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玉圃:画道玄谈
《中庸》说:“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 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里《中庸》以人之一念未生时比喻天地未判,阴阳未分时的本始大道,也可叫做“太极”。太极寂兮寥兮,无分别相,无上下左右,故谓之“中”,“不过无不及” 也可谓之中。太极动变而分阴阳、四象以至于千变万化,就是“发”。动变过程要符合大道运行的自然规律,就称之为“和”。“和”即是和谐。又,冲和之气曰“和”。认为这个“和”是天下的达道。(即通达而绝无障碍之道)。如果太极动变遵循了“不过无不及”的分寸感,就是中节。而中节就是“致中和”。
世界既然达到了和谐之美,自然就“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可见,“和谐”是天地间最完美的状态,我们把这个理论移到绘画创作上,如果一幅画实现了和谐之美,那一定是一个既秩序井然,又生机勃发的画里乾坤!由此可见“和谐美”是通达画道的显示,是传统中国画的灵魂。
陈玉圃《牡丹》
前面说到是什么因素使画面万有和谐完美的组合在一起的。老子告诉我们是“冲气以为和”,“冲”作“虚”解,冲气也就是看不见的气,使万有组成了和谐完美的画面,那么这个“虚无之气”又是什么?我们看太极图,阴阳两只眼,一少阳和少阴,太阳中的少阴,使太阳本身绝非独阳而同样具备一阴阳合体的小太极。另外,太阴中的少阳,使太阴本身亦非独阳,而同样具备一阴阳合体之小太极。这使太阳、太阴在这相反相异中具备了一个惊人的相并相似性。古人认为万物各具一小太极(即阴阳合一之体)。庄子说“道在屎溺”,是说阴阳相反成的“道”,存在于一切处,就象人体一个细胞可以显现人体全部信息一样。这是自然天地之间“以一贯之”的相并相似性。如果从人类社会看,我们提出“普世价值”,提出“求同存异”等等观念,不也正是欲以人类社会民族间的相并相似因素建立一个和谐的生存空间吗?
陈玉圃山水作品
绘画与此同理,正是笔墨、线条、色彩,乃至所有表现物像都在相反异中存在相并相似性。比如笔墨趣味的相并相似,运笔速度的相并相似,乃至节奏韵律的相并相似,色调冷暖对比中的相并相似性,乃至笔墨走向,或者画中山川形势,这其中都可以找到其相并相似性……,比如音乐中不具体喜怒哀乐情绪的“和声”,使诸多呈现不同喜怒哀乐的众多非和声组成统一和谐的乐章同一道理。
陈玉圃山水作品
时下所谓中国画的时代感及创新观,大多以对西方绘画模仿抄袭或者以西方绘画观念改造中国画,叫做创新,或者叫时代感,或者叫和世界接轨等等……,如果从“画道”观念去认识,就会觉得这实在是当今好多画家的迷茫和浅见。
我们说:时代只是一个时空的概念,如果没有人的感受,这个时代将没有什么意义。作为社会的人,所感受到的一切喜怒哀乐都可以叫做时代感。绘画亦复如是,核武器及其巨大的杀伤力,震惊世人耳目,是过去时代没有的感觉,我们称之为时代感觉,深山修行的僧侣,以其清净安详感召世人,过去有过,现在仍然继续,谁又能否定这也是一种时代感觉?绘画不是照相机,绘画是人真实情性的显示,应该对于时代感有着明智的选择。而不是简单的,浅见的甚至是庸俗的照搬现实的一切,更不应该为利名所驱使而盲目追逐时尚!时尚如梦如幻,追不胜追,反而容易在这种追风中失去了画家良知和率性。
陈玉圃山水作品
所谓画家良知,应该是画家始终从人类共同生存利益的标准去感知所处的这个时代。所谓率性,就是绘画远离一切物欲诱惑的创作真诚。作为中国画家,如果能站在人类共生共存的利益角度,去创造相应的绘画艺术形式和内容选择,这才是有着明显现实意义的时代感觉。
我们的时代并不尽如人意,环境污染,民族矛盾,战争威胁等等,都是当下人类的重要时代关切。人类需要绿色,需要安定,需要和平,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凡所有良知的画家,应该以自己的画作向这个时代奉献和谐与安详。至于说“走向世界”,或“接轨”等,难道说一个拥有五分之一人口所喜好的中国绘画形式,曾经离开过世界吗?那么多孔子学院在域外成立,那么多中国画家国外展览,难道我们只有把中国画改造成西洋画,才叫走向世界吗?就象我们出国观光,也要套一个洋人面具才好吗?
陈玉圃《牡丹》
黄皮肤黑头发是国人的重要标志,而追求“和谐、安详”之美是中国画形式重要标志,国人基因注定国人具备谦谦君子,温文尔雅的风范。中国艺术形式也大多数追求创造正面美以求净化自我,自利利他,当然也并不反对出于劝善的善良愿望,而选择金刚怒目、警戒邪恶!
总之,“道”是个难以言说的概念,“画道”亦如此,但好在“道”的普遍存在属性,则可以从任何一事一物寻觅到他的踪影。古圣人随机说道,横说竖说,真说假说,长说短说,一切说……真正是“若欲详说,穷劫不尽!”“画道”亦复如是,“若欲详说,穷劫不尽”。以上随缘概说,如此而已。还望明眼君子斧正。
陈玉圃《日上三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