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五月”到了,到底“毒”在哪儿?九个症状看你是否中毒!
中医将农历五月视为多事之秋,人们务必端容肃己,严禁杀生、行淫,否则严重伤身损气耗精元。
在这个月里,五月初五~初七、十五~十七、二十五~二十七,这九天为“九毒日”,十四为“天地交泰日”,请千万谨慎这十天,甚至是一整个月。
初毒日
五月初五(阳历 6 月 14 日)
五月初六(阳历 6 月 15 日)
五月初七(阳历 6 月 16 日)
中毒日
五月十五(阳历 6 月 24 日)
五月十六(阳历 6 月 25 日)
五月十七(阳历 6 月 26 日)
末毒日
五月廿五(阳历 7 月 4 日)
五月廿六(阳历 7 月 5 日)
五月廿七(阳历 7 月 6 日)
天地交泰日
五月十四(阳历 6月23日)
四天王巡行,夜子时为天地交泰日。
古人所说的「天地交泰」就是天气寒热交接的过程,这个时候天气会猝不及防地暴热起来,在中医里热多则属毒,人的身体也容易出现一些病症,又因五月各种蛇虫蜈蚣蝎子等出来 ,所以叫「毒五月」。
毒五月,容易中什么“毒”?
毒五月最容易中「湿热之毒」和「寒湿之毒」!
这个月横跨夏至、小暑节气,正是阳气最旺的一个月,暑热、湿气也越来越重,给人感觉就像蒸桑拿,又潮湿又闷热,所以容易有湿热之毒;但我们身体内部反而是虚寒的。
《伤寒论》里记载:「五月之时,阳气在表,胃中虚冷,以阳气内微,不能胜冷,故欲着复衣」。
这个月人体阳气向外走,体内脏腑的阳气反而变虚了,尤其是脾胃,特别容易受寒湿之气侵袭。
九个症状看你是否中毒?
湿邪本来就最顽固、最粘滞,与热勾结在一起,就成了让人不爽的湿热毒。
如果你有以下症状,说明你中了「湿热之毒」:
1、皮肤问题
毒五月,皮肤特别容易长痘、湿疹、痱子、疥疮疱疹之类的,《黄帝内经》上是这样说的:「汗出见湿,乃生痤痱」 。
这里的痤,就是痤疮,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痘痘、粉刺;痱就是痱子。
意思是出汗的时候,汗孔张开,遇到湿邪的侵袭,郁积在肌肤,就容易生成痘痘、疥疮、痱子;
如果再加上晚睡熬夜、爱吃烧烤、煎炸、甜食、油腻的食物,脾胃积热,外部湿热+内部湿热,就会脸上油腻光亮,痘痘此起彼伏,连绵不断,甚至有脓包;有些人还会长湿疹等。
2、脾胃问题
口臭口苦,腹胀、胃口不好,大便干结或者大便粘马桶,舌苔黄腻。这些都是湿热滞留在脾胃的原因。
平时脾胃虚弱,或者饮食不注意伤了脾胃,导致气机不能「脾升胃降」,该上的不上,该下的不下,所以会出现以上症状。
3、泌尿系统、生殖系统问题
尿黄而且味道重,尿频尿急尿痛,女人白带多而黄,男人阴囊潮湿。
这些属于湿热淤积在下焦,引发一些泌尿系统、生殖系统的问题,比如女生容易白带多而黄,甚至引发尿道炎、妇科炎症;男生阴囊潮湿不爽。
4、早晨起来头发蒙、头重、身体沉重乏力
这是湿热之气使身体气机流通不畅,清阳不升,所以头重头蒙;湿气重浊,往下走,所以身体沉重,尤其是下半身。
如果你有以下症状,说明你中了「寒湿之毒」:
容易中寒湿之毒,一方面是因为五月我们体表阳气旺、内脏虚冷,另一方面是因为我们贪凉。
天一热,空调房里吃西瓜、凉拌水果蔬菜沙拉、24小时吹空调,长期如此伤了脾胃、伤了一身之阳气。
1、腹泻、上吐下泻、胃冷胃痛、食欲不好、舌苔白腻
这也叫胃肠型感冒, 主要发生在夏天,是脾胃寒湿重的一种表现。
2、身体懒、冷、痛
人懒动没活力、怕冷、手脚凉、肩颈腰背冷痛,女生宫寒痛经、月经推迟、血块多、颜色暗黑。
这是寒湿之邪,耗伤了阳气,出现阳气不足、火力不够,既无法抵御外界寒湿,又无力排出体内寒湿的原因。
“生态”盖指生命体与其环境的有机联系。生态伦理就是人们对生命存在与生态环境关系的道德观念、基本规范和道德实践。20世纪以来,随着人类对环境危机的广泛体认,生态意识猛然走出专业圈囿,置身公众舞台,被赋予影响人类环境实践,维护全球生态平衡的重任,成为世界显学。道教不是生态学,但其生态伦理精神因其独有的特色而为其他学说和宗教不可替代,否则就不可能衰而复兴,流传至今,影响深远。在伦理认识上,道教以其重视生命的喜乐、宁静、恬淡、朴素和心灵的充实与扩展为特色,关注自我与自然的协调,以人为本,内容简而深、博而约,具有无穷的趣味;在伦理实践上,道教致力于体玄修道,韬光养晦,淡泊名利,求得生命在情感、行为、自然、人伦与文化的互动中长存长立,因此它在对自然生态和人的关系的认识上,表现出开发生命活力的自觉能动性、与自然对象的同一性以及伦理认识的整体系统性。用道教的话来说,就是“自然之道不可违” 1 、“顺乎自然之道”。此自然所指是事物本质之自然、人生之自然、社会之自然。参悟事物、人生和社会之本质,求得生命与本性应有的风格、态度和气象,就是道教伦理追求的目标与精神支柱。
道教生态伦理精神体现在它的精致深刻的内容和吸引世人的内涵中,蕴涵在使它延续、发展久远的生命力中。具体而言,道教生态伦理精神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一是万物一体的精神。道教所崇拜的最高对象是“道”。道教的宗旨是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所谓得道,就是通过修炼与大道一体化,因此,道教在中国诸多宗教中是最注重现实生命的宗教。在它看来,世间万物是一体的,自然万物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人是天地万物的一部分,应当以生为乐,重生恶死,使生命不断升华。人类也要以平等意识尊重自然万物的存在与个性。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提出:“天地中和同心,共生万物” 2 ,认为理想的太平世界是人与各个层次的自然事物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世界。在道教思想家葛洪那里,万物一体的平等意识也非常明确和丰富,他认为人通过修炼可以实现“长生久视”、“肉体成仙”的理想,这个理想也就是与自然齐一或万物一体的境界。道教还有“生道合一,重人贵生”思想,老子指出,道是宇宙的本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天地万物,物我一也。”这表明道教注重从宇宙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人类的意愿。万物一体的生态伦理精神告诉人们,与自然要和谐相处,营造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的社会。
二是生而不有的精神。与万物一体的精神相关联,道教认为人生最高的境界和准则是产生万物而不占有万物的道德。道教认为,人的肉体修炼、精神完满的最高境界是“道”。“道”是如何产生的呢?葛洪提出:“道起于一,其贵无偶,各居一处,以象天、地、人,故曰三一也。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人得一以生,神得一以灵。” 3 并且自认为这是对老子智慧大道的发挥。老子曾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自然的要义是:“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由之,只有“道法自然”才符合道德的思想。高尚的道德在于繁生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帮助万物而不自恃有功,引导万物而不宰制它们。唐代道教学者、医学家孙思邈就是这种精神的实践者,他的医学理论以天人一体、生而不有说为基础,谓“天有四时五行”,“人有四支五藏”,“阳用其形,阴用其精,天人之所同也”,“良医导之以药石,救之以针剂,圣人和之以至德,辅之以人事,故形体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 4 孙思邈本人“学殚数术,高谈正一”,不仅医术精湛,而且品德高尚。道教的这种生而不有的精神具有相当的实践性和普世意义这种实践性和普世意义,提出了世间事物持续平衡发展的观念,揭示出人类要顺应自然,效法自然法则,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才能得心应手,取得成果;如果强行索取,则会适得其反,破坏和谐,不能达到很高的境界。
三是曲成万物的精神。在道教以前,《周易传》有言:“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这里指出天道与地道是相对峙而又相协调的,其协调是由人来作中介的。老子将人提到重要的地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既然“人亦大”,那么人就不是仅依附于自然,受制于自然,而要驾驭自然规律。因为人要依靠自然而生存,要与自然进行物质交换。道教于此进而提出:人要三思而行,审时度势,求仙问道而不强作妄为;如果反其道而“妄作”,势必败坏心性,甚至危害人类自身。道教的修习者认为人与宇宙万物是互相感应的,感应的基础在于人和万物都有灵性,人与物资讯相通。宇宙演化不停,生生不息,人作为宇宙共同体中的一员,应该以促进整个宇宙更加和谐完美为目标,而不应该以毁灭各种自然物的行为来扼杀宇宙的生机。因此,道教不仅给人以一种思想信仰,以安身立命或将注意力放在教义教规的完善和遵守上,求得祭祀、祈祷的肃穆和虔诚,而且将信仰或教义教规具体化为各种道功、道术,进而形成操作体系,引导众信徒去实践力行。可以说,道教是重视道、术、行的宗教,既重视“道”的提升,又积极提倡功法和炼养术。真正的道徒对道教真谛的切实掌握,在于不仅要懂得它的基本宗旨,或具备其虔诚的信仰,还要作道术的训练,努力积累道功,日进无疆,不断深化和纯正信仰。这样,就充分强调了人类活动的主体能动性,以及人与自然的适应性。人作为天地的中介与协调者,既要顺应自然,又要制约自然变化,加以引导,以曲成万物。
四是合而不同的精神。道教合而不同的精神是与传统伦理学中的“和合”精神相承接的。道教《太平经》提出:“中和者,主调万物者也”,认为自然界与人间社会各层次的事物,皆包含阴、阳、和三种基本要素,合而构成一物,故名三名同心。“元气有三名:太阳、太阴、中和。形体有三名:天、地、人。天有三名:日、月、星,北极为中也。地有三名为:山、川、平土。人有三名:父、母、子。治有三名:君、臣、民。” 5 三名同心就是理想的太平世界。阴阳之道体现天意,所以人要顺应阴阳之理,从各个方面保持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和顺,才能消灾去异,致力世界太平。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道教在信仰系统、丹术符箓、仪式规范中发展了和合的思想。合而不同的生态智慧,帮助人们认识到世间万物多样性存在的意义。保护了事物的多样性,就有可能达到可持续发展。
五是循环再生的精神。在关于如何有效地利用自然方面,传统的中国人确立了“大”和“久”的目标,并认为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人要有中正的德性,效法天地,用制度节制人的无穷欲望,不造成对自然与人类的伤害。《周易》指出了两个途径,其一是“九二贞吉,以中也。”其二是“中正以通。天地节而四时成,节以制天下,不伤财,不害民。”道教也发展了类似的思想,强调对生命以及生命存在条件的确认是圣人之智、圣人之德,是圣人之业,人的理想的生活世界是一个物我同一的美好社会,认为在那样的社会里,生命可以循环连续、周流罔停、生生不息。早期道教认为古之得仙者,或身生羽翼,变化飞行,卓然特立于一般人的本性之外,甚至化身异形,有似雀之化为蛤,雉之化为蜃。后来的道教吸收了更多的人伦日用思想,从生命循环再生的角度出发,把“老而不衰,延年久视,出入任意” 6 作为神仙之道。五代时期的道教学者谭峭以“化”的观点看待宇宙、人生和社会,提出:“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形化精,精化眄,而顾眄化揖让……” 7 整个人生和社会的兴盛就处在变化统一的过程中。道教在利用物资的观念上,主张人类要多多节制欲望,保持万物的生机与发展活力,这与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依时令进山伐林,夏以前禁采樵,禁捕幼兽幼鸟、禁杀鱼蟹,不竭泽而渔,不焚林而猎等观念是相当一致的。人与生物资源相处,要进行物质交换。进行物质交换不是强行占有,而是对自然作顺应与调适。
六是融通万有的精神。道教思想一向把大自然看作是一个充满生命的超巨大系统,其中的所有事物都相互有机地联系着,宇宙在其历程中运行,是时间坐标和空间坐标的交叉线。从老、庄之始便探其玄机,以揭示自然界中固有的整体关系。老子说:“大道泛合,其可左右。万物持之持生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8 也就是说,大道像广阔的河水一样滋润着万物,毫无私心,毫无偏意,像伟大的母亲一样爱护着所有的生命,所有的生命依靠道的养育而生。对自然界要善意对待,这是因为在根本上“人与天一也”。 9 既然如此,就必须保护生态环境。庄子曰:“万物皆种也,以不同形相禅,始卒若环,莫得其伦,是谓天均。天均者,天倪也。” 10 也就是说,万物都来自特定的物种,但在不同物质的物种之间也存在着联系和转换,如同圆环一样,分不出始终和次序。这种自然的联系性,可以叫做“天均”。道教认为道为世界的本原,道是创造一切生命的总源泉,是融贯万物生成的总动力。唐代道士吴筠说:“通而生之之谓道,道固无名焉。畜而成之之谓德,德固无称焉。尝试论之,天地人物,灵仙鬼神,非道无以生,非德无以成。生者不知其始,成者不知其终。探奥索隐,莫窥其宗,入有之末,出无之先,莫究其朕,谓之自然。自然者,道德之常,天地之纲也。” 11 这里立足于物象世界的固然之理,推理道德本体对于物象世界的意义,其中蕴涵着通生无匮、品物有方的生态伦理智慧。大道是宇宙的本原,也是观察天地万物的出发点;站在大道的角度观察人世,天地同一,万物一齐,物我无分,无此无彼;天地万物虽然形态各异,人间诸事虽然各有其理,但说到根本上,则各顺其情,各尽其性,各自自然,各自皆安,这就是差别之中的同一,相异之中的不异,体悟到差别之中的同一,相异之中的不异,也就体悟到了大道,也就融入了大道。
总而言之,上述诸方面,落实到现实中以保持生物物种、绿化美化生活环境,可以为维护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这就意味着,道教生态伦理必然并且能够进行现代性转换。而转换的契机,则在于具有高尚精神境界的现代性人格的塑造。因为根据道教的观念来看,人经过修炼而达到的崇高境界并不神秘,遥不可及,至高的神仙也是人在世的造化和修行的体现。我国宗教史专家牟钟鉴先生把道教的神仙人格特征概括为这样几个方面:一是生命力深厚旺盛,因此能够健康长寿;二是精神境界高超,摆脱“小我”而成就“大我”,所以精神可以不死;三是智慧超群,有很高的洞察力和预见性,却又大智若愚,和光同尘;四是利而不害,为而不争,功德在世;五是潇洒自在,豁达从容,善于化解烦恼,始终保持喜乐心情。能够做到这些方面,就可以称为活神仙。所谓神仙境界,除了幸福快乐的人,便是优美宜人的环境。蓝天白云,青山绿水,鸟语花香,人民和平幸福地生活着,其乐融融,这就是人间桃花源般的美好生活。 12 我们认为,人们只要努力建设,把中国道教的这种万物一体、生而不有、曲成万物、合而不同、循环再生、融通万有的伦理精神,融会灌注到现代人格的塑造中,用以推进我们的物质和文化建设,人间的仙境是可以在眼前出现的。
3、容易感冒、流清鼻涕、过敏性鼻炎
因为脾胃虚寒,气血供应不足,引起肺气虚,所有稍微有点风吹草动就感冒、流清鼻涕、过敏性鼻炎。
4、容易上火、反复的口腔溃疡
因为中焦阳气不足、气机不通,导致上热下寒,上下水火不能交融,而且火越灭,反而越大。
5、容易拉肚子、腹部肥胖难减
吃寒凉的,或一冷一热的食物,或肚子受凉,很容易拉肚子或大便不成形;有啤酒肚、小肚腩,而且很不好减。
这都是因为脾胃寒湿重,没有足够的温度和力量把吃进去的食物腐熟、消化吸收。而且脾胃虚寒,身体启动保护机制,给脾胃盖上一层厚厚的被子,这被子就是脂肪。
做好五件事,解湿热之毒
千寒易去,一湿难除,湿热之毒并不好解,如油入面。要解湿热之毒,一定要做好这五件事,从源头上阻断:
保证睡眠对排湿热非常重要,而且晚上让脾胃休息也可以减少脾胃湿热。
饮食清淡一些,少肉多素,多吃青绿色蔬菜,有养肝、清热解毒、利湿利尿的功效,比如菠菜、青菜、西兰花、芹菜、青豆、豇豆、油麦菜等。
少动、饮食不节制及压力大,都会造成湿留体内。而运动可以缓解压力、活络身体器官运作,加速湿气排出体外。
快走、慢跑、健走、游泳、瑜伽、太极等健身运动都是很不错的方法。
膀胱经是人体最大的排毒通道,贯穿我们整个身体,有67个穴位,后背的膀胱经掌控着人体的多个脏器的排毒功能,而且膀胱经是统领一身的阳气,阳气足,也有利于祛湿,就像雾气在太阳出来就散开了一样。
所以,夏天照顾好你的膀胱经就显得尤为重要,不要让它堵住了。
有条件的可以经常让人按摩一下背部膀胱经,从上往下按,夏天也可常在膀胱经上刮痧、拔罐、走罐,膀胱经通了,能排毒散瘀、驱寒散热,还有助于阳气升发,对排湿热之毒非常有效。但不适合阳虚怕冷、气血很虚的人。
这类人可以经常做后背撞墙、瑜伽体前屈、摇篮式等动作,均有疏通膀胱经的功效。
承山穴是祛除体内湿气的最佳的穴位,其效果跟薏米红豆粥有异曲同工之妙。
承山在足太阳膀胱经上,膀胱经主人体一身之阳气。承山穴一方面是全身承受压力最多筋、骨、肉的集结之处,另一方面又是人体阳气最盛的经脉的枢纽,所以,它能通过振奋太阳膀胱经的阳气,排出人体湿气。
方法:承山穴按上去会比较酸痛,所以手法一定要轻柔,以感觉到酸、麻、肿、胀才会有效,然后再加重手法。每天可点按1-2次,每次10-20分钟,点按时由轻到重,力量均匀。
艾草生姜祛寒湿
艾草可以说是寒湿之毒的克星,它一出马,寒湿之毒无处躲藏。
艾叶泡脚泡澡,可以驱寒湿、活气血;
艾草精油按摩,可以温经驱寒、行气活血;
艾叶煮粥、做艾叶糍粑,可以驱寒暖宫、温补脾肾;
艾灸,可以温通经络、驱寒止痛。
其中,艾灸是能量最强大的,艾叶本有逐寒湿之功,借着一股热力可深达肌肉血脉,有驱寒邪、补元阳、通经络、调正气中,最适合我们这些过度透支身体的现代人了。
有寒湿毒的人,在夏至到三伏这段时间,保持每周3次艾灸,可以很好的排出寒湿之毒,穴位可选择大椎穴、神阙穴、足三里、关元、命门,每次选择2~3个穴位就可以。
除了艾草能排寒湿之毒,姜也是很好的驱寒湿、温脾胃的药。
脾胃虚寒的人可以坚持夏天食用醋泡姜,每天上午三片。
夏天吃醋泡姜,不仅可以驱脾胃寒湿,还可以补阳气而不上火。因为用醋泡过的生姜,不仅能把生姜散寒湿、暖脾胃的作用发挥极致,又借助醋的收敛作用温补阳气而不上火,简直胜过补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