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放榜的那一天,读懂了“没出息”的贾宝玉
这几天,各地高考陆续放榜,不知道各位考生有没有考出自己满意的成绩呢?小北祝愿所有考生都能拿到一份漂亮的成绩单,给自己的三年高中生涯画上完美的句号,但现实情况可能总难免几家欢喜几家愁。
千万年前创世之时,有一位女神同样也组织了一场重要的选拔考试。女娲亲手炼化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灵石,培养了“补天石资优班”。
最终,绝大多数灵石都荣登“天榜”,一一得到补天的位置,展开经世济民的大事业。但是,有一块灵石落榜了。
名落孙山已经够惨痛的了,更何况只有它一块石头落榜,连一个可以互相安慰的难兄难弟都没有!可能有一些同学在高考中没能考出非常理想的分数,现在正担心能否报考心仪的大学——但是和这块真的落榜的石头比一下,是不是没有那么惨了。
这块石头最终投胎转世,落进红楼贾府,长成了贾宝玉。他在自己的“石生”新阶段选择过了怎样一种生活,最终的命运是什么?现在的我们又能从贾宝玉的生命体验中获得什么?
01
落榜之后的追求:以情为根
补天灵石落榜之后,是转世成了一位沾花惹草、沉溺于温柔乡的花花公子吗?恐怕不能这么看。
作为贾宝玉前世的那块灵石之所以会在补天选拔中落榜,是因为它在女娲炼造的过程中出了问题,不幸被邪气入侵,以致“无材补天”。
“无材”即无用,“天”代表国家、家族,因此,当灵石转生为贾宝玉之后,就造成了宝玉“于国于家无望”。这是宝玉这个唯一落榜的人心里最大的痛苦。
而原先一心想要荣登天榜补天的灵石受到这种彻底的打击,整个“石生”的价值都被全盘摧毁了,他到底该怎样才能活下去,重新找到可以自我肯定的意义?
从古人的经验来讲,被世界否定以后还能自我肯定,一般的常态便是回到自己个人身上独善其身,去追求自己的兴趣,着重于对自己最有意义、且自己也最能够把握的地方。
于是我们看到,失意的古人有的跑去隐居、做学问,有的写诗作文、喝酒赏花——可是贾宝玉的选择完全不一样,他选择的是“以情为根”,即追求情的慰藉。曹雪芹把这块没用的石头丢在青埂峰下,青埂便是“情根”的谐音,意指以情作为根本。
看到这里,我们也就明白:宝玉并不是无端地多情、重情,这是宝玉认识到自己“无材补天”之后退而求其次的选择,是对自己价值的重新评定。在认识到生活对他的抛弃之后,宝玉依然能够换个思路热爱生活,这难道不也是很可贵的吗?
并且,在对“情”的追求中,宝玉良善的本性也体现出来。宝玉遗传了女娲补天的慈悲,乐于助人,并自觉以自己的力量爱护少女而非欺负女性,这是他与其他男性最不同的地方。
他“正邪两赋”,因此在一岁抓周仪式上只抓了脂粉钗环,没能满足家族和社会的期望;但他的正气,也使父亲贾政在抓周仪式上做出的“将来酒色之徒耳”论断没有成为现实。
以情为根,尊重、同情、照顾女性,成为了灵石转生为宝玉后重启“石生”的新使命,也是整部小说刻画的重心之一。
而当我们理解了宝玉通过一条背离社会期待的道路重新寻求自我肯定的心理诉求,我们也便读懂了这个温柔乡中的少年。对于今天的普通人来说,不管在得知高考成绩之后是否能感到十足的满意,不管之后是否能成为尧舜、孔孟这样光明伟岸的“大仁者”,至少,我们可以做到心中有情,不要放弃对他人的同情和理解。
02
“至情”vs“痴理”:他的爱情与责任
“情”之一字,是宝玉的心灵支撑,也是明清文学史上的经典议题。面对日渐严苛的礼教,许多明清文人将目光转向“情教”,希望发挥性情、挣脱现实束缚。例如,汤显祖的《牡丹亭》中,至深的情感使生者可以为之而死,死者也可以因之复生,杜丽娘与柳梦梅“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的故事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深深一笔。
然而,同样是重“情”的文学,曹雪芹的《红楼梦》却反对汤显祖的“至情”,而更推崇一种日常的真情。这在宝玉的婚姻问题上尤其体现出来。
宝玉最终与宝钗成婚,以大局为重的金玉良姻胜过了偏重自我个人主义的木石前盟,这一直让不少站宝玉x黛玉cp的读者不怎么高兴:宝玉的心灵知己当然是林妹妹了,和宝钗结婚恐怕是包办婚姻的阴谋!(当然,钗黛cp也不是不可以……)
但是须知,对于曹雪芹来说,“钗黛合一”才是最完美的女性典范,所以我们恐怕不能说黛玉就是宝玉的唯一伴侣。宝玉和黛玉对彼此来说诚然是不可或缺的,他们的感情从青梅竹马的友情逐渐升华为知己式的爱情,若能最终结为伴侣,对二人来说必然是最圆满的结局。
但是怎奈何世事无常,黛玉病入膏肓,最终撒手人寰。而在黛玉去世后,宝玉之所以能坦然接受和宝钗结婚,非是他无情或者受到家族的胁迫,而是因为曹雪芹在五十八回“藕官烧纸”中给了宝玉一种崭新的感情观念。
藕官与他唱戏的搭档菂官发生了爱情,菂官后来去世,让藕官悲痛不已。但藕官演戏时不能缺人,由蕊官补缺来代替菂官之后,二人竟还能温柔体贴地表演,仿佛与平日藕官对菂官的真情十分冲突!
芳官为宝玉指出了其中的道理:真情是可以有不同呈现方式的。就算永远深爱着一个人,你也仍然可以好好活下去,即便在对方离去后,你照样正常过日子,并未跟着去死,甚至还结婚生子,仍不妨碍你拥有纯净的真情。因为一个人还承担了社会责任,执行这些责任也是使命,这和对某一个人的深情是并存不悖的。
这便是曹雪芹提出的独特的“痴理”,可以称得上是他的崭新发明。这和《牡丹亭》等作品中那种生生死死的“至情”很不一样,在曹雪芹眼中,续弦、再嫁乃至于殉情都只是外在形式,能把握住真心,也就是深情了,人不需要用势不两立的极端方式来证明深情。
所以在黛玉去世后,宝玉和宝钗结婚时是一种心平气和、理性成熟的人格状态;高鹗续书让黛玉之死无比凄恻惨烈,实际上并不符合曹雪芹的原意,不仅失掉了前八十回的温柔敦厚,也平白让薛家背了骂名。
这份揭示社会责任和爱情的平衡的“痴理”,放在今天依然是新颖且振聋发聩的。正如曹雪芹在塑造“以情为根”的宝玉时也从未指定这“情”就是指爱情,亲情、友情、手足之情等均构成了情的复合内涵,而这些情的关系并不是非此即彼的。
对于即将踏出高中的学生来说,在今后遭遇爱情的时候,也许这份“痴理”会对你们有所启发。
03
用成长的眼光读懂宝玉
重新审视宝玉的价值观、感情观之后,也许有些读者还是会感到纠结:即使我们承认“以情为根”的贾宝玉是一个可爱的男主角形象,他对女性的尊重与同情在中国古代小说史上足可称道,但当我们想要评价他时,似乎总还是绕不开他对家族责任的逃避。
甚至于,我们也会质问宝玉一个他完全没想过的问题:如果宝玉拒绝长大、只想天真而顺心地过一天是一天,等到脱离特权的庇荫时,他又怎么能保护他所怜爱的温柔乡里的姑娘们呢?
也许,这种纠结正是我们在面对宝玉时应该持有的态度。如果我们仅以单向度的眼光来评价他,就会错过很多曹雪芹在创作宝玉时的微妙用意。
实际上,宝玉在人格上也不是那么软弱无能,他虽然没能承担起延续家族繁荣的重担,但至少也有自己的成长,那就是:他逐渐能够走出个人中心主义了。
《红楼梦》第三十六回中,宝玉在龄官那里碰了钉子。龄官倾心于贾蔷,对来央求她唱“袅晴丝”的宝玉避之不及,这让宝玉绝无仅有地感受到了被冷落的滋味。当宝玉见识到龄官对贾蔷独有的痴心,他便触发了一次巨大的顿悟:
多情的宝玉终于认识到,“情”是有分定的。他了解到自己的有限,不再像幼稚的小孩一样地以自己为世界的中心,以为全天下的人都只爱他一个。
当他失魂落魄地回到怡红院,对袭人长叹“从此后只是各人各得眼泪罢了”的时候,他终于领略到一种很深很深的孤独了——那是人类存在所必然要面对的本质。
即使有再多的人从心底爱你,但意识到自己不能天然得到所有人的爱时的那种孤独依然是每个人都逃避不了的,而人唯有领略了这份孤独,才能坚强地走下去。宝玉在此刻领略到这一点,不免失落悲伤,但却获得了人类的生命里很必要的一种成长。
而作为读者,如果我们能用成长的眼光看待宝玉,我们也就可以认识到宝玉的多重面貌,或许也能够多给这位成长中的少年一些理解和宽容。
高考前的考生往往在应试教育中习惯于接受教材灌输的观点、看待事物容易平面化,那么,高考结束之际不失为一个向着独立深入思考更迈进一步的时机。
此外,也要理性看待自己的成长轨迹:高考放榜,也许失利的同学会也由此产生了“于国于家无望”的焦虑;但其实,只要在高中三年中有所收获、有所成长,并对自己有了更深的认识,便也是很有价值的了。
灵石虽然落榜,但是它投胎转世为贾宝玉,开启了全新的旅程。截止至《红楼梦》完书,宝玉十九载的人生有悲有喜,但总归是跌宕起伏、十足精彩的一段生命体验。
高考放榜标志着今年高考的正式落幕,每位高三考生生活也将开启崭新的阶段。无论现阶段考试的结果如何,小北都祝愿你能像一块通灵宝玉一样,一往无前地继续自己的精彩人生!
-End-
编辑:涵颖 黄泓
观点资料参考:《红楼十五钗》
转载及合作请加微信:
Burning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