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什么而工作》:工作真的是为了钱吗?看看另外一个更有趣的答案!

01

看到这个书名“你为什么而工作”,你可能觉得这是一本鸡汤书。因为答案太过于明显了,如果问你“为什么而工作”,绝大部分人的回答肯定是一个字:钱。同时,你可能会说,不要告诉我要为了梦想去工作,在工作中去寻找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等等,没那么高尚,只想为了生活,为了钱而工作。一般的鸡汤类文章可能会从这个角度来讲,但是这本书不同,这本书是心理学和哲学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为什么呢?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有点长,请耐心阅读,一定有收获)

因为这本书的将这个问题更进了一步,他问我们:

我们为什么会认为,我们的工作是为了钱呢?

这种思维是怎么产生的?真的是正确的吗?

你可能说,这个思维当然正确呀,而且似乎每个人都这样认为。的确,一项长达20多年的调查分析,调查了遍布189个国家,2500万名员工的数据发现,有90%的人认为,工作更多时候带给他们的是沮丧和挫败,而不是光荣和梦想。而他们还愿意在这样的情况下继续工作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工资或者说钱。这是一个残酷的现实,甚至是非常顺理成章的事实,我们付出劳动,然后换来薪水。哪怕我们做自己非常不喜欢的工作,但钱可以让我们心理平衡,找到继续工作的动力。

其实大部分人都并没有意识到,这只是一种惯性思维,我们并没有去质疑它的正确性和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时候,我们思维中种下了这样的种子,工作就是痛苦的,是我们谋生的手段而已,我们没有必要在工作中去寻找幸福感和满足感,甚至是人生的意义。但其实并不是这样,今天我们分成两个部分来聊聊,我们为什么而工作,仅仅是因为钱吗?

02

这种思维是如何产生的?

这个问题,就要回到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的名著《国富论》中来了,在亚当·斯密构建的市场经济体系中,人是理性的,人也是自私自利的。对此,亚当·斯密对市场经济中的人的行为,有几个默认的假设:

第一个假设:人都是自私的,好逸恶劳是每个人的天性。

他说“想过尽可能舒适的生活是每个人的天性,如果一个人从事某项繁重工作和他不做所获得的报酬没有任何差别的话,那么他就会粗心马虎地应付差事,而政府也默认这种行事原则。”人的本性是懒惰的,是不想工作的,这是第一个假设。人是懒惰的,那怎么满足这种天性,还能提高生产率呢?答案是分工。

在亚当·斯密的书中,还举了一个例子,在一个大头钉工厂,一个人把金属线拉长,另一个人将它拉直,第三个人将其切断,第四个人将它削尖,第五个人将顶端切磨好跟头部相接,这样精细化的分工协作,他们一天最多能生产48 000枚大头针,但如果不采用分工合作的方式,而是由一个人来完成所有工序,那么他们每个人连20枚都完成不了。精细化分工,每个人就像一部机器上的一个零件一样转动,不用思考也不用问为什么而工作,只要按部就班地工作就可以,这对人来说是最简单的,满足了人性的懒惰。

03

第二个假设:激励可以提升工作效率,尤其是金钱激励。满足了人性的懒惰,那怎么才能进一步提高生产率呢?经济学和企业家们又想到了一个办法:激励,尤其是现金激励。激励的作用之大,不仅仅是在人类身上有用,在动物身上都是同样有效的。20世纪中叶,心理学家斯金纳,训练老鼠和鸽子完成简单、重复性的任务,并将水和食物作为奖励。斯金纳的实验结果表明,通过操控奖励的数量和频率能够准确、有效地控制动物们的表现。

通过分工和激励,可以有效提升生产效率,也可以最大化激发一个人的工作积极性,这种思想被后来的“科学管理之父”,经济学和管理学家泰勒发扬光大了。在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中,他发现精细化的分工和适当的激励措施,能够极大地提高工厂的工作效率,就像斯金纳发现在实验室中,按完成任务的次数来奖励鸽子,鸽子会有更出彩的表现一样。

第三个假设:人们之所以对抗懒惰,被激励推动努力工作,其背后的原因都是因为钱。亚当·斯密说,人们之所以在大头针工厂中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做着将针头和针组合在一起这种简单重复的工作。亚当·斯密说,人们当然并不享受大头针工厂中的这种工作,但他们同样也不愿意在其他任何地方工作。亚当·斯密想要告诉我们的是,人们愿意工作的唯一原因是工作所带来的报酬。只要能够获得令人满意的报酬,工作内容便无关紧要。

亚当·斯密在研究人们对工作的态度和工作期望方面显然是不够精准的,但是在他的理论影响下,资本主义得以发展,激励机制横扫一切。其他提高工作满意度的工作模型被有意无意地忽略或无视。自此开始,在这个地球上,人们迈着沉重的步伐出门工作,对工作的意义、工作的成就和工作带来的挑战不抱有任何期待。因为除了报酬之外,没有其他工作的理由。因而,亚当·斯密关于人们工作原因的错误观点便被视为正确的了。

04

读到这里,你可能认为,这不是正常的理解么,人性是好逸恶劳的,都是贪图享乐和懒惰的。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就要付出辛苦的劳动,甚至做一些不愿意做的事情,这似乎是顺理成章的,有什么问题吗?当然有问题。

首先,人类的道德品质,性格特征是与生俱来,一成不变的吗?

我们习惯性地认为,自律、善良、邪恶、贪婪这些道德品质或者人性特征是与生俱来的,是不会改变的。但是,越来越多的思想家和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的道德品质、性格特征并不是一定的,一个人在有些环境中会表现得自信勇敢,而在有的环境下会表现的胆小懦弱;有的人有时候表现得外向活泼,有时候却表现得自闭内向;有的学生在学校有校园霸凌行为,但是在家里父母面前却是一个善良内向的乖小孩。

著名的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说,人类是未完成进化的动物。所谓人类的天性,很大一部分是周围社会环境的产物,这本身便是人类的天性。这部分人类天性更多是被“创造”出来的,而不是被“发现”的。我们通过对人们生存其中的机构进行设计,从而来“设计”人类天性。我们只需要扪心自问我们希望设计出何种人类天性来。

不仅仅性格特征是环境塑造的产物,甚至我们的道德品德也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天赋,在乔纳森·海特的《正义之心》中阐述了,人类对于过于重视观点,而忽视事实的自然倾向。他说,人们的道德观念并不源于理性和反思,而是源于他们很大程度上自己都并没有意识到的根深蒂固的直觉。

05

其次,我们只是生活在别人的“假设”里

我们思维方式很容易受到环境和习惯的影响,我们很少去思考,我们为什么会这么思考,我们生活在一个被别人定义的世界里。我们这个世界充满了“假设”。

经济学家凯恩斯说:“无论正确还是错误,经济学家和政治哲学家们的思想观点都比人们通常认为的更具影响力。事实上,正是这些观点和思想在统治着这个世界。勇敢的实干家们总是以为自己的思考独立而客观,并不会受到任何学术思想的影响,而事实上他们恰恰可能是某位已故经济学家思想的奴隶”。而这位影响力巨大的经济学家正是亚当·斯密。

我们习惯性地信奉权威和社会约定的规则,同时我们也会习惯性地追随主流的价值观和思考方式。但实际上,它们真的正确吗?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自我实现预言”,专业的心理学名称是“皮格马利翁效应”,这个心理学机制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的启发。让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06

有一个著名的实验,是这样的。心理学家罗伯特·罗森塔尔和丽诺尔·雅各布森共同进行了一项研究。该研究关注老师对学生的期待会给学生行为带来何种影响。在这项研究中,在老师们不知道的情况下,研究人员在小学教室里随机指定某些学生,说这些学生“智力超群”,并且处于“学业冲刺”阶段,研究人员告诉老师,这些学生通过了上学年末进行的测试,测试结果显示这些学生未来将非常有可能取得显著的学术成就。

当然,所谓的测试其实是子虚乌有的,只是研究人员随机挑选的。尽管如此,在这一学期末,那些被认为“智力超群”的孩子表现得确实比其他孩子更出色。老师们对这些孩子更高的期待导致了这些孩子们更优异的表现。这就是“自我实现预言”。简而言之,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认为,给某些学生贴上“更有前途”这样类似的标签会导致老师改变对这些孩子的教育方式,进而促进预言的实现。这一发现对心理学和教育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07

这个案例对我们有什么启发呢?我们会接受一种观念,然后潜移默化中,我们在用行动去证明这种观念是正确的,直到后来真的发现,那个观念被我们“证明”了。就像我们习惯性地认为,工作就是为了挣钱,人性是懒惰的一样,这些其实都是人性的一种假设。而这种假设太根深蒂固了,所以,我们很少去质疑它,而在潜移默化中去“实现”这种假设。当我们在工作中遭遇各种困难和不愉快的时候,我们就会提醒我们自己,为了薪酬还是继续努力工作吧,而当我们工作后获得了报酬之,我们就会习惯性地认为,这是我们付出了痛苦之后的结果。

在哲学家波普尔《猜想与反驳》中说,人类的进步是依赖于不断地猜想或者说假设,然后又不断打破假设的一个过程。在现实社会中,同样也是这样,每个人心中都有很多固有的信念或者说假设,比如有的人认为“人性本恶”,有的人认为“付出就有收获”,有的人认为“上帝是公平”的,这些都只是一种假设,而且一旦我们相信了这些假设之后,就会情不自禁,不知不觉地用行动去验证这些假设。

而我们要做的,是认识到我们内心很多底层的信念和假设都存在误导,就像工作的唯一目的并不都是钱,工作和幸福可能并不对立,人性也有邪恶也有善良的一面等等。只有我们认识到这些深藏在内心底层的默认思维,我们才能跳脱自我固有认知,实现思想的自由。

(0)

相关推荐

  • “怜悯”与“同情”

    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开篇便说:"自私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人的天性中,除了自私之外还有一些根深蒂固的本性--怜悯与同情." "自私是人的天性" ...

  • 性善性恶,看布卢姆、亚当﹒斯密、孟子如何说

    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性本恶,一直以来是哲学家们聚讼的一个话题.比如孟子认为人之性善,而荀子取性恶说.美国心理学家保罗·布卢姆则通过做实验的方法,来求得可靠之结果.他在<善恶之源>一书中,就通过 ...

  • 识人 |《通论二十一》……命相篇

    眼睛长得秀气的人,心思乖巧 即使不读书,也讨人喜欢 他巧手做的手工人人喜爱 有以假乱真的技巧 眉毛清秀的人,家风很好 地库部位生纹的人,拘谨局促 眼眉好像被火烧过的人,家中落魄 凳子上的灰尘积有一寸高 ...

  • 人性与经济

    说到人的本性,我国古代圣贤孟子主张"性善论",认为人性是善良的,荀子则主张"性恶论",认为人性是邪恶的.千余年来,关于人性的本源究竟是什么的争论从来没有停止过. ...

  • 亚当·斯密 与 梅纳德·凯恩斯

    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年6月5日-1790年7月17日),出生于苏格兰法夫郡(County Fife)寇克卡迪(Kirkcaldy),毕业于牛津大学,英国经济学家.哲学家.作家,被 ...

  • 每日荐书20210717

    每天推荐一本属于今天的书 <道德情操论>:英国经济学家.伦理学家亚当·斯密的伦理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759年,斯密去世前修订出版过6次.全书由七卷构成,主要阐释的是道德情感的本质和道德评价 ...

  • 《国富论》、《资本论》哪一部作品地位更高作用更大?

    <国富论>被誉为:西方经济学的'圣经',经济学的百科全书,影响世界历史的十大著作本书之一,影响人类文化的100本书之一,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的经典译作,对人类发展进程产生过深远影响的书籍.在初 ...

  • 但凡你听句劝,找工作就真的不难!

    "金三银四"已过半,你找到心仪的工作了吗?近日,在无忧求职锦囊的后台留言中,锦囊君收到了很多求职相关的苦恼! 网友留言1:"救救孩子!我有一家心仪的公司,可投递了简历没回 ...

  • 有哪些事情让你赚了钱,却差点丢了工作?真的是“坑”呀!

    这年头赚点钱不容易,既要看老板的脸色,回家还要小心老婆说自己赚钱太少,看着孩子日益长大心中的忧愁不断燃起,总听别人说:"孩子长大开销就小了,生活压力就好了!"实际上孩子长大以后自主 ...

  • 实验室的保密工作,真的做好了吗?

    以下为正文: 实验室保密管理制度 1.目的 为确保客户及本公司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同时维护本公司的公正形象,防止泄密,本公司所有人员均有义务保守客户及本公司的技术和商业秘密. 2.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所 ...

  • 越来越多人被迫下岗:我们所追求的稳定工作,真的稳定吗?

    前言:曾经我们都喜欢谈论"稳定",希望自己能有一份稳定的工作.稳定虽然不能让我们大富大贵,但也能衣食无忧,不至于担心饱一顿饿一顿. 可是随着近两年来,不断有知名企业被爆出大裁员,甚 ...

  • 海归硕士被拒N次,崩溃大哭:找一份月薪过万的工作,真的好难

    -1- 月薪一万很难吗? 职场新人yuna的自述,或许会告诉你这个答案. 高中毕业后我远赴英国读书,从语言预科到大学毕业,用了六年时间,前后花了两百多万. 几年前,还没毕业的时候,我就在网络上看到关于 ...

  • 王一博随韩红驰援河南,顶级流量推掉工作,真的很棒

    本文由明星粉丝团作者吃糖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王一博作为河南籍艺人,这两年在娱乐圈里面的发展是非常的不错,在2019年末,凭借着和肖战一起合作出演的耽改电视剧,在娱乐圈里面正式爆火,并且直接成为了娱 ...

  • 你也是“星巴克气氛组”的?外媒:在咖啡馆工作学习真的高产!

    最近,有网友在网上问道:在星巴克拿个笔记本的人到底是什么职业?一个回复直接被顶上热搜:星巴克气氛组. 所谓气氛组,是网络流行词,指营造气氛.活跃气氛的人,可用在各种场合.那么,在咖啡馆工作学习真的会提 ...

  • 毕业就失业,工作是真的越来越难找了吗?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司马迁<史记> 上礼拜,日本一位76岁的老父亲亲手砍死了他那44岁"啃老"的儿子,这一新闻震惊了许多 ...

  • 富士康"欲哭无泪"!在印度建厂后:发现印度人工作能力真的差强人意

    众所周知,"中国制造"几乎成为了全球制造业中的一个代名词,例如:富士康.诺斯贝尔.联泰公司等厂商,都是全球非常有名的代工企业,尤其是富士康,作为国内外都非常有名的手机代工厂商,与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