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公孙度割辽始末

【材料】《资治通鉴》汉纪 孝献皇帝 初平元年 公元190年
中郎将徐荣荐同郡故冀州刺史公孙度于董卓,卓以为辽东太守。
度到官,以法诛灭郡中名豪大姓百馀家,郡中震栗,乃东伐高句骊,西击乌桓,语所亲吏柳毅、阳仪等曰:“汉祚将绝,当与诸卿图王耳。”
于是分辽东为辽西、中辽郡,各置太守,越海收东莱诸县,置营州刺史。
自立为辽东侯、平州牧,立汉二祖庙,承制,郊祀天地,藉田,乘鸾路,设旄头、羽骑。
【译文】中郎将徐荣,向董卓推荐同郡的前任冀州刺史公孙度,董卓任命他为辽东太守。
公孙度到任后,依法处死郡中豪门大姓一百余家,举郡震动颤栗。于是征高句骊,西击乌桓。
公孙度对亲信柳毅、阳仪等说:“汉室将倾,我欲与诸位共建王国。”于是分辽东郡为辽西、中辽郡,各设太守,并渡海攻取东莱郡下各县,委派营州刺史。
公孙度自立为辽东侯、平州牧,建汉高祖、光武神庙,代表皇帝发号施令,郊祀天地、耕藉田、乘鸾车,设置旄头、羽林骑。
【解析】一、徐荣为什么推荐公孙度
徐荣和公孙度都是辽东郡人,公孙度走徐荣的关系求辽东太守,徐荣也是乐意的。
当时天下大乱,若徐荣成功把公孙度推上辽东太守的位置,必然有恩于公孙度,这样徐荣的家族在辽东就能够得到关照。
反之,若是辽东被其他反董势力所取,而徐荣又在朝廷担任中郎将,那他在辽东的族人,日子就不好过了。
所以出于个人利益考量,若公孙度找到徐荣疏通关系,徐荣是乐意助一臂之力的。
二、董卓为什么同意
公孙度是幽州辽东人,虽然董卓专权,但名义上他还是拥立的汉献帝刘协,汉朝三互法严禁本州人任本州职,董卓违反三互法任命公孙度为辽东太守,意欲何为?
很简单,这说明他特别想任命公孙度为辽东太守,不惜破坏程序。
为什么他特别想任命公孙度为辽东太守?
此时的关东道路阻绝,实际上已经不归长安朝廷控制了,董卓不过是顺水推舟而已。
从后面公孙度的表现来看,出任辽东太守后大动作不断,先打土豪,又击外族,还渡海抢占山东半岛。
度到官,以法诛灭郡中名豪大姓百馀家,郡中震栗,乃东伐高句骊,西击乌桓
如果公孙度没实力,那他只能和刘表定荆州一样当个妥协派。
事见:表哥特烦恼:世家豪族都该挂路灯!
公孙度短时间内能够做到这样大手笔,说明他本身在辽东就是超强实力派,他所需要的,只是朝廷给个名义而已。
如果董卓不同意,公孙度一样可以凭本事自取,只是缺少名正言顺。
而此时董卓已经退到了关中,如果不同意公孙度出任辽东太守,只不过是多树立一个敌人而已,所以与其得罪人,不如顺水推舟,在东方缔结一个盟友。
从徐荣的轨迹看,公孙度辽东独立以后,董卓并没有清算徐荣,可见公孙度独立,是完全在董卓意料之中的,甚至是董卓默许的。
董卓的目的,就是到处煽风点火,关东越乱越好,乱得越久,他就越安全,诸如刘表入荆州,公孙度入辽,董卓都有制衡反董诸侯的意思。
三、公孙度为什么无法争霸中原
度到官,以法诛灭郡中名豪大姓百馀家,郡中震栗,乃东伐高句骊,西击乌桓,语所亲吏柳毅、阳仪等曰:“汉祚将绝,当与诸卿图王耳。”
于是分辽东为辽西、中辽郡,各置太守,越海收东莱诸县,置营州刺史。
这一段材料,说的是公孙度处理辽东问题,最后割地独立的流程。一共分为三步。
第一是消灭豪强,第二是征伐外族,第三是拆分地界。走完这三步,公孙度就开始自立程序了。
自立为辽东侯、平州牧,立汉二祖庙,承制,郊祀天地,藉田,乘鸾路,设旄头、羽骑。
这三个步骤,是有承接性的,首先是消灭豪强,豪强的本质是武装地主,武装地主的政治诉求大多是保守的,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并不能跟随公孙度讨伐外族。
地主的核心利益是地,随着农耕文明的扩张,疆域早已扩张到了极限,蛮夷的势力范围,没有可耕种的土地,获胜后地主阶级并不能在游牧民族的土地上耕种。
没有油水可榨,地主阶级自然对于公孙度征讨蛮夷的政治主张态度消极。
其次,公孙度想要割地独立,首先就要树立个人威望,其次要彻底掌握军权;这两项都要通过军事行动来实现。
辽东是边郡,边郡平时饱受游牧民族劫掠,若公孙度能够击败周边游牧民族,保百姓平安,老百姓自然愿意拥戴他,公孙度也就有了巨大的威望。
此外,从军权上说,公孙度担任辽东太守以后,面临的是他的私人武装和辽东郡自有武装的融合。
融合同时也意味着矛盾,军中职位怎么分,粮草兵马怎么分,薪酬待遇怎么给,都是问题。
军法讲究的是赏罚分明,若公孙度毫无理由的厚此薄彼,必然人心不服,无故优待本部则郡军不服,无故优待郡军则本部不服。
要将各类武装整合到一起,最快速的办法就是用战争来洗礼,谁是顺从者,谁是悖逆派,军令之下没办法偷奸耍滑。
战争获胜以后,顺者赏之,逆者诛之,有功者封之,有过者罚之。
只要战争本身是正义的,在战争获胜的巨大威望加持下,借助战时的调令,以及战后的封赏,就可以走军功渠道平衡各方势力,把真正忠于自己,真正有能力的追随者放到关键岗位。
只要赏罚公正,没有人会不服。若不通过战争创造的军功来提拔人才,而是单凭个人好恶以及裙带关系来任命,那不服的人就多了,人心不服则地位不稳。
此外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而汉朝各地经过几百年的土地兼并,粮草土地大部分都在武装地主手上。
军队出征就要筹措粮草,战时不比平时,平时粮食廉价,出钱征调就是了,战时的粮草,这可是地主阶级的命根,不是单纯用钱就能搞定的。
战时粮食短缺,饿了可以吃饭,但钱不能当饭吃,所以要从武装地主手上筹措粮草,这和割他们的心尖尖差不多。
在他们不愿意追随公孙度征讨外族的情况下,如果强压着让他们出粮,必然埋下隐患,到时候大军在外,内部空虚,极易因内外里应外合而生变。
因此,既然走平民路线,那就必须在大军出征之前,先下手为强,将这些豪强肉体消灭。
顺势将他们兼并的土地和财富,分给平民减轻社会矛盾,分给将士砥砺战心,充做军资维持军用,只有这样,公孙度才能获得广泛的支持,才有打仗的资本。
这就是公孙度和刘表不同的地方,刘表因个人无力走了豪族路线,所以后续无力参与外部竞争,包括孙权也是一样,受豪强所制,内战内行,外战外行。
公孙度本身的政治生态是没有问题的,他的问题在于基本盘太小太偏远,还要分兵把守长城,加之从辽东走廊入中原路途遥远难走,后勤不济,综合实力和地理限制都不足以争夺天下。
公孙度之所以能够完成诛杀豪强的动作,除了自身原有势力较强以外,也得益于辽东偏远狭隘,地主豪强发展的上限很低。
度到官,以法诛灭郡中名豪大姓百馀家
区区一个郡,还是边郡,名豪大姓一百多家,可以想象当地豪强势力的发展水平并不高,内陆的郡,都是一郡豪强数家,甚至是一个郡做大的只有一家。
比如说弘农的杨(彪)家,汝南的袁(绍)家,江东的顾(雍)陆(逊)朱(桓)张(温),荆州的蒯蔡庞黄。
刘表定荆州总共不过诱杀五十五家小豪酋,公孙度一个久战边郡杀了一百多家,可见当地豪族的碎片化,这是公孙度可以称霸的原因,山中无老虎。
其实公孙度是有争霸中原之心的
于是分辽东为辽西、中辽郡,各置太守,越海收东莱诸县,置营州刺史。
东莱诸县,大概烟台威海一带,公孙度曾经趁乱跨海攻占山东半岛一部,但跨海攻地,需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水军足够强大,二是陆军能够守得住打下来的地盘,三是能够不断的从山东半岛向内陆推进。
这三点,都要强大的后勤能力和军力支持,公孙度盘踞在辽东,实力不匹配他的策略。

所以后来205年曹操亲征胶东半岛,公孙度派出的营州刺史,仍然趴在原地没有进展,自然就要被赶出山东了,从此以后,曹操一统北方,公孙氏便再也没有机会跳出辽东了。

百家争鸣:

公孙度认了个好干爹,干爹是辽东最猛的。

徐荣父子两代都在公孙度的义父公孙域手下当差,那是老关系了

(0)

相关推荐