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来袭,人类该恐慌还是该冷静?
虽然人工智能恐慌论一直存在,但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与应用,不管我们是否乐意,人工智能时代已经到来!关于人类是否会被人工智能所取代的再度讨论,此时似乎也并不为过,而且还变得更加意味深长。
记者 | 张叶
本文长度为2500字,建议阅读5分钟
洗衣机说:主人,我肚子里面已经有黑色裤子,白色衬衣尽量不要放在一起洗
主人说:好的,请帮我分开洗涤
洗衣机说:没问题
洗衣机说:主人,你洗的这件衣服今年已经洗了100次,最近这个品牌在打折,您是否考虑买一件新的?
主人说:呵呵,好的
洗衣机说:主人,平常您洗衣服的时候一般都会看“康熙来了”,电视马上就开始了,我帮您打开电视吧
主人说:好啊,你太聪明啊
洗衣机说:跟主人比我差的太远啦,主人您是人工智能专业的博士呢!
上面这组对话来自于360大数据中心副总经理傅志华,在数据猿联合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腾讯直播共同举办的“中欧微论坛|超声波——以数据思维 拥抱智能时代”活动上提到的场景。
这样一个生活片段,大家可能认为是天马行空极其不可思议,可是细细想来,这或许就是未来我们生活的真实写照——人工智能(AI)将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
AI已经照进我们的现实生活
人类对于人工智能的研究缘起于上世纪60年代。2016年,以AlphaGo大胜韩国围棋名将李世石事件为标志,人工智能开始进入爆发元年。那些科幻影片中常见的“神奇”景象渐渐也出现在我们的寻常生活中,比如扫地机器人、医疗护理机器人、娱乐机器人、客服机器人等服务类机器人,以及现代工业化发展中的中坚力量工业机器人等。显然,人工智能已经不是遥不可及。
而且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人工智能不仅越来越深入应用到我们的衣食住行、教育、医疗、金融等领域,而且已经开始拥有了不俗的性能和广泛适用性,让更多普罗大众享受了这一高新技术“红利”。创业者、投资人、专家学者等也都在齐齐唱好人工智能市场发展。
有研究表明,从全球发展来看,AI市场将在2019年达到153亿美元规模,2024年超过400亿美元。面对新技术不容小觑的发展之势,不管我们是否乐意,人工智能时代已经到来!通过智能化解决社会问题,也将会成为接下来产业发展的主流方向。
然而,当人工智能逐渐占据我们生活的大部分日常时,大家对它的新一轮思考却也翩然而至:人类是否会被人工智能所取代?
“恐慌轮”不成立
在“中欧微论坛|超声波——以数据思维 拥抱智能时代”活动中,TalkingData首席布道师鲍忠铁作《人工智能会让谁丢失饭碗》主题演讲时也提到,人类47%的工作岗位正在被智能机器人取代,比如律师、译者、记者、客服、保安、会计、司机、销售、医生、交易员、助理等,机器人正在生活中扮演各式各样的角色。
他甚至强调,商业领域对人工智能的定义更为直接简单,即人工智能是能够代替人类工作、满足人类消费、超越人类智能的机器人和算法。那么AI究竟该如何被看待?
在新一季《最强大脑》综艺节目中,人工智能再一次完美演绎了和人类最强大脑的PK战。人类选手一度以悲壮的心情——“即使必输无疑,也要维护战队和个人尊严”——应战。选手们的畏惧心理折射的也正是当下人类对于人工智能发展的恐惧。
这些平常人无法企及的人类“超级人脑”们已经在记忆力、识别能力等方面表现的极为出色,但是当他们在最擅长的领域被机器打败时,这种冲击无疑会将“人工智能威胁论”的社会讨论再度引向高潮。
恐惧,是人们面对未知事物的正常心理。事实上,人工智能恐慌这套理论,早在几年前就曾受到过包括霍金在内的很多社会各界人士关注。如果真要追本溯源,1950年,人工智能的先驱阿兰·图灵就在他的著名论文《计算机器与智能》中最早罗列过人类对于AI发展的反驳意见。可以说,从AI诞生之日起,对它的各种质疑和批判就从未停止过。既然是一条被争议了近60年的观点,现在又怎能一时间得出答案呢。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我们与其将人工智能看做是模拟人类智慧、试图取代人类的威胁,不如就将其单纯认作是一个十分先进的技术领域,代表的是计算化以及自动化。人工智能未来发展就是应用和设备的融合,帮助人类应对数字化的不断挑战,将最具有相关性的数据信息做成可视化并传达给人类使用,成为人类最信赖的助手。
当然,随着技术不断成熟与发展,人工智能正在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形成产业化,那么此时再来讨论恐慌论似乎也并不为过,而且更加意味深长。
回归本真,向机器人学习?
除此之外,“当人类害怕被机器取代的时候,我们不妨也先来向机器学习。”这是天云大数据CEO雷涛在活动中表达的另一种观点。雷涛表示,AI其实教会了我们如何构建一个全新的认知体系。在这个新体系下,AI还原了人类对于世界复杂性的新理解方式。
举例来讲,当我们看到一棵树,自然闪现的答案是“这是一颗大树”,这属于抽象思维。但当机器识别的时候,它通过捕捉树的所有细枝末节,用最复杂的计算过程呈现出最简单粗暴的表达。所以,人类与人工智能的区别在于,人类习惯用简单的思维抽象这个世界;而人工智能却将世界复杂成各种公式,用最规律性的思路回答问题。
其实,再强的人工智能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机器本身就是在执行人教给它的指令,尚未能理解人类感情程度。这也是目前人工智能的现实。当然,它并不会就此止步。换句话说,人工智能已经在几乎所有需要思考的领域超过了人类,却在那些人类不需要思考就能完成的事情上,还差得很远。
电影《人工智能》、《机械姬》、《她》等都在从不同角度阐述一个理念,即当人工智能达到某种高度时,拥有“情感”才能使其进一步接近人类本质。在机器学习算法等技术日渐普及和成熟的今天,人们也已经开始醒觉“认知”、“情感”才是创造出真正人工智能的瓶颈,情绪识别或将成为AI发展的下一个重点。
判断情绪、看出眉眼高低,对于人类来说,可能幼稚园小孩都能做到。未来,情感识别功能是机器人进入家庭民用化的必备技能之一,也是区别工业机器人的属性之一。这项技能可以使机器人更像人。但目前,人工智能机器人还远没有达到情感表达的水平。
最后,AI对于人类究竟是怎样一种存在?这其实是一个无解的辩题。我们终究无法描述出人工智能未来会达到的地步。但是我们确信,如果人工智能发展到威胁人类存在的地步,至少还要走很长的路。另外,人和机器也并非就一定是敌对关系。即使人类在某一次比赛中输给了人工智能,也代表的是人类科技又向前发展了一大步。
任何新鲜事物的出现必然经历从看好到看衰、从野蛮生长到冷静思考。随着时间与技术的发展,AI相较于人类的存在并不一定是要取代人类,我们何不如将其看成是人力的一种补充呢。
本文记者张叶 微信:1104644189
来源:数据猿
点击关键词查看相关历史文章
-专访·深度-
-报告·前沿-
-更多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