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郷愁】好日子12月30日(下)

2016年12月30日,我的第一本散文集《留住乡愁》由中国三峡出版社正式发行。

1997年12月30日,我的第一个孩子小小巩在湖北宜昌市人民医院出生了。

1999年12月30日,我的诗歌获二等奖奖1000元的消息发表在湖北宜昌《宜昌日报》(《三峡日报》前身)第2版上……

2011年12月30日,采写我的第一篇专访报道发表在湖北宜昌《三峡日报》第3版上。

限于早上时间有限,我就简要回顾一下后面的两个特殊的12月30日吧。

1999年7月份,我踊跃参加“献给祖国一支歌”“京星王”杯歌词大奖赛。之所以那么积极,因为征稿启事上明确亮出了标的物“头奖2000元”,这对我当时是一笔巨款。我当时每月的工资不过三四百元。万一我拿了头奖呢?

常言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不过,征文获奖这事儿,只能“智取”,不可能去抢吧。还有一句话: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前面在《那些发黄的证书》一文之中,已经讲述了如何点灯熬油,对付了一篇《中华颂歌》。并且经过宜昌日报社副刊编辑韩永强老师认可,选登在1999年8月30日第4版右上角。

当年我是核工业二二公司机械化公司办公室主任,小小的正科级干部,而且是“资深的”科级老干部。因为我从1995年10月开始担任副科级的职位——办公室副主任, 1997年3月担任扶正。办公室的工作,最大的便利就是读书看报。我那时就有空就坚持翻看《人民日报》《宜昌日报》《中国核工业报》等报刊。

那时候,订阅报纸最多的部门是企业宣传科。没有重要工作的时候,我就喜欢溜到四楼去,从每天的报纸堆中找找学习材料。因为阅读报纸,我认识了宜昌的很多作家,也关注着宜昌新闻界、文艺界的动态。

诗歌发表了,当然高兴。少数读书看报的同事偶尔看到了,会惊讶地问我:你还会写诗歌?诗人呀,看不出来?我笑一笑,看得出来的,那都不是高人!

易中天说,怀才如怀孕。我不知道,那要多大的才呀?反正我这水平,没有人会一眼看得出来。除了人到中年的肚子越来越大之外。何况,我在宜昌发表文学作品的事情,没有什么值得宣传的。那就是一种业余爱好。正如好赌者摸几把牌,好色者多来几次恋情。

接下来,就盼望着评奖呀。年底总是事情多,后来,记得是一位同事说,你的诗歌获奖了。我才急着从报纸堆中找到了1999年12月30日的《宜昌日报》第2版,刊登了评奖消息,一等奖空缺,二等奖3个,三等奖5个,纪念奖50个。而且二三等奖获奖作品,还分别有点评。我的名字在二等奖的第2位。后来,韩永强老师真的就给我发了1000元奖金……

再说下一个故事,还是和韩永强老师的“栽培”有关。说到栽培这个词,我们观看过去的战争片,一句经典的台词是“感谢委座栽培”。一般场景就是,某位黄埔军校毕业的军官,毕恭毕敬地感谢“蒋委员长栽培”,似乎有点贬损的意思呀。但是,对于人才的成长,我们的确需要师长们精心地“栽培”。

2003年暑假,我硕士毕业之前,要做毕业论文调研和写作,而且选题就是党报副刊。当时我家安在宜昌,就近的话,我就选择了《宜昌日报》政文部,部主任正是韩永强老师。这个部门,除了编辑西陵峡文艺副刊外,理论版也是重头戏。我跟着韩老师学习了两个月左右,受益匪浅。

2011年前后,应三峡商报罗庆学副总编辑之邀,结合我的博士毕业论文,他要我给商报朋友讲全媒体时代报纸业务创新的课。我勉强答应了。想不到,这事情闹大了,被三峡商报的上级单位——三峡日报报业集团领导知道了,那就升格为给整个报业集团的员工讲课。诚惶诚恐,这真是我当时的心理状态。

好在我对三峡地区的报纸关注多年,又熟悉那些有追求有作为的新闻媒体人,加上我对《人民日报》《湖北日报》和人民网等媒体不陌生,就试着认真准备讲稿。

最终,我个人定调为,我是三峡日报社多年培养的学生,给各位战斗在一线的新闻专家们,作一次“汇报演出”,也是一次公开的求教机会。记得主持讲座的是报社纪委书记、主管新媒体的黄总。坐在第一排的有报社的领导,和我的实习指导老师韩永强先生。开讲前后,我恭恭敬敬地鞠躬,然后就放胆去讲……

2011年6月,我博士毕业。老同事和老领导说,你回来吧,核工业需要你。其实,生活的方式很多,我总想改变一下。大学教书4年,读书6年,离开核工业整整10年后,再回来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于是,我就这样归队了。

记得2011年10月国庆放长假,我回到了宜昌。事先和韩永强老师沟通过,他说回来想见见我,也正是我的想法。韩老师像个标准的北方大汉,人豪爽至极。据说,他爷爷当年是三峡激流险滩上的“船老大”,那不是一般人了!

如期见面了,韩老师的嗓门也亮。握手之间,他就说,小巩,我在报社年轻人中,总是提到你,要他们以你为榜样。在座的报社年轻同事连连点头称是。

我则囧得一塌糊涂,其实我如“流窜犯”,借着读书和学习的名头,我在祖国大地上四处飘荡呀,居无定所,其实也挺可怜的呀。

席上,韩老师说,我们《三峡日报》周末版,开了一个栏目,叫“根在宜昌”,采访和报道的都是从宜昌走出去的名人,以这种方式沟通内外,也是为宜昌发展造势吧。小巩,我们想采访你,给你来一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