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都吹死了,而我们脚下的路,该怎么走呢……

【思想者】  

反观宣传业:“病”在哪儿?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是举世公认的。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发展的短板还有很多,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是一夜之间就可以赶超的。弯道超车,固然是一种策略,但是承认差距,规划切实可行的中国式发展路径,才是理性的。

然而,近年来,“厉害了,我的国”之类的全民狂欢,加上集体有意识地不恰当宣传與论在推波助澜,不知不觉之中我们就“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甚至“被虚假的宣传吹昏了头脑”,趾高气扬,不可一世,发酵开来,引发了全球的震荡和反弹。

正所谓“过犹不及”。吹牛和造势一旦过了头,那叫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还会搬起石头挡自己的道,这岂不是愚不可及的蠢事吗?宣传的社会效果评估,乃至全球传播效果评估,是需要我们多一些先知先觉,避免后知后觉,甚至后悔莫及,贻误发展之机。

中华民族是有智慧的,韬光养晦的战略定力千万不能丢。新时代,我们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要与世界同呼吸、共忧乐,实现同频共振,而不是自以为是,忘乎所以,或者动不动狂妄地亮出“老子天下第一”之类的浮夸口号。“满招损,谦受益。”我们不能不谦恭自省,不能不“夹着尾巴”谋求发展,而这才是正确的行事处世态度。

反观我国的宣传行业,全党和全民必须冷静、冷静、再冷静,尽快作出战略调整,做到科学客观地抓好宣传,甚至痛改前非。

笔者认为,关键是要找到“病根”,才能做到对症下药:

一、“报喜不报忧”的宣传论调。凡事都是一味地好,这是不符合辩证法的。我国的主流媒体,譬如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新闻联播》这三大超级宣传机器,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没有错,而全民早已习惯了粮食连年增产、国企同比增长、出口再创新高、外交成果丰硕等等论调,即使是言之凿凿,数据说话,还是引发普通老百姓怀疑了,怎么就听不到一点不好的或者负面的指标呢?这种尽拣好听的说,完全“一边倒”的宣传口径,长此以往,还有何价值可言?

二、全社会的“表功”心态。为了邀功请赏,全民迷信宣传工作也是“生产力”,甚至是更大的生产力、影响力,足以说明全社会科学考评机制远未建立。评先评优、晋升晋级,在这些关键点上,大家不看日常功夫,反而重事迹材料,重宣传影响。这样的后果,势必会本末倒置,宣传的“软实力”大于工作的“硬实力”,助长了“歪风邪气”,助推了媒体公关行为。搞科技研发,不如媒体上发稿,这怎么不叫人哭笑不得呢。

三、“一把手”权力太大。宣传工作做好了,有面子的是所在单位,特别是主要领导有业绩,随之晋升空间大,年薪收入多。这种情况下,被宣传者和宣传工作者的价值会无限放大,说了算的“一把手”就有理由论功行赏。

四、“会哭的孩子”的宣传效应。传播学有个概念叫“议程设置”,总有新话题,总有宣传点,这样就容易吸引了社会注意力。比如在诸多军工行业,航天系统的“神舟”系列和卫星发射,动辄上《新闻联播》,技术早已相当成熟了,每次发射易如放风筝了。于是,全社会经年累月就形成了刻板印象,中国航天人了不起!想比之下,核工业和兵器工业,就不可能有这样频繁的“露脸”机会。但是,你能说这些行业发展不好吧?这些特殊行业,只能多做,不能多说。当然,这里选择军工行业只能是举例说明,窥斑见豹,不是为了挑起矛盾。

五、新闻人不再是精英群体。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高等教育产业化的大潮下,新闻传播学相关专业遍地开花,三流四流学校变通办新闻、办广电专业,“阿猫阿狗”跟风学新闻做宣传。新闻工作者从过去的精英群体堕落为世俗人群,众人仰望的新闻理想和遵从的新闻伦理却大大缺失了,媒体这一神圣的社会公器竟然会沦为普通人的生存工具,为了讨生活而不得不从事这一职业。人变了,思想变了,那么各种问题就接踵而至了。

本来,新闻界是最应该出社会活动家、思想家和领导人才的。然而,我国新闻传播学教育,主要定位为文科学生报考的专业。放眼望去,中国高校新闻传播学生,女生比例远远高于男生,随之从业者女性比例攀高。而众多女性不可回避社会角色和家庭角色的冲突,整体拉低了新闻行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甚至降低了新闻队伍的战斗力,这是很现实的问题,而不是性别歧视。

而媒体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性质和这一职业的“体面”和“光鲜”程度,导致不少特权阶层子女和富家子弟捷足先登,而那些踏实肯干的平民子弟被无情地边缘化,整体素质在下降,堕落便成为必然,媒体无思想的狂欢、媒体泛娱乐化现象也就不难理解。

以上个人浅见,仅供大家参考,并欢迎批评指正。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