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社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解决“谁来种地、地怎么种”等问题!
《北方农资》记者 甄素娟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合作指导部副部长 董建萍
近年来,供销合作社面向农业现代化、面向农民生产生活,加快构建综合性、规模化、可持续的为农服务体系,在农资供应、农产品流通、农村服务等重点领域和环节为农民提供便利实惠、安全优质的服务。
一是大力拓展经营服务领域,基本覆盖农民生产生活主要环节。
积极创新农业生产服务方式和手段。在不改变土地经营承包关系的基础上,探索发展出土地托管服务方式,较好解决了“谁来种地”、“地怎么种”问题。
着力提升农产品流通服务水平。各地供销合作社大力发展“农户+合作社+企业”模式,延伸传统流通服务链条,向前端延伸带动农户建设原料基地,发展农产品初加工和冷链物流,布局农产品流通“最先一公里”;在主要农产品集散地布局建设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和现代物流中心,在城市社区建设生鲜超市等零售终端,畅通农产品流通“最后一公里”。
稳步发展农村金融服务。各地供销合作社在严格按照社员制、封闭性原则,在不对外吸储放贷、不支付固定回报的前提下,规范发展农村资金互助合作。
二是积极培育服务主体,打造为农服务队伍。
积极推动社有企业转型升级。顺应我国商业模式变化,推动社有企业产业链条由单环节的产品购销向上、下游延伸,推动商品经营服务模式向全程化服务模式转型,着力打造具有供销合作社特色的全程化、专业型服务供应商。采取多种方式培育专业化农业服务企业,围绕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具体开展服务,壮大供销合作社经营服务队伍。
大力领办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围绕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将农民专业合作社打造成供销合作社开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重要载体,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小农户围绕种植、养殖及产后初加工等环节开展生产合作。
不断强化基层社分类改造。各地供销合作社通过改造原有基层社资产和新建基层社并举方式,吸纳农民和新型经营主体入社,整合乡村服务资源。
三是搭建综合服务平台,强化服务要素支撑。
大力打造生产服务平台。各地依托社有企业、基层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主体建设1.2万家农业生产服务中心、7万家庄稼医院和一大批智能配肥站点,面向农户和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农资供应、配方施肥、统防统治、农机作业、烘干收储等一站式综合服务,供销合作社正成为要素集聚、主体多元、运行高效的为农服务载体。
加快升级农产品流通服务平台。各地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农业生产经营特点及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实际,通过资本联合、兼并重组、股权置换、项目合作、投资回购等形式,搭建以农产品交易市场和现代物流中心为核心的农产品流通服务平台。根据互联网时代农村消费升级的需要,开拓农村电子商务。
拓展建设城乡社区综合服务平台。各地依托农村综合服务社、基层社服务网点、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各类主体,积极打造城乡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经营服务综合体等社区综合服务平台7.3万个;探索建设农村金融服务平台。
四是创新服务机制,努力形成服务合力。
促进系统上下贯通。密切各级供销合作社层级间联合合作,加强社有企业间的产权、资本和业务联结,推进社有企业相互参股,建立共同出资的投资平台,推动跨区域横向联合和跨层级纵向整合。
积极推进部门共建。加强与系统外服务主体业务合作,积极与党政涉农部门、相关国有企业和知名民营企业加强联合合作,争取承接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借力其他涉农主体共同打造为农服务综合平台。
促进两社融合发展。各地积极推动基层供销合作社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融合发展,促进供销社经营服务体系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体系对接,推动供销社服务平台在基层落地,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发展活力。
积极开展“村社共建”。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社的经营服务优势和村“两委”的政治组织优势,以党建促社建,以项目建设带动村集体发展,以发展合作社等产业化组织带动农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