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度最具收藏价值画家——张同铸
张同铸,现居住北京。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高级注册书法老师,国家一级美术师,刘海粟艺术学院特聘教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书法美术高研班老师。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仓颉书画院院长。濮阳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作品曾获新加坡新神州艺术院最高荣誉奖、中韩书画名家作品交流展荣誉金奖、中日韩百位书画名家作品交流展最高荣誉奖。国画作品《春晖》入围中国美协主办的八大山人杯全国花鸟画展,作品《韵》入选“翰墨齐鲁”全国首届花鸟画展。
张同铸其人
张同铸,中年画家。擅长花鸟画,兼攻山水,尤善小写意花鸟画。表现大花鸟体裁具多。其作品充分体现了东方艺术中“禅”的韵味,笔简意足、意境空阔、清脱纯净、直指人心。形成了禅意、禅空、禅境、禅学的脉络。从他的作品中,可以品读到中华民族风骨的灵魂。这种对伟大与崇高民族精神的追求,使张同铸的艺术站在了一个极高点。
吴昌硕在谈论艺术时说到:对于一个艺术家,只有两件事是最重要的,第一是要有真实、丰富、深刻的灵魂生活,第二是为这灵魂生活寻找恰当的表达形式。前者是艺术的真,后者是艺术的美。
所以,倘若一副作品没有精神内涵,就如同美之皮囊,经不起时间的洗礼。张先生的作品,经由灵魂,画出了自己。走过那看山似山,看水非水,最后他发现,原来那一切都只是心中的山,心中的水!
艺术,是来自灵魂的声音
优秀的作品,都是通过艺术表达对人生的思考,通过画面表达画外之音。
琢磨一个画家,就去体会他们的思想:没有思维高度,一幅画即便画出来了,画者也不知其所以然;而优秀的画家,你若不用心探究,能窥探到的便只是他的“冰山一角”,在其作品背后,必定隐藏着极为深厚、成熟的思想体系,就像一个宝库,一经作者的探索和挖掘,就能孕育出源源不断的新作,既丰富又灵活,随心所欲,任意变通。张同铸画画,画的都是内心已经存在的东西,这种东西丰盈而透彻,关于生命,关于灵魂,关于人生最根本的问题。而张先生所要做的,就是为之寻找到相应的表达,一旦赋予了合适的表现形式,作品深入人心便是自然而然的。而且毫无疑问,这样的作品一定能在社会上发生有益影响。他找到了。
深切流淌在他血液中的这种东西,化为一种直觉,点点滴滴地参与着他的绘画历程。“我画花鸟,是感觉所画之物很熟悉,我用柔美、泼墨、大写意的笔法,是感觉内心驱使着我要这样画,我与这种画法相应。”张同铸作画,是彻彻底底的回到自己,并创造出了独属于自己的大花鸟画风。
画画,最终画的是自己
绘画到一定高度,最终体现出来的是阴阳、刚柔、明暗……画到最后,全部都要形成高度的概括,没有提炼、概括,作品就不能引起情感的共鸣。而高度概括之后,画面则必定呈现出大写意,它把画家的个性、脾气、品格都融入到了画中。
冯骥才说:好的作品,其实也是他自己。艺术的发现都是发现自我,他将自己个性的灵光投射在世间万物上,然后再一点点收回到自己的作品里。
看张同铸的画——柔美,正体现了画家上善若水的品性。从这柔美里,也可以看出张先生的性格——心地善良,具有韧性;反观之,有些画看上去很火气,由此作画者性格中焦躁的一面便一览无余;有的画则是一看就很功利,功利性的画看第一眼还可以,再往下就了无意趣了。总而言之,画如其人,确是如此。
张同铸说,画花鸟画,画着画着就是画自己。范增画钟馗,陈十发画少女,齐白石画虾,徐悲鸿画马。细细体味,你总能在画中找到作画者的影子。而画山水画,棱角很分明的,作者面部轮廓通常也如山石般分明。“相由心生,心是这样,你的画、你的相貌,你生命中所有的一切都必定与之相应。”
张同铸画禅意画,有很多年了,在他闭门守独潜心创作的漫长岁月里,早就将所有的神思凝聚成了一股最强的体验——如何学佛,而非如何画佛。回到自心本性,大度包罗,百事宽心,哈哈一笑,和气一团,最后,画佛画佛,到底是画佛还是画自己?他也弄不清了。是彼是此,彼此彼此吧!
有一次,张先生在画小鸟眼睛时总觉得不完美,一天,他拿起小镜子,左照照右照照,突然在自己眼睛中发现了那寻找已久的眼神,“原来竟长在自己身上,挺有意思的!”
好的作品,复归童蒙
观画能见其人,同样,观人也可知其画。有的画初看,确实不错,但作者到底处于何种水平,我们只需与他接触接触,了解一下他内心的东西和灵魂的生活,便一目了然。“有的画是模仿的,没有画到心里去。”张先生说,内心有东西的人,要他去模仿一个东西,他都可能模仿不像!一个纯粹创作的人,到最后,其技法或许都还不如一个高超的模仿者。
但由此认为创作者的技法缺位,那又错了。
“最开始学画,都从童蒙起步,从技法学起,基本功练得非常纯熟,但当绘画达到一定高度之后,又要抛掉技法,重新回到童蒙状态。但此童蒙和彼童蒙不一样了。这个时候画画,大概只需要三、四分技法。”
画到一定高度,要归零,丢掉技法,注重心灵,显得自己什么都不懂,回归孩童状态,但其实什么都懂;相反,如果刻意彰显自己什么都懂,技法高超,那只能说明绘画还没有到达新阶段。
张同铸将这样的过程形容为:从懵懂孩童慢慢长大成人,再从人变成千年老妖,最后从千年老妖又回归成孩童,亦是回归到简单、童真。“谁不喜欢小朋友呢?”所以有时候我们看高人的作品都像儿童画,大师的作品回归朴素,经历了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又是山的过程。
千山万水之后,生命的杂质一点点被滤清,犹如一叶轻舟,越过越自如,越过越真实,而绘画也如生活般,由繁到简,笔墨由多到少,由有形到无形,最后剩下的,只有灵魂!
作品欣赏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