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艰苦的劳动,回忆分地最初那几年的农业劳动

史上最艰苦的劳动,回忆分地最初那几年的农业劳动

七十年代末期,我们生产队在原有十几头耕牛的基础上,又添置了一台手扶拖拉机。原先耕地耙地运输打场这些粗重的农活虽说都有耕牛来干,但是牛的脚步慢,农活往往拖延很久才能完成。有了手扶拖拉机之后,情况大为改观。一台手扶拖拉机的劳动效率可以抵得上十几头耕牛,也就是说,粗重农活的效率一下子提高一倍。人力劳动主要是田间管理,平整土地和积肥造肥方面。那时,小麦新品种淮麦11号,也刚刚推广,生产队有了一台小型农业,生产效率提高,产量也大幅度增加。

正在这时,突然传来消息说,要分田到户了。大家吃惊之余有些不敢相信。但不久就成为事实。也就是两三天时间,生产队的土地就被按人口划分到农户了。当大家回头看看,十几头耕牛,一台手扶拖拉机,还有大大小小的农具,一夜之间不翼而飞。

分到了土地,大家的心情无比激动,从此自己可以安排干活的时间了,爱怎么干就怎么干了。而且收的粮食也归自己所有了,。至于那些耕牛,手扶拖拉机没有就没有了吧,也没人追究

但是等到拿着铁锹锄头下田的时候,大家这才傻了眼。虽然说一家只有几亩地,但是怎么才能把土地翻起来,怎么才能把麦子种下去呀?以前这些活儿都是牛干的,是拖拉机干的,现在要用人力来干了?

俗话说,眼是孬种,手是好汉。发愁没有用。还是要干。全体村民,只要能动的人,或者说只要还喘气的人都出动了,田野上满是干活的人群。没有人督促,没有人催促,大家闷头只是干,天不亮就有人下田,晚上天黑了还有在地干。大家没日没夜地干了二十多天,总算把麦子种下去了。

这一年的麦子长得特别好,几方面的因素,一是大家在土地上下的功夫特别大,虽然没有牛,没有拖拉机,那人工挖的土地,不比往年差。第二是,大家的肥料全部施到大田里了。往年,大家把好肥料全部施到自留田里,舍不得缴给集体。第三,那一年不但可以买到碳酸氢铵,找关系还能买到尿素,还有私人贩运过来的磷肥,虽然那只是一些磷矿粉,作物吸收很少,但刚刚施用,效果很明显。

麦子由青转黄,要收麦子了,大家不约而同,纷纷准备镰刀,斗篷,毛巾,还要准备脱粒用具。以往,在生产队的时候,小麦脱粒,都是用牛,用手扶拖拉机。现在什么没有,怎么脱粒?我找亲戚给我做了一把连枷。

生产队也是人工收割,分田了也是人工收割,这没什么,劳动强度没有加大。问题在于,生产队把麦子从地里运到麦场上,全是牛车,拖拉机,现在有的人家有小推车,有的人家只有扁担和绳子,有的人家连扁担也没有,只能用棍子,把麦子往自家小麦场上运。为了抢时间,抓农时,一般人家都是白天收麦子,夜里朝家里挑,等到把麦子运完,天就差不多亮了。最多迷糊一下,打个盹,就又要下田收割麦子。第二天还是这样干,白天收割没夜里运输。差不多一个星期,全村的麦子才算割完运到自家的小场上。

接下来就是脱粒。脱粒必须抓紧,这是已经到手的粮食,如果不抓紧,雨季提前到来,麦子烂在场上,就太糟糕了。生产队有牛,有拖拉机,放上一大场麦子,牛拉碌磙,或者是手扶拖拉机拉碌磙,在场上碾压,一天能打几十笆斗小麦。现在没有牛,也没有拖拉机。只能用连枷,用棍子敲打。

没干过这种活的人,根本不可能知道那是什么滋味。火辣辣的大太阳底下,连续用连枷敲打四五个小时。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天我两只胳膊完全失去了知觉,只是一下一下机械地敲打。旁边打一桶凉水,等到敲打完毕,一桶凉水也被我喝完了。那天我脱粒了三笆斗小麦。

有些人家,连连枷也没有,只能用棍子不停敲打。我们家四口人,两个孩子小,在边上哭也不管,叫也不管,饿了也不管,渴了也不管,我和妻子全力以赴,脱粒。

我们家劳动力算是强壮的,有些人家,老婆生病,只靠男人一个人干,不睡觉也不能把活儿干完。我们原来一个队里的一户人家正是这种情况。他的老婆体弱多病,什么活儿也不能干,所有农活全靠男人干。据说这家伙连续干了七天七夜没有睡觉,最后大家在他家的麦场上发现他连续睡了一天没动弹,去看时,他已经没有气了。

脱完粒,就要播种夏玉米。这也是新品种。生产队时从来都是种春玉米。春玉米品种老化,生长期长,产量还低。但夏玉米农时扣得紧,超过一定时间播种,就影响产量了。生产队的时候,都是灭茬以后再播种秋庄稼。现在大家累得迈不开步,再也没有精力去灭茬了,就直接点播在麦茬上。那年地潮润,夏玉米如期出苗了。但接下来就要灭茬除草,这件农活干不好,野草就会把玉米苗完全盖住。那时候还没有除草剂。于是大家挥动锄头,没日没夜地干。那麦茬地坚硬如铁,还有麦根扯连,一下一下不停地刨,一直刨到两只胳膊完全失去知觉。

人们一下子回到了史前没有驯养耕牛那刀耕火种的年代。为了那一年的收成,农民付出了有史以来最为艰辛,最为沉重的劳动。有人活活累死。应了人为财死鸟为食亡那句老话。

那一年,我家四口人收了一千多斤小麦,不到一千斤玉米,而且那年没有公粮,上面也没有收钱。一下子宽裕起来,我对妻子说,不用节省了,弄白面饼给孩子吃吧。

土地下户的第二年,每口人上缴两块钱,以后逐年上涨,到2000年以后,每口人每年要上缴三百多元。

像这样辛苦了几年,大家慢慢添置了平板车,运输省力气了,村上有人购买了手扶拖拉机挣钱,大家就花钱耕地了。有人家买了脱粒机挣钱,大家就告别木棍连枷脱粒,后来大型拖拉机出现,耕种收割脱粒都不用人工了,有了除草剂,也不用锄地了,现在种一亩地用工时间不超过十个小时。但是成本就上去了,一亩地收的粮食,成本占去一多半。

(0)

相关推荐

  • 王兴禄‖王队长的事迹一直鼓励着我

    王队长的事迹一直鼓励着我 文/王兴禄 王美土,原江西省广丰县洋口公社洋江大队第六生产队队长,共产党员.人长得不高不低,结实精干,方脸大眼睛,做事雷厉风行.1976年"双抢"期间,为 ...

  • 我的陈年趣事

    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郑卢国防公路从我县经过. 县里给各公社大队都分配了修路义务工.我们大队分的工段在上戈柏树嘴一带.当时的生产队抽调強壮劳力前赴工区完成任务.大部分社员都还是很乐意前往国防线干活的.因 ...

  • 刘继红 | 小老虎

    [往期回读] 丁沟中学2019高考大提升!超目标! 我的高考记忆    我的高考 女儿高考前后    儿子的高考 丁中历届毕业照大汇总! 蒋勋细说红楼梦80回合集 小老虎 刘继红 作者刘继红先生,麾村 ...

  • 记忆里的“场稳”

    "场稳",即场院,是存放庄稼.晾晒粮食的地方.不知道为什么,以前,我们这里都管场院叫"场稳",现在,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还有这样称呼的. 大包干之前,每个生产队都 ...

  • 农村常见的手扶拖拉机,为何现在却很少见到了?

    文章来源:惠农解读,已获取原创授权 网友提问:农村曾经家家都买的手扶拖拉机,为何现在看不到了? 现在农村中的手扶拖拉机还是十分普遍的,只是题主没有留心观察,或者根本不在家罢了.现在的拖拉机主要还是耕地 ...

  • 党克荣 | 记忆中的收麦

    记忆中的收麦 文/党克荣 又是一年麦子黄,收麦就要开始了,收麦是农民收获的季节.现在农民收麦,开着车或骑上车,地头一坐,等联合收割机一到,一会工夫就收完了,有车的麦子地头装袋,没有车的麦子直接就送到家 ...

  • 胡清涛:我家的那台手扶拖拉机

    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是我们最温暖的牵挂 Hometown Sheqi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我家的那台手扶拖拉机 作者 | 胡清涛 原创 | 乡土赊旗(ID:g ...

  • 【记忆】芒种芒种,忙着耕种

    芒种芒种,忙着耕种 芒种前后,油菜小麦相继成熟.田里的油菜收了,可以插秧:地里的小麦割了,可以栽棉花.与此同时,还要扦插红苕,补种花生和芝麻. 关于芒种的记忆,最深刻的就是读小学的那几年,在端午节之前 ...

  • 王镜宾丨颗粒归仓的日子

    大火干炒熟了一大锅黄豆和玉米粒,用石磨磨出一堆细沙般的干炒面,被一阵风扬在空中,吹散开来,变成了三伏天的热空气,张嘴呼吸一口,炒面粉尘呛到鼻孔和嗓子眼,钻进五脏六腑里,又热又痒,不呼吸憋气,呼吸一口呛 ...

  • 张海潮丨麦天(小说)

         夏鸡来拾麦鞋,是说夏鸡来了,就该收麦了.夏鸡来了好多天了,天不明就吱吱喳喳地叫.夏鸡一叫,引得其他鸟儿也跟着叫.这几年,不知道从哪里跑来那么多野鸡,麦地里.地堰下.草棵丛里.甚至大路上,到处 ...

  • 回忆在罗山插队那几年!(7)

    老家豫南  ID:ljyn_888 远离家乡的游子,喜欢在这里聊聊故乡.过往.世间百态,记录平凡人走过的时代.欢迎投稿.交流. 20 1970年插秧前夕,我们到高店公社礼堂首次演出亮相.由于准备充分, ...

  • 第10期:邓高如 一位将军作家的美好文化呈现

     今天发表邓高如的散文:<牛儿哞哞>.  农村经济信息员屠生,不仅为活跃乡村经济做出了贡献,而且还向"高如哥"提供了土地承包农民后出现的新情况,介绍了农民从买牛.养牛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