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得孩子是学渣,那他就会成为学渣

文|斑马

本文由|斑马的育乐园(banma2050)

水木上看了个帖子,发帖人说尽早发现孩子是学渣比比发现是牛娃更有意义,可以早点打算,尽早止损,接着就大家就探讨什么时候发现娃是学渣的。

有的人说初一,有的人说小学二三年级,最离谱的是,有个人说3岁就发现他们家孩子是学渣,理由是教孩子背四言唐诗,读了三遍还不会背。

不知道这算不算凡尔赛,三岁的孩子读三遍就能记住,这要求是不是有点太高了?高知论坛评价孩子是不是渣的标准果然不同凡响。

大圣三岁的时候能背不少诗,但也是姥姥每天和他一起玩的时候磨耳朵磨出来的,远没有达到读三遍就记住的程度,照这个算法评估,四岁不会加减乘除法也算渣,五岁英语不过PET也算渣……

我妈也总是深陷这种焦虑中,大圣到现在也只会十以内加减法,还得掰着手指头。每次出门,她看到差不多同龄的孩子有的能算百以内加减法,有的甚至还会乘法了,回来就不淡定。

一不淡定,找到机会就要拉着大圣耳提面命:“三加四等于七,七加十等于几?你学会了吗?你怎么还不明白?”诸如此类,我怎么明示暗示劝她放弃都没用。

学会啥,学废还差不多。甭管别人家孩子是天才神童,还是家人像我妈这样耳提面命提前抢跑的结果,我都不担心大圣。

如果是前者,神童、天牛,你追也追不上。如果是后者——大部分孩子说实话都是后者,抢跑这点路,最多到小学三年级,就全追平了。

能力的培养和激发,越早越好,但有些知识的灌输,反倒越晚越好。所以我会带他做一些数学相关的游戏,但绝不给他背九九乘法表这种东西。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远比算算术本身更重要。

小孩子对于某种技能的掌握程度大多是出于生理发育的快慢,而不是智商的高低,起步早不能代表长大后的成就。

打小过目不忘的那是天才,如果不是天才就归类到学渣的级别,上来就直接就止损,那估计将来没什么人念大学,因为过早的被父母战略性放弃了。

教育的投入和产出不成正比,这是必然,但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能够回收成本,而是能给孩子建立健全的人格,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不是一定要挣多少钱。

止损这个词放在养育孩子身上本身就是一种极度功利的体现,生孩子不是炒股票,可以低买高卖,可以套用模型,一看盈利达不到预期,就可以一抛了之。

股票止损后还能追个涨,孩子止损后可就彻底没有回头的余地了,总不能弃养然后再重新生一个吧。

有些父母特别喜欢给孩子贴标签,看见点缺点就会以偏概全,比如孩子不爱说话,父母就宣扬我们家孩子太内向,孩子不爱吃某样食物,父母就当众挑剔问为什么挑食……

在父母的标签行为影响下,孩子自己会形成强烈的心理暗示,久而久之,就会朝着父母所定义的方向发展。

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翁格玛丽效应”,意思是一个人在心理上认可了某种心理暗示,就会不断的往这个形象去靠拢,朝着这个目标去争取,去努力,时间长了就会成为想成为的那个人。

这个效应源自一个故事,说有个名叫“翁格玛丽”的女孩,本来长得很普通,但是她的家人和朋友为了给她信心,每个人都鼓励她说“你真美”。

渐渐地,女孩变得越来越自信,每天照镜子的时候都觉得自己很美,因为自信,女孩真的变得越来越漂亮。

每个孩子都是翁格玛丽,你觉得孩子是学渣,那他就会成为学渣,贬低和否定的话谁都可以说,唯独父母不能说。

父母可以引导性格,纠正习惯,但是唯独不能给孩子的人生过早的下定义,尤其是三岁的孩子因为背古诗慢就觉得是学渣的定义。

在亲子关系中,父母往往代表权威,孩子处于弱势,他们根本无力反抗父母的定义和标签,除了接受别无他法。

有的大人为自己辩解说这样做是为了激励孩子,引导他们进步,可是作为一个心理和情绪远未成熟的孩子来说,他们在父母的定义中很容易出现认知偏差,认为自己就是父母眼中的样子。

大人的随口一说,很可能就把孩子的未来禁锢在了负面标签的刻板印象里。

在漫长的人生赛道中,没人知道孩子的小宇宙什么时候会爆发,不论走到哪个弯道,父母都不能先放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