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这才是一个人最大的后台!(深度好文!)
作者:刘娜
来源:闲时花开(ID:chinaumu520)
一个人最硬的后台,是有人爱。
这是一颗喜糖。
它来自河南民权县。一位刚刚参加完亲友喜宴的妈妈回家后,碰到坐在院子里晒太阳的女儿,就把糖从口袋里掏出来,递给女儿。
这一幕,像极了小时候我们坐在门槛上,眼巴巴地等着出门的妈妈回来,给我们“捎包”(俚语,意为带礼物)的情景。
不同的是,这位给女儿捎糖的妈妈,已经107岁了。她的女儿,也84岁了。
相同的是,107岁的妈妈,始终记得家里有个“吃嘴”的女儿。而84岁的女儿,接到妈妈递来的糖时,也美得脸上乐开了花。
这对母女暖倒了2.3亿网友,引发4.5万的讨论。
捎糖的妈妈和得糖的女儿
父母在,不管你多大,永远都是孩子。孩子在,不管父母去哪里,都不忘带礼物。
愿你107岁时,还记得给孩子捎糖吃;愿你84岁时,依然有妈妈疼。
这世上有一种满足,是84岁的女儿,被107岁的妈妈,宠成了笑出一脸皱纹的公主。
这是一篮柑橘。
它们个头很大,颜色金黄,躺在一个破旧的竹篓里。竹篓被放在火车站广场,旁边还有一个装有棉絮的尼龙袋。
竹篮和尼龙袋旁,是靠着栏杆蹲在地上抽烟的父亲。人来人往中,他坐了一天一夜的火车,从四川成都老家去山西太原看望远嫁的女儿。
女儿远嫁20年了,这是他第二次去看她,带着自家田地里产的棉花,还有自家果园收获的柑橘。
有人问他,这么远的路,这么多的人,带这么多东西,背得动吗?他斩钉截铁地说,背得动。
因为,离家多年的女儿,最爱吃柑橘了。
“你待在婆家不要动,我带着橘子去看你。”
这个故事让人想起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感动了很多在外漂泊的游子和远嫁他乡的女儿。
爸爸,这么多年过去了,你从未忘记我最爱吃的是什么。
谢谢你带着故乡的味道来看我,远嫁的女儿一定会过好自己的生活。
只有这样,才不辜负你一路颠簸。
这是一碗面条。
墨绿的芝麻叶,细长的手擀面,浓香的汤汁上撒着葱和姜,吃起来有种牵绊的黏稠感。
小时候,母亲常常做这样的芝麻叶面条给女儿吃,边做还边说:“你姥姥做这个最拿手了。”
为了追随从军的爸爸,妈妈从北方嫁到南方。南方人爱吃米,可妈妈喜欢吃面,尤喜吃芝麻叶面。
受妈妈的影响,女儿也喜欢吃面,她还在大学里,爱上一个同样爱吃面的男生,追随他嫁到了寒冷的北方小城。
女儿怀孩子时,吐得厉害,什么也吃不下。妈妈打来电话时,她随口说了一句,“什么也吃不下,但真想吃你做的芝麻叶面啊。”
两天后,她下班回来,推开门看见母亲正在厨房忙活,锅里是已经做好的一锅芝麻叶面。
原来,接到她的电话,妈妈坐了20多个小时的火车来看她,下车后顾不上休息就跑到农贸市场,挑选上乘的芝麻叶干菜,又和面擀好面条,等她下班回来。
妈妈,谢谢你走这么远的路,赶来为我做我最爱吃的食物。
为了爱情和梦想,我一次次选择流浪远方,而你一直站在我转身需要的地方。
从此后,每一碗面,都会让我想起故乡。
这是一身棉衣。
颜色鲜艳,针脚细密,结实的布料里装着厚实的棉花。从小到大,儿子都是穿着妈妈做的这种棉衣长大。
只不过那时穷,母亲缝缝补补,裁布接长,一身棉衣能穿好几年。
后来,儿子读书上学,结婚生子,也有了自己的孩子。只是,时代不同了,现在孩子的衣服,都是专卖店里那种好看又昂贵的牌子货。
有年冬天,孩子着凉生病了,母亲恰巧打电话来。他随口说一句:“孩子冻感冒了。妈,还是小时候,你给我做的那种棉花袄穿着暖和啊。”
一个星期后,他收到母亲从老家寄来的包裹。包裹里,装着几套大小不一、花色各异的手工棉袄、棉裤和棉鞋。
他抱着棉衣,眼泪直往下掉——母亲患有严重的眼疾,左眼几近失明,右眼视力也在下降。
他无法想象,母亲是怎样做出这样的十套棉衣的。
“这种衣服在商店里也买得到的。”电话中,他心疼地责备母亲,“做一套就算了,还做这么多。”
“我就是担心,怕过两年右眼也看不见了,没法给孩子做了,所以就多做几套大些的。”母亲小心地解释。
妈妈,你患有眼疾,还给我的孩子缝制棉衣。
时间会让你老去,距离会把我们分离,你的慈悲和柔情,却正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棉衣上细密的针脚,都是母爱留下的诗行。
这是一个西瓜。
黑色的花纹,薄薄的绿皮,红色的瓜瓤,吃起来唇齿甘甜。
小时候,西瓜成熟的季节,父亲每天都会从瓜地里摘一个这样的西瓜来,用网兜装起来,吊到院旁的井里,或者打一缸凉水,把瓜冰起来,等女儿放学回来一切两半挖着吃。
后来,女儿异地求学,扎根他乡,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
每到夏天,她也会给孩子买西瓜吃,看见路边瓜摊上那些皮肤黝黑、满脸皱纹的瓜农,会想到种了一辈子瓜的父亲,能多买就多买一些。
因为工作忙,因为孩子小,那两年她回乡的次数愈发少了。有年夏天,父亲来看她,跋涉千里,倒车多次,竟然完好无损地带来了自家地里产的两个大西瓜。
吃着父亲带来的又甜又沙的西瓜,眼泪顺着她的眼角淌下。
爸爸,从故乡到他乡,要翻好几座山穿好几座城啊。
我无法想象,一路上你是怎样保护着这两个西瓜,就像保护着你含辛茹苦养大又远走高飞的娃娃。
这世间最甜蜜的牵挂,就是爸爸亲手栽种又亲自送来的西瓜。
这是一条短信。
短信上写着这样一句话:“孩子,你那里下雪没有?咱们家今天下雪了。”
正在学校食堂吃饭的儿子,看着这条短信,有点儿难以置信:父亲从不会发短信啊!
自从儿子考上大学,父母就爱上了给他打电话。儿子学习忙,有时候接不到电话,有时回到宿舍看见了,已经很晚了,就懒得回了。
反正家里也没有什么大事儿,父母每次电话都是“老三样”:吃了啥?干了啥?手头的钱够不够花?
有次回家,父亲责怪他老是不回电话,他随口说了句:现在有事儿都是微信短信,谁还打电话啊?”
他就随口一说,父亲就记到了心里。
但父亲老手机上的键盘模糊了,就跑到镇上花200块买了个新手机,自己在屋里鼓捣了大半天,学怎么写笔画,怎么打标点,怎么切换功能……像个小学生一样认真。
学会了之后,父亲的第一条短信,就发给了他。
父亲学会了发短信,儿子也学会了给父亲打电话。
爸爸,你发给我的短信,我都舍不得删除啊,那里面藏着爱的密码。
这是20万块钱。
厚厚的一摞,装在一个布兜里。母亲把钱掏出来放在桌子上时,儿子还以为自己看花了眼。
他问母亲哪儿来的钱。母亲淡淡地说,她把老房子卖了——那套小房子,是姥姥和姥爷留给母亲的念想,母亲曾承诺,无论如何都不会卖掉它。
前段时间,因为买房付首付的事儿,他和妻子发生争吵。妻子指责他,结婚五年生子两年,他依旧没有能力在大城市给他们娘儿俩安个家。
“妈下岗多年,身体又不好,我总不能伸手跟她要。”他无力地辩解。
话音刚落,回头一看,原本在另一个房间哄孩子的母亲不知何时已站在身后。
几天后,母亲执意要回老家。再回来时,就带来了这20万块钱。
本以为,长大后就能给妈妈遮风挡雨。没想到,生子后还要让妈妈为救济他卖房。
你给我的爱总是这么多,我愧疚得不知道说什么。
妈妈,余生,就让我好好照顾你吧。
这是一桌菜。
有儿子爱吃的红烧肉、糖醋排骨、麻婆豆腐、红烧茄子,还有妈妈亲自为他做的饭团和烙饼。
放假前几天,母亲问他何时回来,他说刚接了一个新项目,合作方是家知名企业,如果这次能做好,以后公司就会慢慢好起来,所以,他假期可能回不去了。
放假第一天,他加班到深夜。回到公寓时,看见门口蹲着两个人,走近一看,竟然是自己的父亲和母亲。
为了不让他分心,爸妈悄悄坐车来看他,带来的,还有各种家乡的味道。到了后,怕影响他工作,连电话都没敢打。
说好的,你们养我长大,我陪你们变老。现如今,你们已变老,我却还没过好。
但是,爸妈,我一定会在你们的爱里,成为比昨天更强的自己。
有你们当我的后台,我再也不怕失败。
这是一袋月饼。
中秋节前,身在重庆的父亲,听说在北京当消防员的两个儿子,中秋放假不能回家后,就孤身一人乘火车从重庆去北京和孩子们团聚。
到北京西站下车后,没带手机也没有通知儿子的父亲,因到了陌生环境,突发间歇性老年痴呆症,瞬间迷了路。
12天里,他不知经历了什么,又想起了什么,最终凭借模糊记忆找到了两个儿子所在的消防队门口。
老人被找到后,浑身脏兮兮的,又冷又饿,但他的手中仍紧紧地攥着一个塑料袋,谁要都不给——那是他从老家带给两个儿子的月饼。
从重庆到北京,1900多公里的路程。
迷路12天,父亲早已忘记了自己,但他没有忘记,这次远行的目的。
那塑料袋里,装的不是月饼,而是爱的记忆。
这是我的两条朋友圈。
第一条,是昨天,我回家推开门,差一点就以为自己误入了菜市场:客厅的地上、桌子上,摆的满满得全是蔬菜和水果。
红萝卜、白萝卜、西红柿、大红薯,都带着新鲜的泥巴,用袋子装着,看上去就要溢出来。苹果、鸭梨、核桃、大柚子,都飘着浓郁的香气,从箱子里冒出脑袋。
原来,这周末我回家时,随口说了句,忙起来时连买菜的时间都没有。公公婆婆听罢,跑到水果蔬菜市场,买了一袋又一袋,一箱又一箱,给我们送来。
第二条,是我妈给我和孩子做的老棉鞋。
我妈知道我总是坐在电脑前写字,血液循环不好,一到冬天就腿脚冰凉,所以每年天气一冷,她就给我做老棉鞋。
鞋面儿是用毛线织的,棉花是今年新收的,鞋内还缝着厚厚的鞋垫。
我妈快70岁的人了,做这种棉鞋非常累手。每当我说不让她做这种手工时,她都小脚一跺,两眼一翻:“嫌弃我做得不好看,还是不想穿?!”
我只好赶紧投降:“暖和又好看,谁见谁喜欢,要是您想做,我很乐意穿。”
我的这两条朋友圈,昨天每条都收获了300多个赞。很多人由此想起自己的父母,还有妈妈牌的饭菜和棉衣。
其中,有个朋友这样留言:天冷了,爱有了,吃的穿的都不用愁了。
那些被父母爱着的人,后台都好硬啊。
因为爱,他们走遍天下都不怕。
是啊。
爱,才是一个人最硬的后台啊。
父母的爱,是我们的后台。
我们的爱,也终将是父母的前方。
孩子的爱,也终将成家国的信仰。
这就是爱的情长,也是爱的力量。
本文部分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