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明朝大臣总是“怼”皇帝,清朝能把大臣们管得服服帖帖
只因为一个字——“狠”!
明朝大臣们最能怼皇帝,那是因为明朝不会因言而获罪。大臣们直言犯上,非但不会丢了性命,还能赢得忠臣、直臣的好名声。特别是被皇帝廷仗之后,就会成为清流中的清流,满朝大臣们都会羡慕不已。
万历年间,有个叫做赵用贤的官员,挨了廷仗之后屁股都烂了。结果他居然让老婆把那块烂肉割下来做成腊肉保存,日后还常常拿出来炫耀。
明朝的官员们也非常有底气和皇帝叫板,明朝皇帝重用文臣,充分放权。又用宦官集团制衡文臣集团,以此来平衡朝堂。这样既不会让文臣们翻了天,又能让自己不至于“勤政致死”。大明某皇帝三十年不上朝,还不是国泰民安。因为皇帝要依靠文臣治理天下,所以明朝的官员也有和皇帝嘴炮的底气。
而到了清朝,大臣们都成了“奴才”,谁敢犯主人的威严,只要一个“大不敬”的帽子扣下去就能人头落地。
就拿清朝的明君乾隆来说,大臣们犯颜直谏的时候,只要说得不合他的心意,就会落得个曲解上意的罪名。所以清朝唯有能揣摩上意的臣子才能平步青云,其中最有名的当属和珅了。
既然犯颜直谏既不能为自己赢得好名声,又会丢了性命。文官们自然不会这样做了,比起趋利避害是动物的本能。
清朝不但不让大臣们在朝堂上乱说话,书生们私下里说说也不行。掌权者弄出一起又一起的“文(河蟹)字狱”,杀得人头滚滚,人人自危。直接打弯了文臣们的脊梁,即便有意见也只能忍着,毕竟小命要紧。
为什么都说清朝无昏君?因为他们都非常勤政,换句话说,他们都很揽权。和明朝比起来,文臣们的“决策权”很少,大都是提出建议供皇帝采纳。
顺治皇帝为了揽权,在大和门外弄了一个“办事处”,让大臣们轮流带着折子来和自己讨论,并且在自己的监督下形成方案让六部去执行,这就是所谓的“御门听政”。
清朝有自己的基本盘——“八旗”,所以对文臣们的依赖性较低,在这种情况下,文臣们也没有底气去和皇帝顶牛,毕竟自己是在和皇帝一对一“单挑”,哪里敢乱说话啊!
另外明朝皇帝提升自己修养的“经筳会讲”也被改得面目全非,明朝皇帝是听大臣们讲,自己学习。清朝皇帝则更倾向于让大臣们听自己的见解,然后大臣来进行补充。这就是“谁都要听皇帝的”这种思想的外在表现。
综上所述:
明朝皇帝依靠文臣治国,清朝皇帝则更相信自己,所以明朝大臣更有底气去怼皇帝。
此外,明朝官场风气和清朝截然不同,明朝和皇帝顶牛不但不会丧命,还能名留青史,获得好处,百官自然趋之若鹜。清朝大臣対奏的时候往往势单力孤,并且怼一下皇帝十有八九要被秋后算账,谁不想好好活着啊。所以说清朝可以把大臣训的服服帖帖而明朝不行的原因就在于一个字“狠”!
(全文完)
(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