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畏因,凡夫畏果

 在这个语境中,“菩萨”是指“明事理的人”,“凡夫”则指“不明事理的人”。

标题这句话是佛教中的俗语。

就本意来说,菩萨是梵文菩提萨埵的简称,是自觉、而且也能觉他的人。凡夫则与之相对应,是还没开觉悟的人。

在儒家教导中,也有类似的说法,“君子畏因,小人畏果”。

君子和小人这两个词,现在往往有了“好人”和“坏人”的区别,其实在孔老夫子那里,君子原意是指明事理的人,小人也不是说到处做坏事的人,而是不明事理的人。

在本文中,我们把“自觉、觉他”,“菩提萨埵”这些意思都往通俗里靠,菩萨也好,君子也好,在本文里我们都解释为“明事理的人”,凡夫也好,小人也好,都定义为“不明事理的人”

因和果大家也都明白,简单地说,就是导致某种现象的发端是“因”,产生了结果,我们就称其为“果”。

畏,两个基本意思,一是害怕,二是敬服。

所以整句话的意思我们就明白了:

明事理的人,敬服事情的起因,在因上下功夫,不明事理的人,则敬畏结果,在结果上下功夫------遇到自己乐见的结果,就高兴,遇到自己不喜欢的结果,就对抗,就怨恨。

01

面对同一个果(现象、结果),不同的人有不同反应

举例说:

张三和李四两个是朋友,张三总是很热情地对待李四,李四却很少有互动回应,结果逐渐张三也就远离李四了。那么李四有两种可能:

1、李四想,这个张三本来很热情的,现在怎么不热情了呢?是我有什么问题吗?哦,对了,大概是我太不注意,常常忽略他,所以他也不理我了。此后,李四改进了自己的待人接物。这个李四就是“明事理的人”。

2、李四想,这个张三本来很热情,现在怎么不热情了呢?不想理我吗?算了,爱理不理,我以后也不理他算了。这个李四就是“不明事理的人”。

这种例子在生活中比比皆是。

譬如,一个经常赌博的人,家人不但不制止,反而当他每次赢回钱来,家人都高兴。可是赌博哪有好的结果?最后把钱都输光,夫妻反目,指责对方,你怎么把钱都给弄光了,都弄哪儿去了?

这案子里的家人,就是不明事理。赌博会有朝一日把钱输光,这个是可以预见的结果,而家人见到他赢回钱来就高兴,支持他去做。这个最后把钱输光的结果,恰恰就出在家人的态度上,出在家人认为“我们家张三赌钱都能赢”的侥幸上。

简单地说,这个结果,其实就是“家人”和当事人一起做成的,但出了结果时,就对当事人发起怨恨。

这种例子很多很多,总起来说,就是一句话:出了问题-----无论是一件事情失败,或者出现了一个自己不乐见的结果-----对这个结果进行抗拒,但唯独没有想想原因,特别是自己在造成这个结果的过程中,有什么原因和责任。

这就是“畏果”的含义。

02

善于反观自己,就是“畏因”

由于“畏”,就会有相应的应对动作。一般“畏因”多数能对应到自己的身上,找自己的原因,所以,由这个“畏因”所产生的连锁反应,往往是改良自己,提高自己。

而“畏果”(对所呈现出来的结果不喜欢),则容易追究到对方身上去———

你不理我,那我也不理你(不想想对方为什么不理我)。

你不想发表意见,那我就懒得征求你意见,不仅懒得征求你意见,以后你的事我也不表态,来个针锋相对(而不是想对方为什么不愿意给我意见)。

要是在职场就更糟糕:我是老板,你不想找我?哼!那你就别干了!(反正外面有的是人想来干这份工作)。

任何事情一呈现,人一定会分成“畏因”和“畏果”两大类。所以,我们只要看到面对一个事情,首先在想“是什么导致这个现象(果)?我有没有问题?”和“这事儿怎么这样啊,你是怎么弄的?!”这两类反应,大致可以判断对方是不是一个“明事理的人”。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回光反照。现在老是写成回光“返”照,形容一个人快要死去的意思。其实,是“反观向内,观照自己”的意思。凡是有反观自己的习惯,有这份修行,人就一定会进步。

03

畏果的人,容易陷入委屈者状态

不如意事十八九,这是生活的常态。

《“心想事成”之所以成为高贵的祝福,是因为“不如意事十八九”才是生活的常态

人遇到各种境遇,各种不如意,都是正常的。正因为如此,人有时候针对所遇到的境地,有情绪,有抱怨,有牢骚,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必须有一条底线-----不能长时间被这种不良的东西所牵动。换句话说,人不能长时间地被“不如意”牵着鼻子走,不能因为它而扰乱了自己的方向,以及心智。

越是经历过艰苦拼搏的人,阅历丰富的人,见多识广的人,越容易接受生活的“不如意”。他们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没有时间抱怨,他们要把时间放在如何改良这个“不如意”上。

我之前曾经写过一篇关于委屈的文章,跟一些年轻朋友们,做过这个话题的一些交流。

你若觉得委屈,生活真的会让你很委屈

我写这篇文章,是当作那时候刚看完的一本心理学巨著后的“读后感”来写的。后来多次根据身边发生的案例去判断,题目所取的这句话,真的很对。

你是什么情绪的人,你真的只跟周围所有信息中的这一类信息相感应。你如果觉得你是个委屈的人,你的生活就会很委屈。

04

人生修炼无止境

说开这个话题,我觉得有三个方面,需要说明,否则就会有失偏颇:

一、人不可能在任何时候都那么“明事理”,有时候一个事件、一个现象(果)呈现,首先对这个结果表达不满的情绪(畏果)也是难免的,如果能在最短的时间里,冷静下来,反观自己,去找找因,也不失为“明事理的人”。

任何时候,都不为周围不良的因素所牵引,没有这样的人的。所以,如果你一时被自己所不乐见的外部因素(事件、结果)牵引过,也不要自卑、自责。

关键是,不能长时间被不良的东西牵引。

二、上面所谓畏因畏果,还仅仅是个方便的说法,是基于果已经出现了这个前提。

真正的畏因,不仅仅是在面对“果”的时候,多去反思自身的“因”,而是——在“因”上下功夫,使不好的“果”没有机会出现,没有机会成为现实。这才是更高层次上的“畏因”,才是真正的修炼。

三、因和果是互为转换的。譬如,员工热情参与公司的活动,老板总是不回应员工是因,员工不再有参与的激情是果。那么再往前推广一步:员工总是提没有建设性的意见是因,导致老板不愿意回应,这是果。如此类推。

因和果的转换是很微妙的,所以我们经常说,人在任何时候都要保持敬畏。多反观,多自检。

四、少争论。人一旦陷入“好辩”这种状态中,就会福报尽失。

有的人不是出于辨明道理而发起辩论,如果能够把道理越辩越明,逻辑越辩越清,我是很欢喜的,哪怕我的口才不佳,在一旁坐听,我也欢喜。

但是有的场合,不是在辩逻辑,和辩事理,而是在“徒逞口舌之辩”,一旦一个本来其乐融融的场合,有人突然发起逞口舌之辩的苗头,我会马上选择离场。我内心里是如此的讨厌吵架和无意义的瞎辩!

祝所有看到本文的人,福慧双增,吉祥如意。

============================================

崇尚“相处和睦,与人为善,尊崇契约”的生活法则。倡导戒烟断酒,科学运动,合理饮食的健康生活方式。

运动、阅读、适当的兴趣爱好,是本公号的交流宗旨。

欢迎交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