店信誉好,坚持卖“地道药材”等都可以看出。但是这样一个高大的偶像,却向我倾诉他的情感往事,宣泄他尘封的感情,让我觉得祖父与我的距离拉近了。

4.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把握作品的创作风格的能力。

解答本题也就是要弄明白“淡而有味”的散文风格体现在哪些方面,可以从语言、选材、人物、主旨等角度考虑。

语言上,平淡质朴、不事雕琢,却韵味无穷。例如文末“老人家不知为什么要跟他的孙子说起他的艳遇,大概他的尘封的感情也需要宣泄宣泄吧。因此我觉得我的祖父是个人”。

选材和人物形象上,选取祖父日常生活中平淡琐碎的事情,如“祖父开药店”“祖父看眼病”“祖父喝酒背唐诗”“祖父向我讲情感往事”等,却刻画了正直、不慕名利、有真性情的鲜明的人物形象。祖父幼读孔孟之书,信奉儒家思想,他学佛,是印光法师的弟子,性情散淡;却喝酒背唐诗,讲自己的情感往事,“有点浪漫主义气质,诗人气质”,体现了“淡而有味”。

主旨上,刻画一个平凡普通的祖父,却通过“祖父开药店”“祖父看眼病”等情节表达了我对祖父赞扬和敬佩的情感,浓烈的感情蕴于平淡的叙述中,这些都体现了“淡而有味”。

(四)故乡在远方

张抗抗

我总觉得自己是一个流浪者。

几十年来,我漂泊不定、浪迹天涯。我走过田野、穿过城市,我到过许多许多地方。

我从哪里来?哪儿是我的故园我的家乡?我不知道。

19岁那年我离开了杭州城。水光潋滟、山色空濛的西子湖畔是我的出生地。离杭州100里水路的江南小镇洛舍是我的外婆家。

然而,我只是杭州的一个过客,我的祖籍在广东新会。我长到30岁时,才同我的父母一起回过广东老家。老家有翡翠般的小河、密密的甘蔗林和神秘幽静的榕树岛。夕阳西下时,我看见大翅长脖的白鹳灰鹳急急盘旋回巢,巨大的榕树林上空遮天蔽日,鸟声盈盈。那就是闻名于世的小鸟天堂。新会县世为葵乡,小河碧绿的水波上,一串串细长的小船满载清香弥漫的葵叶,沉甸甸贴水而行,悠悠远去……

但老家于我,却已无故园的感觉。没有一个人认识我,我也并不真正认识一个人。我甚至说不出一句完整地道的家乡方言。我和我早年离家的父亲,犹如被放逐的弃儿,在陌生的乡音里,茫然寻找、辨别着这块土地残留给自己的根性。

梦中常常出现的是江南的荷池莲塘,春天嫩绿的桑树地里透紫酸甜的桑椹儿,秋天金黄璀璨的柚子,冬天过年时挂满厅堂的酱肉粽子、鱼干,还有一锅喷香喷香的煮芋艿……

暑假寒假,坐小火轮去洛舍镇外婆家。镇东头有一座大石桥,夏天有许多孩子从桥墩上往河里跳水,那小河连着烟波浩淼的洛舍洋,我曾经在桥下淘米,竹编的淘箩湿淋淋从水里拎起,珍珠般的白米上扑扑蹦跳着一条小鱼儿……

而外婆早已过世了。外婆走时就带走了故乡。其实外婆外公也不是地道的浙江人氏。

听说外婆的祖上是江苏丹阳人;又听说洛舍是移来此地的洛阳人之舍,谓之洛舍。由此看来,外婆外公的祖籍也难以考证,我魂牵梦系的江南小镇,又何为我的故乡?

所以对于我从小出生长大的杭州城,便有了一种隐隐的隔膜和猜疑。自然,我喜欢西湖的柔和淡泊,喜欢植物园的绿草地和春天时香得醉人的含笑花,喜欢冬天时满山的翠竹和苍郁的香樟树……我欣赏它们,赞美它们,但它们不属于我。每次我回杭州探望父母,在嘈杂喧闹的街巷里,自己身上那种从遥远的异地带来的“生人味”,总使我觉得同这里的温馨和湿润格格不入……

我究竟来自何方?

更多的时候,我会凝神默想着那遥远的冰雪之地。想起笼罩在雾霭中的幽蓝色的小兴安岭群山。踏着没膝深的雪地进山去,灌木林里尚未封冻的山泉一路叮咚欢歌,偶有暖泉顺坡溢流,便把低洼地的塔头墩子水晶一般封存,可窥见冰层下碧玉般的青草。山里无风的日子,静谧的柞树林中轻轻慢慢地飘着小清雪,落在头巾上……

那时住帐篷,炉筒一夜夜燃着粗壮的大木棒,隆隆如林场的牵引拖拉机轰响,时时还夹着山脚下传来的咔咔冰崩声……山林里的早晨宁静而妩媚,坡上的林梢一抹玫瑰红,淡紫色的炊烟缠绵缭绕,门前的白雪地上,又印上了夜里悄悄来过的不知名的小动物一条条丝带般的脚印儿,细细辨认,如梅花,如柳梢,亦如一个个问号,清晰又杂乱地蜿蜒于雪原,消失于密林深处……

那些神秘的森林居民给予我无比的亲切感,曾使我觉得自己也是否应该从此留在这里。

小小的脚印沉浮于无边的雪野之上,恰如我们飘泊动荡的青春年华。

我 19 岁便离开了我的出生地杭州城,走向遥远而寒冷的北大荒。

那时我曾日夜思念我的西湖,我的故园在温暖的南方。

但现在我知道,我已没有了故乡。我们总是在走,一边走一边播撒着全世界都能生长的种子。我们随遇而安,落地生根;既来则定,四海为家。我们像一群新时代的游牧民族,一群永无归宿的流浪移民。也许我走过了太多的地方,我已有了太多的第二故乡。

然而在城市闷热窒息的夏日里,我仍时时想起北方的原野,那融进了我们青春血汗的土地。那里的一切粗犷而质朴。20 年的日月就把我这样一个纤弱的江南女子,磨砺得柔韧而坚实起来。以后的日子,我也许还会继续流浪,在这极大又极小的世界上,寻觅着、创造着自己精神的家园。

(取材于张抗抗的同名散文,有改动)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漂泊不定、浪迹天涯    漂泊:比喻居无定所,东奔西走

B.想起笼罩在雾霭中的幽蓝色的小兴安岭群山    雾霭:雾气,形容雾气腾腾的样子

C.静谧的柞树林中轻轻慢慢地飘着小清雪    静谧:形容静寂无声

D.磨砺得柔韧而坚实起来    磨砺:把有尖、刃的金属用工具磨锐利

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展现了作者对自己现实中有形的故乡及内心中无形的故乡探寻的心灵之旅。

B.外婆家所在的洛舍镇充满了江南生活气息,那里的一景一物常出现在作者梦中。

C.作者离开出生地杭州城后,对杭州有着一种既日夜思念又敬而远之的复杂心理。

D.文章中,作者通过对几个故乡的情感体悟,表达了对“故乡”深层意蕴的思考。

7.作者为什么会时时想起那遥远的冰雪之地的北方?

8.作者在倒数第二段中先说“我已没有了故乡”,又说“我已有了太多的第二故乡”,而文章题目则是“故乡在远方”,这些说法看似矛盾却蕴含深意。请结合全文内容,概括说明。

【来源】北京市房山区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答案】

5.D

6.C

7.因为那片北方的土地曾经是作者的第二故乡、作者的精神家园,那里的土地粗犷、质朴,融进了作者青春的血汗,并将纤弱的作者磨砺得柔韧、坚实起来。

8.“我已没有了故乡”这一句话的“故乡”是指“地域上的故乡”,也就是出生或祖籍之类的,没有这故乡是因为我现在到处漂泊,随遇而安。而“我已有了太多的第二故乡”这句话的“第二故乡”是指精神上的家园,也就是曾经教给我一些人生启示的地方。因为我走过了太多的地方,所以有了太多的精神家园。作者笔下的“故乡”随性而动,因情而生,不只是单纯的地域,更多的是指“精神的家园”,一个安放感情的地方。“在远方”指的是“安土重迁”的恋家情结不再能牵绊人们追求幸福的脚步,人生的意义在于不停息的前行,寻觅精神世界的归属。

【分析】

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中重要词语的能力。

D.“磨砺:把有尖、刃的金属用工具磨锐利”错误,由“柔韧而坚实起来”可知,描述的是人的性格,所以此处的“磨砺”是指“人经受磨练或锻炼”。

故选D。

6.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C.“对杭州有着一种既日夜思念又敬而远之的复杂心理”错误,由原文“所以对于我从小出生长大的杭州城,便有了一种隐隐的隔膜和猜疑。……自己身上那种从遥远的异地带来的'生人味’,总使我觉得同这里的温馨和湿润格格不入……”可知,作者对杭州是一种隐隐的隔膜和猜疑,总觉得同这里的温馨和湿润格格不入,所以并不是“既日夜思念又敬而远之”。

故选C。

7.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作用的能力。

由原文“然而在城市闷热窒息的夏日里,我仍时时想起北方的原野,那融进了我们青春血汗的土地。那里的一切粗犷而质朴。20 年的日月就把我这样一个纤弱的江南女子,磨砺得柔韧而坚实起来”可知,作者情有独钟是因为“我”在那里度过了青春年华,那里的土地粗犷、质朴,融进了作者青春的血汗,北方的原野就把“我”这样一个纤弱的江南女子,磨砺得柔韧而坚实起来,作者的精神在这里变得越发充实。那片北方的土地曾经是作者的第二故乡、作者的精神家园,

8.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根据文本“以后的日子,我也许还会继续流浪,在这极大又极小的世界上,寻觅着、创造着自己精神的家园”可知,作者笔下的“故乡”随性而动,因情而生,不只是单纯的地域,更多的是指“精神的家园”,一个安放感情的地方。“我已没有了故乡”这一句话的“故乡”是指“地域上的故乡”,也就是出生或祖籍之类的,没有这故乡是因为我现在到处漂泊,随遇而安。而“我已有了太多的第二故乡”这句话的“第二故乡”是指精神上的家园,也就是曾经教给我一些人生启示的地方。因为我走过了太多的地方,所以有了太多的精神家园。根据文本“但现在我知道,我已没有了故乡。我们总是在走,一边走一边播撒着全世界都能生长的种子。我们随遇而安、落地生根;既来则定、四海为家。我们像一群新时代的游牧民族,一群永无归宿的流浪移民。也许我走过了太多的地方,我已有了太多的第二故乡”可知,“在远方”指的是“安土重迁”的恋家情结不再能牵绊人们追求幸福的脚步,人生的意义在于不停息的前行,寻觅精神世界的归属。

En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